陳昌興+劉利才
從布置感恩作業(yè),到“施恩索報”、“現(xiàn)施現(xiàn)報”現(xiàn)象,再到讓受助者簽“道德協(xié)議”,感恩教育頻頻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感恩教育被熱議是伴隨著感恩教育實踐的深入而出現(xiàn)的,而對于這些問題往往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式的爭論,缺乏整體視角上的系統(tǒng)研究,理論上仍然存在很多模糊之處,嚴重影響了感恩實踐的開展與效果。這就需要深入探討感恩熱點問題背后的深層根源,并積極探尋應對之策。
感恩教育 熱議問題 理論探討
一、問題的緣起
近年來,感恩的呼聲越來越高,它既源于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源于當前不少人感恩意識的嚴重缺失。不少專家、學者撰文強烈呼吁全社會都需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感恩教育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主題檢索項檢索“感恩教育”,檢索出的文章從2004年、2005年的幾篇、十幾篇猛增到這些年每年兩百多篇。感恩教育活動也蓬勃興起,學會“感恩”寫入了上海市《中學生守則》,不少大中小學都發(fā)出了感恩倡議,開展了不少感恩教育活動。同時,隨著感恩教育的深入開展,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甚至于一些話題在社會上引發(fā)了熱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xiàn)較為集中。
第一,感恩教育形式化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應該采取各種有效的感恩教育形式,努力進行感恩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而當前,以布置感恩作業(yè)的方式進行感恩教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青島開發(fā)區(qū)四中嘗試著把感恩、反思作業(yè)納入未成年人德育體系,首創(chuàng)以布置感恩作業(yè)的形式進行感恩教育,極具新意但又頗具爭議。以布置感恩作業(yè)的形式進行感恩教育,有助于促進那些不懂感恩、不愿感恩、對生活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參與感恩。通過持續(xù)的感恩練習還有助于人們養(yǎng)成良好的感恩習慣,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感恩情懷,有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完善其生命。然而,以布置感恩作業(yè)的方式進行感恩教育,不免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如果學生以完成任務的方式進行感恩,那么,這種感恩教育就極易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也正因為如此,以布置感恩作業(yè)的方式進行感恩教育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第二,施恩者的意圖和受恩者的地位、尊嚴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企業(yè)或個人將感恩教育作為贏得良好名聲、形象等的工具,嚴重地歪曲了感恩教育的實質。據(jù)《中國經濟時報》報道,某純凈水企業(yè)天天在一家覆蓋全國的大電視臺做這樣的形象宣傳廣告:一個滿臉通紅、眼含淚光、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女孩在特寫鏡頭下,用斷斷續(xù)續(xù)、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同期聲說:“我叫某某,今年11歲了……我家里很窮,該交學費了卻交不起,老師讓我站起來……可我媽媽沒有錢……多虧某某助學基金幫了我……我一定要好好讀書……”[1]一些人受市場經濟的負面消極影響,錯誤地將市場經濟下的“等價交換”視為思想行為的準則,將感恩視作功利的交換,這種施恩是缺乏良好意圖的施恩,結果常使受恩者感到更加糟糕。再加上感恩教育出現(xiàn)謝主隆恩式的下跪磕頭,以及一些企業(yè)家認為給了員工薪水與就業(yè)機會員工就應該感恩,使感恩教育中受恩者的尊嚴感、自尊心及其所處的地位不平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人們的又一個熱議問題。
第三,感恩教育中的強制問題。近年來,“強制感恩”越來越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從要求受捐貧困生定期向捐助者匯報,到由慈善組織出面讓受助者簽“道德協(xié)議”,在道德領域是否應引入契約機制,實行“強制答謝”,引起了人們的激烈討論。“強制感恩”能對那種“知恩不報”的行為產生一定的約束效應,也能更好地避免出現(xiàn)救人者“流血又流淚”的現(xiàn)象;而另一方面,從受恩者這一角度來看,感恩是受恩者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情感,無須強制,也無法強制。僅憑借強制措施,受恩者即使在制度的約束或輿論的壓力下被迫感恩,這也只是缺乏感情含量而流于表面的感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感恩。
二、對于感恩教育熱議問題的多維解析
感恩教育的這些話題引熱議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所致,只有對感恩教育熱議問題進行多維解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感恩熱議現(xiàn)象的本質及其深層根源所在。
第一,從具體實踐方面看,感恩教育熱議問題是伴隨著感恩教育實踐的深入而出現(xiàn)的,并且隨著感恩教育的進一步深入,難免還會出現(xiàn)一些新的熱議話題。由于感恩缺失事件屢見報端,在感恩教育一開始,人們便十分強調受恩者的道德責任與義務,為施恩者諸如叢飛等人的助人得不到受助者應有的感恩之心而鳴不平。但是,當為強化施恩者的形象而將受恩者感恩的心態(tài)重復呈現(xiàn)于別人的視線下進行“展覽”時,當對受恩者的要求強化為“強制”感恩、成為施恩者的求報理由、甚至出現(xiàn)少數(shù)稍有“施恩”表示便想沽名釣譽、將感恩作為工具之徒,以致一些受恩者的人格、尊嚴受到傷害時,人們開始反思這種施恩者與受恩者處于失衡狀態(tài)的感恩教育。因此,對于這些熱議問題的關注,既是人們對于當前感恩教育實踐中一些問題的反思,也體現(xiàn)了人們探尋感恩教育有效路徑的努力,以及保持感恩教育在實踐中不變味的強烈意愿,是感恩教育要求回歸理性的一種訴求體現(xiàn)。
第二,從理論研究方面看,受到相關理論研究不足的影響。例如,當感恩實踐中施恩者與受恩者關系出現(xiàn)失衡時,感恩教育理論研究中卻缺乏相關的理論準備,我們有很多關于引導鏈條一端的受恩者進行報恩的研究,對于鏈條另一端的施恩者,在理論上卻存在著不少模糊的地方。實際上,真正的行大善是無條件的、不分對象的,正如同上天無差別、無償?shù)刭n予所有人陽光和雨露。在感恩教育中引入契約機制,實行“強制答謝”,這實際上是有條件地強制要求回報的“感情投資”,會使受恩者背上沉重的“人情債”。如果學界對于感恩鏈條兩端的施恩者與受恩者及其相互關系有充分的研究與理論儲備的話,就不會在施恩者與受恩者關系處于失衡狀態(tài)時不知所措。同時,對于當前熱點話題的研究,學者們是出現(xiàn)一個討論研究一個,沒有將實踐中引發(fā)的這些熱議現(xiàn)象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沒有深入探討出現(xiàn)熱點話題背后的深層根源及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式的爭論與研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感恩熱議現(xiàn)象,還需要對這類問題進行統(tǒng)一研究并探討相應的應對策略。endprint
第三,從歷史文化層面看,是人們對于當今社會需要何種感恩文化的尋思。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統(tǒng)治者要求人們對皇帝和上級要時刻“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正所謂“皇恩浩蕩”,要“每飯必思君恩”。奴才須向主子感恩,窮人則要感激富人的救濟,形成了強者的“債主”心態(tài)和弱者的奴仆心理。因此,人們對于施恩者與受恩者地位及關系問題的熱議,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單向的、主體地位不平等的感恩文化的反思,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當今中國需要怎樣的感恩文化的尋思。
第四,從學校教育層面看,不少學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學校感恩教育存在形式化傾向,不僅難以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反會因其違背感恩教育的本義而產生消極影響,進而引發(fā)人們對于感恩教育問題的關注。受當前存在的“形式化”、“口號化”等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學校在實踐中盲目地“順應潮流”和“追趕時髦”,在千篇一律地布置寫“感恩信”、給父母洗腳等感恩作業(yè)時,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世界與內在感受。而實際上,很少有學校將感恩教育序列化與系統(tǒng)化,并將其納入到學校的長期規(guī)劃中。感恩無疑需要形式,但“當一種情結、一種精神開始追求表達的形式而非其精神的、內在的、實質的本身時,浮華、虛飾便會盛行”。[2]如果遠離了感恩教育的初衷,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沼,這樣的感恩教育最終難免會淪為作秀與表演,成為智育的附庸,這也必然會引起人們的反思與熱議,使之成為熱點問題。感恩是人的真實情感的流露,感恩教育形式化傾向不僅會影響感恩教育的效果,而且會產生嚴重的負作用,導致人們情感的迷失,加劇人性的扭曲,感恩教育形式化傾向引熱議,反映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關注與警惕。
三、當前感恩教育熱議問題的應對之策探討
面對感恩教育中熱議話題頻現(xiàn),在對感恩教育熱議問題作多維解析,并探討出現(xiàn)感恩熱議問題背后深層根源的基礎上,努力探索相應的對策,促進感恩教育健康發(fā)展,在當前顯得極為緊迫。
首先,要及時分析并找出問題所在,做好引導工作。近年來感恩熱點話題頻出,而其中很多問題至今仍然在爭議之中,大家各執(zhí)一詞,難以達成共識,教育界的長期模糊態(tài)度也嚴重影響了感恩實踐的開展與效果。例如,對于布置感恩作業(yè),有的人認為這極具新意,有的認為其極易片面化、虛假化,容易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這就需要及時分析意見分歧的根源所在,盡快達成共識。實際上,布置感恩作業(yè)這種方式是否可行,也不能一概而論,關鍵在于學生在完成感恩作業(yè)時對感恩作業(yè)有怎樣的認識,看其是否為發(fā)自內心的自愿行為,在完成感恩作業(yè)后是否獲得了相應的寶貴的情感體驗。如果學生缺乏相應的情感認同,只是把其視為不得已而要完成的任務,這樣反而會令學生感到不快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也就背離了感恩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內外共同努力,消除消極因素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與風氣會對感恩實踐產生巨大影響。一些人在市場經濟負面消極因素的影響下,缺乏良好的施恩意圖,施恩講求回報,嚴重偏離了感恩教育的宗旨,使原本純潔的感恩迷失了方向,導致感恩實踐中出現(xiàn)了“及時結算”、“現(xiàn)施現(xiàn)報”這類工具化、功利化現(xiàn)象,引發(fā)了人們的熱議。因此,這些熱議問題的解決,還需要與外部環(huán)境及社會風氣的凈化相結合,努力克服市場經濟下崇拜金錢、追求物欲等消極思想觀念對人們純潔心靈的侵蝕與消解。同時,從感恩教育自身來講,需要意識到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和長期規(guī)劃,而不是貼出幾條標語,拉起幾道橫幅,只為應付德育工作檢查或者吸引眼球,要極力避免感恩教育形式化傾向,保持感恩教育不變味。
再次,要善于進行理論上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做好理論儲備工作。認真挖掘和研究中西方感恩思想,能為應對當前感恩熱議問題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如西方思想家塞尼卡便認為,理解感恩的最關鍵之處是弄清施恩者和受恩者的意圖性。他極為關注施恩者與受恩者之間的地位平等性、施恩和報恩應出于人們的內心自愿等問題,并指出報恩如果僅僅只是出于義務,那這種感恩是不完全的。而我國古人則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币笊拼煜滤腥?,使得善者更善,使不善者能得到感化而遷心為善。中西方的這些思想有助于明確感恩鏈條兩端的受恩者與施恩者的關系,引導人們確立起良好的施恩意圖,避免感恩教育功利化等不良傾向,對當前如何更好地應對感恩熱議話題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意義。同時,感恩實踐在不斷發(fā)展,感恩理論研究需要增強感恩熱點問題研究的系統(tǒng)性,要在總結感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以更好地回應不斷涌現(xiàn)的新問題。
最后,要提倡新型感恩理念,促進感恩教育健康發(fā)展?,F(xiàn)代社會所提倡的新型感恩,是基于主體雙方人格平等的感恩,而不是喪失了自信、跪地叩謝式的感恩,要堅決剔除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皇帝、上級的“愚忠”,對父母絕對服從的“愚孝”等消極思想的影響。現(xiàn)代社會所提倡的感恩是人的崇高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極力避免感恩的心理層面被閹割,從而出現(xiàn)自覺自為的感恩演變?yōu)楹唵蔚囊髲娭茍蠖鞯默F(xiàn)象?,F(xiàn)代社會所提倡的感恩,是社會文明的體現(xiàn),是一種美德,但絕對不是不顧法律、不計后果的沖動與盲目講義氣,做出違法犯罪、公報私恩的行為,要極力避免這種不僅使自己受到法律制裁,也危害社會的扭曲的極端消極的感恩行為。只有積極倡導與現(xiàn)代社會文明進步要求相適應的新型感恩理念,極力消除各種消極思想的影響,才能更好地避免感恩實踐中違背感恩精神實質、導致人性扭曲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而有助于減少感恩熱議問題的發(fā)生,促進感恩教育健康發(fā)展。
————————
參考文獻
[1] 孫振軍.彰顯施援人高尚何必拉出弱者一起示眾.中國經濟時報,2006-6-2.
[2]肖隆平.對教師感恩不必過于形式化.河南日報(農村版),2008-9-8.
[作者:陳昌興(1981-),男,浙江玉環(huán)人,臺州學院思政部講師,法學博士;劉利才(1963-),男,四川開江人,西華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王 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