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小雄
摘 要: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群眾路線的發(fā)展史。唯物史觀必然是群眾史觀,群眾是歷史本位、本體,是實踐主體,相信群眾就是尊重歷史。政黨正義、政黨價值的本質是發(fā)揮為民效用。群眾路線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現代社會的價值保證與時代要求。怎樣看待群眾就是怎樣認識自己,黨員干部從群眾雪亮的眼睛中發(fā)現自我,融入群眾才能走好群眾路線。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價值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4)05-0071-05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生命線與執(zhí)政法寶。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價值取向上的根本路線,也是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高度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立足點與落腳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生產力是決定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因素。群眾路線譜寫著人民偉大的愿景,為托起中國夢凝心聚力,定舵揚帆。
一、群眾路線引導現代政治價值取向
(一)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根本的政治價值向度
“群眾”二字重于泰山,是國之基石?;A不牢,地動山搖。毛澤東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盵1]習近平也強調指出,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zhí)政的最牢固根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保持群眾路線常態(tài)化與長效化,如此才能有效克服黃炎培提出的“歷史周期律”問題,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群眾觀作為我黨政治價值或“政治營養(yǎng)”滲透貫穿在黨員干部的“心動”和行動中。當前以“八項規(guī)定”為切入點,改進作風、破解“四風”,“老虎蒼蠅一起打”,有效破除利益格局固化、打破壟斷的藩籬,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為社會的健康良性狀態(tài)注入正能量。群眾路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為推進改革保駕護航。
(二)群眾路線會通現代政治價值取向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是現代政治價值的取向,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現代政治文明的價值生命線,現代政治正當性的根源來自于人民群眾的答應和滿意。群眾路線貫通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的現代人權的政治價值訴求,保障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法治理念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縱觀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由“前民主”階段走向民主社會階段展現了社會發(fā)展的唯物史觀,這是面向未來的一個開放“時間觀”。民主是一個歷史過程,而群眾路線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現代社會價值共構與根本保證。群眾路線是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經歷“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群眾路線所代表的實踐主體是馬克思主義預設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走向的關鍵能動力量。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協(xié)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yōu)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推進協(xié)商民主,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現代社會的價值多元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更高的價值定位與要求?,F代社會包含著一種價值的覺醒或自覺,群眾路線是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價值高度來反思這一問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將群眾路線從現代社會的價值共構的層面來認知,關于“現代”的解釋,哈貝馬斯指出,人的現代觀隨著信念的不同而發(fā)生了變化。此信念由科學促成,它相信知識無限進步、社會和改良無限發(fā)展。西方思想史研究中,“現代”表明西方從中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從神學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這也說明“現代”是價值追求的開拓程度與生產力解放的標志,從神學的松綁解放中發(fā)現了“人學”,這具有人類學歷史進程的標志性意義。首次使用“現代化”一詞表述了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變遷特征。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高度表達和生動體現,群眾路線筑牢,奠定了黨的正當性基礎,這從現代政黨價值來說具有先進性和崇高性。政黨正義是一個正當性價值表達。政黨價值的本質是為民效用。為了誰和依靠誰的問題是每個執(zhí)政黨都必須面對的價值選擇,必須從理論與實踐上作出正確的回答。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現代政治理念也屬于科學發(fā)展的價值范疇,形成了民族國家的政治觀念與法的精神,建立了高效率的社會組織機制,創(chuàng)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義為核心的價值理念,群眾路線助推提升了民族國家的政治實踐?,F代政治價值是一個開放的科學發(fā)展體系,是一個向未來敞開的“新時代”。這種進化的、進步的、不可逆轉的“時間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歷史與現實的方式,而且也把我們的生存與奮斗意義統(tǒng)統(tǒng)納入這個群眾路線所代表的時代價值和未來目標之中。群眾路線蘊含的新的歷史特征提升了現代政治價值的內涵與高度。
(三)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取向
是否始終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試金石,是唯物史觀的本質體現。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2]。群眾觀是個歷史范疇,“群眾”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被當作為愚昧落后的代名詞,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或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中獲得新的歷史定位。在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與開展群眾工作要與時俱進,不但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而且群眾觀也體現個體自我的生命線,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從群眾的眼睛中看見自己、深刻認識自己。魚水深情,魚兒離不開水,反過來說,水可以離開魚,這個意思是告誡黨員干部要撲下身子、放下架子主動密切聯系群眾,而不是繞著群眾走。黨的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同一的,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系群眾,群眾觀與以人為本、或傳統(tǒng)民本思想是融通的,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聯系近代史從落后挨打“爬著”的屈辱血淚史——到“站起來”(新中國成立)——到“富起來”(改革開放)——到“強起來”(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我國近代史是一部群眾的覺悟史,現代史則是一部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路線的發(fā)展史。筆者覺得當前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的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體現,道路自信表達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途徑,理論自信是行動指南,制度自信是制度保障。聯系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回顧與反思1516年莫爾發(fā)表《烏托邦》以來,社會主義已經跨越近五百年的歷史,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決不當李自成”就成了中國共產黨在取得政權時的自醒與錚言,警鐘長鳴。蘇共在只有20萬黨員的時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但黨員激增到2000萬的時候,卻發(fā)生蘇聯的解體與蘇共的垮臺,其根源就在于忘了“我是誰”、“為了誰”,背離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棄了為民立命、為民奮斗的理想信念。1949年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對國民黨的軍官們說:“共產黨戰(zhàn)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而是廉潔,是靠廉潔換得的民心”。為民務實清廉彰顯了群眾路線的價值取向。
列寧指出:“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3]。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4]。毛澤東是靠“三論”起家的,即群眾論、實踐論、矛盾論。相信群眾就是尊重歷史。群眾是歷史本位、本體,是實踐主體。群眾需求的差異性要求我們提高為民服務的水平,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求干部帶頭示范。身教重于言教,群眾心中一桿稱,稱出了為民的份量和實在的真情感動。對待群眾不能“扎勢”。“扎勢”是群眾語言,用來揶揄寫照那些派頭足、架子大、裝腔作勢、有勢無實的干部在群眾面前“抖威風”??鬃訕O為重視自覺反省、自我批評,主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焉”,倡導“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則肯定“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實干興邦,空談誤國?!盀槊駝諏嵡辶睘橹黝}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應當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樂于服務群眾并接受群眾監(jiān)督?!捌D難困苦,玉汝于成”。習近平強調,要更加注重發(fā)揮群眾積極性,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開展,必須堅持開門搞活動,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每項工作都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jiān)督、請群眾評判,態(tài)度真誠,加強引導,講究方法,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就此,黨員干部受到的教育實踐活動,要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或直觀形式將“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結合起來,有效達到教育實踐活動中干群關系的真正良性轉化、主客體互化達到“主體間性”,教育干部和教育感染群眾統(tǒng)一起來。群眾是真實的、鮮活的,群眾路線是有溫度的,要與群眾交流、交心,群眾才會“上心”。以走群眾路線、聽群眾意見、解群眾困惑、提群眾士氣、幫群眾發(fā)展為工作路徑,如此有效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充分認識和認真做到敬民、親民、利民、靠民、護民。群眾基礎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石,群眾路線是社會和諧的生命線。對此,劉少奇曾經指出:“任何一個政黨,任何一個政府,必須取得絕大多數人的擁護、贊成,才能鞏固”。群眾路線是人類學的實踐高度,具有全球倫理的正能量,是科學決策與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內驅動能。
二、群眾路線凝聚現代文化價值認同
(一)群眾路線提升了文化自覺
從人文學科而言,現代價值更主要體現在內在精神氣質的變遷方面。馬克斯·韋伯從宗教與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分離角度出發(fā)來理解現代價值。這種分離構成科學、道德與藝術三個自律的范圍,展現為真理、規(guī)范的正義、真實性與美。由此形成了知識問題、公正性與道德問題以及價值實踐問題?,F代文化價值的職業(yè)化趨向使社會的認知體系和實踐行為分別形成了三個內在結構:認識——工具結構,道德——實踐結構,審美表現的合理性結構,啟蒙主義哲學家相信通過科學與藝術,人類對世界、自我、道德、進步、社會公正性的認識和處理會趨于無限完善的境地。對現代價值的反思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主題。
群眾路線的價值認同通透了文化的真善美集合,文化的本質是化人。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徠之,既來之則安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所投射的為民務實清廉的主題就是對真善美的現代價值的高度反映,把群眾路線上升到國家的根本路線的層面來踐行。對此,鄧小平指出:“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盵5]而這個根本的組織路線就是群眾路線。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來激發(fā)民族團結的力量、凝聚文化共識,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力量。
(二)群眾路線透示的“三觀”向度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總開關。習近平對干部作風建設提出的“三嚴、三實”(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筆者體會到“嚴和實”結合起來包含了如何做人、做事的根本態(tài)度,照鏡子正衣冠從嚴要求自己,外塑形象、內強素質,洗澡治病觸及靈魂、解除頑瘴痼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核心導向是價值立場。首當認識“小我”與“大我”的關系問題,或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群己觀”,即個體與群體或群眾的關系。我們經常講“待人接物”,這里面包含到待人——“人我觀”(人與人的關系),“己物觀”(人與物的關系),延伸自我價值判斷:即如何認識自己與群體(或群眾)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人的根本屬性是社會性,那么,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鏈接點何在?簡言之,就是為民。個體能力的發(fā)揮與群眾力量的內合,通過馬克思主義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得到說明。
融入群眾才能走好群眾路線。由此導向一個人生態(tài)度或價值觀反思:從群眾觀、群眾路線來反向思辯,群己關系(涉及到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群或群眾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投射人與自我身心的關系)這里面推導出怎樣看待群眾就是怎樣看待自己,從群眾雪亮的眼睛中發(fā)現自我。從“群己關系”投射出自我同一性,或說“看到了自己”。“認識你自己”也是刻在古希臘圣城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箴言,有人問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難之事,回答是:“認識你自己”,接著問: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給別人提建議?!甭撓诞斍叭罕娐肪€教育在開展“聽取意見,查擺問題”環(huán)節(jié)里如何給領導提意見建議綜合考驗著下屬的政治勇氣及藝術魄力。蘇格拉底之所以被稱為智者是因為“他知道他不知道”。而有些單位領導往往表現出“他知道‘他知道”。沒有謙虛甚或謙卑的態(tài)度將會導致盲目自大,以致工作武斷獨斷,拍腦袋決策頻發(fā)。孟德斯鳩曾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經驗。”只有認識到自己是渺小的、有限的,群眾是偉大的,認識論的轉變有效促動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認識自己是自我修行的必要前提和過程,也是群眾路線教育的必然要求。
黨員從黨性而言是身份認同,同時從具象也是群眾概念中的一分子,這雙重融合是身份認同與價值歸屬的對接。這里就將“我是誰”和“群眾是誰”統(tǒng)一起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準確把握抽象的群眾范疇與具象的鮮活的群眾相結合,認清群眾路線中的“群眾”,群眾是你我他,不能盲目將自己抽離出來、生硬站在對立面看待群眾路線和群眾問題,黨員干部也是來自咱老百姓和人民群眾,這是身份認同的原點,也不能讓“老虎蒼蠅”冒充群眾、潛伏下來危害群眾。要“學”群眾,拜群眾為師;要“懂”群眾,懂其所為,“想”其所想,把自己融入群眾,把群眾當朋友;要敬畏群眾,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以群眾為天,群眾利益無小事,“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要站穩(wěn)立場、忠于群眾。這個“忠”字,達到心魂的“心之中”的合理合情位序,就是講奉獻,為人民服務,守土有責、守心盡責,將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嗣袢罕姷淖杂X行動。
(三)群眾路線蘊含民族價值的現代認同
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認同提升到政黨政治高度概括就是群眾路線向度,這是民族文化的豐厚精華,毛澤東充分地認識到依靠發(fā)動群眾來取得政權的勝利這一問題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傳統(tǒng)內涵,為民是永遠不變的宗旨。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的深刻意義就體現在這個地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踐行層面就是依靠群眾路線的展開和立足國情的獨立自主方略運行。群眾路線作為“活的靈魂”是現代文化認同的精髓,群眾路線一定要上升到人類學的價值層面來認識,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樣才會拓展全球倫理視野。
群眾路線是對民族精神認同的薪火相傳。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氣質就是君子健行有為、自強不息。正是這種精神命脈成就了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五千年來唯一綿延不絕的文化認同體,“厚德和合”轉化為“鐵肩擔道義”為民請命的歷史擔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容乃大的“龍文化”特質氣象萬千、神龍在天,卻質樸有為,敬德保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疤旌窝栽眨克臅r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天道”中體驗踐行“人道”的仁德大行,大化流行,贊天地之化育,民本思想邏輯轉化成為我們黨的政治生命線——群眾路線。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盵6]民本思想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中國化歷程。大公無私、厚愛仁政思想是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愛人”中淬煉提升“以人為本”的群眾觀,群眾路線托舉推動著黨的事業(yè)向前發(fā)展。聯系歷史,每到危亡之際、大廈將傾之時,中華民族的脊梁用血肉鑄成新的長城支撐起新局面,民族精神屹立不倒。
劉少奇于1945年在關于七大黨章修改的報告中對群眾路線表述為:“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并強調指出“我們同志有了這些觀點,有了堅固的明確的這些群眾觀點,才能有明確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才能實行正確的領導?!盵7]
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簡則約、約則百善俱興。群眾路線內蘊民族精神的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傳承,儉以養(yǎng)德。對消費時代膨脹的物欲迷陣是一劑解藥,引導社會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與社會風尚,群眾路線塑造了團結有為,民主平等,和諧有序的新型人際關系,民主、平等、公正、友善、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了充分展現。求真務實的作風,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反對鋪張浪費和奢靡之風。群眾路線導引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
(四)群眾路線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群眾路線為載體。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分別是國家層面的、社會層面的和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但是,這幾個層面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而形成的主體的同一性規(guī)定了不同層面之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性,也規(guī)定了踐行措施和實現路徑的根本一致性。我們在這里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就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訴求和理想,另一方面是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要以人民群眾為實踐主體。一切宣傳教育,其目的正像恩格斯所說的使人民群眾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
三、群眾路線蘊涵現代社會價值共構
(一)群眾路線凝聚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
公平是人類社會穩(wěn)定、秩序和諧的基石,是社會發(fā)展和效率的源泉。公平是人的首要價值和權利,是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最大動力。群眾路線助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氛圍。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群眾路線”和“中國夢”的接合點,也是內在要求和根本前提,健全社會公平流動制度,發(fā)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建設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價值支撐力所在。讓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肮ü剑┦亲畲蟮膭恿Α!盵8]習近平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毙写蟮?,民為本,利天下。毛澤東把官僚主義與群眾路線看作是兩種對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價值追求為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實現途徑。群眾路線的內生要求是社會公平正義。還夢于民,尊重人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中國夢與“我的夢”融通與共,互育提升。
平等的價值觀在中西方現代社會具有全球倫理的實踐意義,中國傳統(tǒng)中平等觀在等級制的夾縫中鏈接在民本思想中得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公正觀融合進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義禮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公正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和”生成轉化為當代意義上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正、包容”等社會價值理念。如“自由”的理念雖然在群體本位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并未主導現世價值,但是道家的“逍遙”和儒家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闡發(fā)了一種曠達的自由人生境界和“極高明而道中庸”心性修為,二者是從本體論和道德踐履的層面表達了一種“自由”的“和實力”價值體驗,自由是“個人自由”與“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一種和諧有序。群眾路線最終倫理導向以“自由人的聯合體”為社會價值發(fā)展的總體指向。突出公平正義的價值導向,把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貫徹群眾路線的戰(zhàn)略重點。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包括黨員和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根本利益的保障和有效聯系。
(二)群眾路線與國家治理的價值共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皥猿窒到y(tǒng)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治理模式的變遷投射出執(zhí)政理念的調控,從傳統(tǒng)的一元化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轉變。其中涉及到重塑政府與市場關系、國家與社會關系,尊重人民群眾在公共事務治理中的參與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體,是新的治理模式的核心。新型治理模式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依靠群眾,充分發(fā)揮群眾在公共政策決策、執(zhí)行、評估及權力監(jiān)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就是做好群眾工作?!鄙鐣卫砭褪亲龊萌说墓芾砗头?。政府應當把服務群眾作為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工作的首要任務,轉變服務方式,完善服務功能。做好各項民生工程,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由“管”到“治”的理念變遷表征了社會治理是一個宏大開放的科學化系統(tǒng),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必須走群眾路線。其一字之差強調了“社會治理”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個主體構成,多元參與。主體的范疇從政府延伸到社會組織及人民群眾。發(fā)揮人民群眾作為重要主體的管理和創(chuàng)新能力,推進民主治理,將群眾在利益表達、政策制定與評價及監(jiān)督等問題中的主體參與地位予以坐實。這是現階段創(chuàng)新治理模式的目標,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現代治理體系的根本要求。工具理性價值在現代性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成為現代“文明人”的同時正在經受著一種社會階層分化固化的“黏性集體焦灼”,利益集團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阻礙力演變成為“難啃的骨頭”,市民社會邊緣化,實用主義的物化效應夸張式突變,在社會的傳統(tǒng)道義和物欲的“鐘擺理論”中社會價值理念游弋。“義利之辨”與“理欲之辨”接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導引中融入代當社會發(fā)展的價值實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家治理”是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維體系、話語體系和制度體系中的一個核心范疇,是一個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爸卫怼币w現四個統(tǒng)一:黨和政府的領導與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統(tǒng)一,法治與德治的統(tǒng)一,管理和服務的統(tǒng)一,常規(guī)管理與非常規(guī)管理(應急管理)的統(tǒng)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融入到現代治理體系里面,推動建設學習型政黨、服務型政黨、創(chuàng)新型政黨?!爸卫眢w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是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硬件與軟件的關系。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具有本質屬性,是治理結構的轉型,是體制性“硬件”的轉換。只有實現了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才能培養(yǎng)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同時,治理能力又反作用于治理體系,執(zhí)政、行政管理人員的能力,作用發(fā)揮得好不好,對治理結果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不同的階層、不同的群體,存在著不同的主體,利益訴求多元化,價值觀念會有所不同。群眾路線教育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性、先進性,包括對其他價值觀的引領性、包容性、共契性,以形成普遍共識和共同信念,是一個重要載體和環(huán)節(jié)。同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群眾路線為導向,結合實情著力于社會制度和法治的建設,以法律和制度作為化解不同主體間矛盾的具體方式和社會公正的基本保障,也作為人們價值判斷的共同標準,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群眾路線中“學習教育”屬于價值引導的范疇,是“倡導說服”的工作,法律和制度則屬于不能違反的社會規(guī)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鏈接融入各種社會制度和規(guī)范之中,又依托踐行群眾路線維護這些制度規(guī)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從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社會、德治氛圍與和諧秩序,托起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2]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30.
[3]列 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4]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84.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7]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4.
[8]李 岳.公正是最大的動力[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2.
責任編輯 何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