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芳
摘 要: 南宋初期的袁去華,詞作頗具特色,尤其是寄慨國事的愛國詞,意境雄渾開闊、音調悲憤蒼涼,體現(xiàn)了他的個性和品格,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因之,袁去華在南宋初期是一位不容忽視的愛國詞人。
關鍵詞: 袁去華 愛國詞 藝術特色
詞至南宋,出現(xiàn)了新局面。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篇中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①“變”是南宋詞壇的邏輯起點。從南宋初期,由于金人入侵,中原淪陷,人民愛國熱情高漲,因此詞壇柔糜婉約的詞風為之一變,詞便從淺斟低唱、剪紅刻翠的狹小范圍,走向抒寫國家滄桑巨變這一社會重大現(xiàn)實。袁去華的愛國詞境在時代大潮和詞壇主流的沖擊下,由纖細淺近轉向闊大深沉,這在南宋初期的詞壇上是不多見的。他寄慨國事的愛國詞,內容質樸充實、風格豪邁清雄、意境雄渾開闊、音調悲憤蒼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在南宋初期的詞壇上,袁去華是一位不容忽視的愛國詞人。
袁去華少年有志恢復江山,“記當年,攜長劍,覓封侯”(《水調歌頭》)。但因秦檜當?shù)?,壯志難伸。他為人正直,關心百姓疾苦,并能身體力行。據(jù)《奉新縣志》卷十五記載:“知善化(今湖南長沙),歲饑,郡守督賦方急,去華抗言,所治饑饉,當議賑恤,不當征比。守銜之,陰中以事,謫醴縣丞,遷石守縣卒?!痹トA因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反對郡守在荒年向百姓征賦而遭到“紛紛毀譽”,被謫降。這種寧可丟烏紗帽也要為民請命的精神為他的愛國詞作增添了厚重而深沉的情感底蘊,無形中印證了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的觀點,“吐納英華,莫非情性”②。在南宋一些詞人“為云癡月倦之詞”時,袁去華則以一腔豪情,撫時感事,發(fā)悲憤之音,抒愛國之情,形成豪邁清雄的詞風和別具一格的特色。他的愛國詞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詞調的選擇和典故的運用
(一)豪爽的詞風促使他經(jīng)常選用高亢爽健的詞調。
袁詞現(xiàn)存九十八首,用調五十個,其中他的愛國詞用得最多的長調有〔水調歌頭〕七首,〔念奴嬌〕五首,〔水龍吟〕三首,等等。這些詞調,聲腔昂揚慷慨、音節(jié)悲壯深沉,更能表達悲壯深沉的感情?!端{歌頭·定王臺》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整首詞共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韻。此外,前后片中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它倚聲填詞,營造了蒼涼壯闊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深沉悲憤的情感。
(二)善于用典,增強了詞作的濃重度和感染力,使之更富有文化底蘊和歷史深度。
用典是指對前人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的引用。用典有什么作用呢?劉勰《文心雕龍·事類》云:“故事得其要,雖小成績,譬寸轄制輪,尺樞運關也?!雹垡庵^用典得當可以以少總多,以簡馭繁。林庚《唐詩綜論·唐詩的語言》認為:“詩文中的用典,原是為了精煉概括,借古喻今,把復雜的涵義通過簡單的典故表達出來?!雹苓@在袁去華的愛國詞中就有十分典型的表現(xiàn)。如《水調歌頭》(筆陣萬人敵)這首詞最大的藝術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詞中所選典故,均與送別友人和表達報國理想相吻合。使用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隱而不晦地與南宋統(tǒng)治者進行類比或對比。如用李杜光焰萬丈的文章,比喻友人楊萬里的非凡文采;用周瑜赤壁之戰(zhàn)的英雄壯舉,對比南宋統(tǒng)治者的屈辱妥協(xié),讓人何等郁郁于懷:用唐太宗圖畫功臣于凌煙閣的典故,冀望南宋朝廷能重用人才,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堅決抗戰(zhàn)的信心。足見用典之精,又顯作者膽量之大,不畏當權者。又如《水龍吟》(漢家經(jīng)略中原)這首詞將典故化為形象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詞中所用典故,都是經(jīng)過了再創(chuàng)作的,毫無面目刻板、呆滯、生澀之感。寫李愬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笑談間、生擒元濟”,僅七字,其英武形象躍然紙上;吳元濟的狼狽情狀亦仿佛現(xiàn)于眼前。這樣的典故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袁去華愛國詞中的典故使用得相對較密,但一個個典故,在作者筆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圖畫,做到了“融化而不澀,用事而不為所使,則進現(xiàn)成為渾成,斯為美”⑤。妙而雅,情深而切,袁詞用典和抒情交相輝映,增加了詞作的濃厚度,增強了感染力,使之更富有文化內涵和歷史深度。
二、詞的意境體現(xiàn)了詞人的真性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保ò拙右住杜c元九書》)詩詞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讀者和感動人心,首要的條件是要情真意深。王國維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⑥“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雹咄鯂S標舉的“境界”主要是側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現(xiàn)角度表達“真感情”、“真景物”的。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云:“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⑧這里的“真”與“偽”、“假”相對,強調是從心底流淌出的真切感情。袁去華的愛國詞作,吟詠性情,傾吐心曲,皆從肺腑中自然流露出來,倍覺親切。他將“真感情”和“真景物”結合在一起,使感情形象化、形象審美化,把“人心中之境界”轉化為詞中的境界。具體表現(xiàn)為:他將懷才不遇、身世飄零的個人情懷與國土淪喪、請纓無路的國仇家恨結合起來,熔鑄到詞作里,使詞的內容和境界發(fā)生了變化,由一己之私而走向家國情懷,由纖細淺近而轉向闊大深沉。
比如《水調歌頭·定王臺》?!靶劭缍赐ヒ?,楚望古湘州?!币浴靶劭纭倍诸I起一幅闊大、蒼茫的畫面?!暗桥R處,喬木老,大江流。”亙古不變的喬木落葉和浩浩蕩蕩的奔流大江,更將蒼茫的景象推向渺茫寥廓?!皶鷪髧鵁o地,空白九分頭?!痹瓉碣潎@吟唱“喬木老,大江流”的景中人是一個胸有宏大抱負而無法實現(xiàn),心境凄楚悲涼的愛國志士,這就由景過渡到了情,營造出了一種雄渾蒼涼的意境。詞的上下片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意境雄渾闊大,情感真摯自然,有著鮮明的時代色彩,可以稱得上以“真性情“寫”真境界“的典范。又如《水調歌頭·送楊廷秀赴國子博士用廷秀韻》。下片:“璽書下,天尺五,迄千齡,長安知在何處?指點日邊明??慈【]巾羽扇,靜掃神州赤縣,功業(yè)小良平。翻笑凌煙閣,雙鬢半星星。”乾道六年(一一七〇),楊萬里調任京官,作為好友,袁去華作詞相送。詞作并未局限于稱贊楊萬里的才學和人品,更多的是勉勵他要像漢代的開國功臣張良、陳平那樣,為收復失地、中興宋廷而竭心盡力、建功立業(yè)。詞的語言明白曉暢、感情真切,表現(xiàn)了作者可貴的人品和不流于世俗的個性。
三、詞的感情基調:愁怨、憤懣
南宋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實和壯志難酬的滿腔義憤是袁去華一生的主要遺恨。具體到詞作,就表現(xiàn)為愁怨、憤懣的感情基調。
袁去華的愛國詞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愁”字。
叫玉橫云、須臾三弄不用愁?!端{歌頭》
回首洪崖西畔,隨分生涯可老,卒歲不知愁?!端{歌頭》
無地寄愁絕,把酒酹西風。——《水調歌頭》
徙倚霜風里,落日伴人愁?!端{歌頭》
供斷詩愁,夜窗還共,陳編相照?!端堃鳌?/p>
三弄樓頭長笛,愁人處、休苦高吹。——《滿庭芳》
最愁處,獨立詠蒼茫,西風勁?!稘M江紅》
……
袁去華的愛國詞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詞中并未出現(xiàn)“愁”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濃厚的苦悶、愁怨之情,這類詞作亦深沉感人。如:
而今憔悴長安,客里嘆淹留?!端{歌頭》
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水調歌頭》
茱萸細看,明年誰健,空悲身世?!端堃鳌?/p>
立蒼茫俯仰,漫悲身世?!稘M江紅》
……
這些都表達了作者虛度年華、抱負不得施展的愁怨和苦悶。在纏綿悱惻當中,透露出一股悲憤之氣。滿腔愁怨,觸類即發(fā),即使晚年辭官歸家亦不能平復憤懣的心緒。如《水調歌頭》(鳥影度疏木):
鳥影度疏木,天勢入平湖。滄波萬頃,輕風落日片帆孤。渡口千章云木,苒苒炊煙一縷,人在翠微居??屠锔罱^,回首憶吾廬。
功名事,今老矣,待何如。拂衣歸去,誰道張翰為莼鱸。且就竹深荷靜,坐看山高月小,劇飲與誰俱。長嘯動林木,意氣欲凌虛。
這首詞可能作于作者晚年辭官歸家途中,詞中的愁怨之情嗚咽激蕩。詞的上片寫景出情,不但寫出了一派空闊曠遠的景象,更傳達出了“客里更愁絕”的感情,“愁”是理解整個黃昏渡口景致的感情基調。詞的下片則以情融景,首三句歸結于一個“老”字,年光歲月催人老,可自己的雄心壯志、抗金大業(yè)卻一直難遂。引用張翰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年老辭官歸隱的心酸,并非是因思念家鄉(xiāng)的美食,而是官場黑暗,朝政腐敗,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讓他憂心。這也在無形中影射了南宋小朝廷的荒淫腐敗。面對國土不斷淪喪、國家岌岌可危、老百姓在異族統(tǒng)治下苦苦掙扎的嚴峻形勢,朝堂上下竟能置若罔聞,專注于內部爾虞我詐的傾軋斗爭,真可謂荒淫至極。因此,作者懷揣著如此復雜的心情,又怎能安心歸隱。只能以“長嘯”、“意氣”等方式排遣心中的郁結和難以釋懷的壓抑。其幽怨、悲憤、郁悶之情溢于言表。
綜上,可以看出袁去華一腔胸臆難以申訴,壯懷頗激烈,只能發(fā)而為詞。他的愛國詞篇中有許多都直接寫到“愁”字,一些沒有直接用“愁”字作品,字里行間亦洋溢著抱負不得實現(xiàn)的苦悶、愁怨之情。這種情感幾乎貫穿袁去華一生的作品。不論是壯年、中年還是老年都是如此??梢哉f袁去華愛國詞的感情基調是愁怨、憤懣。袁詞正是通過愁怨、憤懣表現(xiàn)愛國激情的。
在南宋初期時代風云的激蕩下,袁去華用一腔真情抒寫自己無路請纓、壯志難酬的苦悶,創(chuàng)作出慷慨激昂、豪邁清雄的愛國詞作,從一己之私走向家國情懷。袁詞中寄慨國事的調子,雖沒有張元干、張孝祥、辛棄疾那樣高亢、激烈,相對缺少一種積極向上、振奮人心的力量,然而袁詞中復雜的感情與“長驅萬里”的豪氣相交織,常使抒發(fā)的感情更顯得沉郁蒼涼,格調已與辛棄疾近似。值得一提的是,袁去華的愛國詞內容充實、感情質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其主要風格是豪邁奔放,因之,他在南宋初期的愛國詞壇上應有自己的地位。
注釋:
①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671.
②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506.
③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下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616.
④林庚.唐詩綜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88.
⑤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30.
⑥彭玉平,編.王國維,著.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3.
⑦彭玉平,編.王國維,著.人間詞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9.
⑧余潤生.蕙風詞話·蕙風詞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44.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周篤文,馬興榮.全宋詞評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4]吳熊和.唐宋詞匯評(兩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夏承燾.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6]陶爾夫.南宋詞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7]楊海明.唐宋詞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8]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10]王兆鵬.唐宋詞史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11]余潤生.蕙風詞話·蕙風詞箋注(卷一)[M].成都:巴蜀書社,2006.
[12]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3]王國維,著.彭玉平,編.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4]蔣克己.袁去華詞淺析[J].江西社會科學,1989(6).
[15]曹濟平.袁去華及其詞[J].詞學,1986(4).
[16]諸葛憶兵.辛派詞人略論[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17]張岳倫.論辛詞的用典自喻[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3).
[18]王光漢.論典故的特殊修辭功用[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