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芬 Rui-Fen Liu
明志科技大學 , 臺灣新北 24301 (Ming c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4301 Xinbei,Taiwan)
“21世紀學習革命-網路教學:隨身帶著走、教室沒距離”,這是多么動人的口號(陳年興,2000)。在資訊發(fā)達與不斷演進的環(huán)境下,現今的教學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室了,教師通過整合網路環(huán)境及借助電腦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突破以往時間與空間的藩籬。近年來相關設計科(系)及視覺傳達設計在專題課程安排上的比例相當吃重,但是由于課程的銜接,或教師與學生等各項主客觀因素,致使學生在設計管理、設計流程、設計公司運作與經營等方面多為一知半解,導致教師教學吃力,學生需從頭學起,乃至專題設計課程的成品及預算控制也不能達到標準,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進而破壞了專題設計課程為畢業(yè)就業(yè)模擬的美好意愿。
本研究針對上述問題,整合了一套數位教學環(huán)境系統與課程模組,如設計管理、專題設計、工讀實務實習、廣告設計、品牌設計和平面設計等。通過這個設計管理教學系統課程的安排與學習,學生可以擁有多方面的設計實務能力,在進入畢業(yè)專題設計製作的課程時,可藉由本研究所設計的教學系統學習并套用在自己的專題上。如此,學生除了在專題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專題討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路教材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因此本教學系統可以縮短學生的學習時間,并提高學習的效率;也可以協助授課教師方便地教學以及掌握專題的講授進度。
本研究針對以往許多研究發(fā)現的多數教師依然偏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便運用資訊科學進行教學,但仍以Microsoft Word設計試卷(命題)、備課、整理補充教材等資料處理類型的工作最為常見(郭閔然,2002;吳振賢,2002)。然而,“教育部”自2006年4月1日起實施大專院校數位學習課程及教材認證,通過認證的課程或教材名稱公告于“教育部”網站上,為業(yè)界提供了參考。
研究者分析了許多教學網站之后發(fā)現,首先多數的教學網站均停留在教材資訊的下載,甚至是將紙本教材以靜態(tài)網頁的形式呈現,或將Poweer Point簡報發(fā)布為Web網頁而放置在網站上——靜態(tài)的教材呈現,并設置網路留言版,卻不能與學習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因此一旦遇到學習的疑問就會缺乏溝通管道,尤其是視覺傳達設計最需要的是完整而全面的設計溝通方式。隨著經濟往來的頻繁與設計需求的擴增,跨區(qū)域跨國界的設計公司,對設計方案的評選、設計流程的認知、設計公司的經營策略,系統可以提供一個快速而且全面的訓練方式,藉由不同的情境出現,反復考驗并增進學習者面對設計管理問題的能力與經驗。
研究者因長期從事教學工作,所以對課程的安排及學生對課程的需求有著深刻的體驗,尤其是本系學生在大三時需要在校外工讀實務實習一年,深知學生參與實習,必須具備就業(yè)的能力與技術,而要獲得這些能力與專業(yè)知識,就必須依賴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基本的知識與技術能力。因此,從三到四個課程而形成了一個簡單的群組課程,再由幾個群組課程形成了一個模組課程,以此串連而形成了一個課程組織,藉由不斷地訓練,加強了學生對設計流程與管理的能力,這便成了本研究的創(chuàng)作動機之一。
(1)不熟悉設計管理與設計流程。從擔當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任務以來,一直指導著學生的專題設計制作與各項競賽的參與,在指導的過程中碰到的難點就是學生對設計管理與設計流程的不熟悉,對設計需求、設計委托、設計價格、比稿競圖、印刷估價、設計規(guī)格以及評估量產,每次都要從頭教起,花費很多時間進行著重復性的教學。在反復的過程中,逼迫筆者思考著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教學系統,以減少重復教學的時間,并縮短學生進入專題設計與競賽的前置作業(yè)時間,讓學生快速、順利地完成專題設計課程。
(2)缺乏足夠的資訊科技的能力。在檢討臺灣省推展資訊教育問題時,學者曾提出教師使用資訊科技教學的能力及對使用資訊科技所抱持的態(tài)度是實施資訊教育成敗的關鍵(王千幸,1998;尹玫君,1995;吳鐵雄,1990;韋金龍,1991)。同樣的,要引導學生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導向的學習,教師本身就必須了解這種學習方式并具備此種能力(Cooney & Krainer,1996;Krainer,1999;Rodney,2002;Taur,1999)。因此,在目前的師資培訓課程中,應該提供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導向學習的機會,使職前教師對專題導向學習有著深入的了解,進而培養(yǎng)實施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導向學習的能力(Brigid,1998)。本研究由上述的觀點出發(fā),教師如果沒有足夠的資訊科技的能力,是不能順利指導學生從事專題設計的,因此如何使教師及學生擁有此種能力,正是本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
綜合上述,針對指導專題設計制作所遇到的瓶頸與困難,試圖整合一套設計管理模組課程,如設計管理、專題設計、廣告設計、品牌設計和平面設計等。通過此套模組課程的安排,讓學生擁有設計管理與設計流程掌控的能力,進而在專題設計課程實際的應用與操作時,也可藉由本研究所建構的設計管理教學系統,以管理自身的設計與發(fā)展,也可以利用網路教材隨時隨地地學習。因此本系統可以縮短學生的學習時間,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也可協助教師掌握專題授課的進度。
當代設計窒礙難進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學系統的設計程式與管理理念。其原因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設計教育基礎薄弱,早期缺乏設計教育的師資與資源,主要的設計師資均來源于美術教師,導致了設計教育發(fā)展的延宕;第二,企業(yè)對于設計的重要性認知不足,造成設計產品停留在仿樣階段,因此缺乏市場的競爭力;第三,政府對于設計組織的創(chuàng)立、扶持與推廣,缺乏主動積極的政策,致使產品與設計難以參與世界性的競爭。
事實上,在企業(yè)界,設計管理的實踐活動遲遲未能在公司的經營活動中展開,主要的原因在于多數管理者在企業(yè)產品的開發(fā)與設計發(fā)展階段參與設計和管理設計的工作較少,營銷部門或生產、制造部門的管理者和設計師團隊也很少進行溝通。因此,管理者在如何發(fā)揮設計的最大效率和確保設計成功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明顯縮小了許多??梢哉J為,企業(yè)管理者的設計意識與溝通是影響設計管理發(fā)展窒礙難進的主要原因。
針對上述現況,建立設計管理教學系統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網際網路的出現已經大幅度地改變了學生的生活形態(tài)與學習方式,眾多的功能使得網路儼然就像一個綜合的媒體工具,學生可以進行電子郵件的接收、上網聊天交友、線上資訊查詢、玩聯機游戲,等等。除此之外,透過網際網路與他校學生進行交流、互動討論,或是利用網際網路搜集資料,這都可以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與體驗(許怡安,2001)。網際網路虛擬世界的大門已經大開,所有學生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進入虛擬的網路世界之中,大量接收、傳送并運用其中的龐大資源。電腦及網路的出現不僅在文字處理及溝通方面帶來了許多便利,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生活及學習的環(huán)境。由于網際網路提供了上述便利的條件,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若能夠掌握這個利器并運用在教學上,對于整體教學品質的提升以及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會有極大的影響(吳怡貞,2006)。
臺灣省的網際網路是從校園開始的。21世紀是網路無所不在的世紀,每一位公民都要有具備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在資訊化的校園環(huán)境里,每一位教師均需熟練使用電腦、軟件及網路資源以輔助教學,并指導學生學習,充分應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及網路資源融入各學科領域,使教材教法與資訊科技相結合,應用多元化媒體教學提供啟發(fā)式、互動式、雙向交流的學習環(huán)境,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學習效果;經由網路搜集更可與世界各國相互通訊,讓國民從小學開始就有資訊素養(yǎng)、資訊倫理而能適應資訊化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可奠定和提高各個行業(yè)的競爭力(陳木子,2002)。
專題導向式學習有幾個重要元素,即專題、學生、教師與專家。專題導向式學習實施的方法是由教師、學生和專家共同合作,在課堂上先擬定出可行性專題,并由學生主動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尋找專題的最后成果,必須和其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教師和專家共同合作、分享資訊和想法,從旁指導學生,最后再由學生自行完成專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并擁有自主的權力。這種教學與學習模式是由學生自行建立其學習架構,從一個沒有既定答案的問題著手,接著設計、評估,以及反省計劃的內容,到最后產生一個能據以評估其品質好壞的結果。
商業(yè)、模擬、競賽大約于半世紀前,由美國Harvard大學等研發(fā)實施。在日本也藉由教育單位正式導入大學。當時的策略與技巧等要素,使用的是簡單的計算器模擬,隨著電腦的進步,此后就通過電腦來實施了。今日的電腦發(fā)展及競賽輸出入的全部過程,可以說是全面進入了電腦化,也可說是模擬經營競賽的新世代。在歐美國家模擬經營競賽,存在于各種商業(yè)教材之中,其中也有將模擬與模擬經營競賽區(qū)分開來進行的。模擬經營競賽的種類,近些年來大大增加,有關內容、目的多以商管類模擬為大宗。專屬于設計相關科(系)所使用的模擬教學教材卻是停滯不前,毫無發(fā)展;以設計公司(設計中心)模擬設計流程、設計競圖評圖的模擬設計競賽則完全沒有。目前學界、業(yè)界均急需此類教學系統,未來可以將該系統的教材作為訓練沒有設計經驗(本校大三即將前往工讀實務實習的學生)的設計工作者或者使用于企業(yè)中的新進設計人員的課程上。
針對研究的需要,施行了深度訪談法、教學成效評量施測,現分述如下。
本研究是探討設計管理與設計流程的整個過程,是一種線性的過程,故本研究將對個案采用深入訪談法以幫助了解設計公司設計管理經營的過程及設計流程。訪談的時間為2-3個小時,根據訪談情況再調整其次數。訪談中以具體事件的脈絡、前置條件、后果來敘述完整的個人或組織內的行動。在訪談中,為了更進一步了解設計的全部流程,研究者會從受訪者的經驗出發(fā),經由受訪者較能清楚地表達其概念,并將所得的資料整理分析,作為日后教學系統使用的資料。歷史研究法,即有系統地搜集和客觀分析各設計公司(設計中心)的經營概況、設計流程、印務流程、人事管理、薪資管理、評圖競圖過程和資產設備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見圖1)。
圖1 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內容制作流程圖
經過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的輔助教學后,本研究為瞭解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對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的“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工讀實務實習”等課程的學習成效與影響,首先選定部分教材內容,依據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的教案,再采用準實驗研究設計進行實驗教學,藉此搜集教學實驗中的各項數據,以探討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對學習者學習“專題設計”和“設計管理研究”的作用與影響(見圖2~圖4)。
圖2 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首頁
圖3 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企業(yè)端
圖4 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公司類型
本評量將針對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和研究工具四部分予以敘述。
(1)研究架構。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針對設計管理相關文獻進行深度探討,并考量目前大學生與研究生所遭遇的實際問題,提出研究的理論架構(見圖5)。由圖5可知,學生學習成效可能肇因于教學、教材上的差異,抑或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能力、教師能力等因素也可能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針對本研究之架構,將其三類變項說明如下:
圖5 教學成效評量研究架構圖
第一類,控制變項??刂谱冺検侵笇嶒炋幚頃r為避免影響實驗結果而必須加以控制的變項。
學生專業(yè)基礎能力——“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為專業(yè)基礎課程,此由學生設計研討的實際成績所控制。
教材及評量性質——指“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課程(教材)內容與評量工具。此由實驗過程中兩組學生使用相同教材與單元而進行的控制。
第二類,自變項。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準實驗研究法,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并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實施教學,藉以了解不同教學方法對于本系(所)學生“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課程學習成績的影響。其中——
控制組:采用傳統講述的教學方式,實施過程為講解學習單元基礎理論及實作,以傳統評量方式評量學生學習的成效。
實驗組:除了用傳統講述教學實作以為基礎之外,本組另外采擇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輔助進行教學,實施過程中講解學習單元基本的操作與實作,利用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成就量表,作為評量學生學習成效的標淮。
第三類,依變項。主要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課程學習成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及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學習之后看法問卷調查表的差異情形(見圖6)。
圖6 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管理者頁面
“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學習成就測驗量表”——依據研究者的研發(fā)理念、學理基礎內容與本實驗教學有關的試題共計25題。
“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學后看法量表”——包含對設計管理課程學后知覺、授課教師教學知覺以及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知覺的三個構面,每個構面均包含認知、情意及技能等三個向度。
(2)研究對象。由于教學實驗的進行涉及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不容易采取個別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由于研究者自身任教于明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對于實驗進行的掌控與其他干擾變數的排除較為容易。本研究采用修習“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相關課程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總計35人,甲組為控制組,采用傳統講述實作教學,每周三小時,共計九周27小時;乙組為實驗組,除了將傳統講述教學實作作為基礎之外,兼采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實施輔助教學(見表1)。
表1 實驗教學組別及人數分布
(3)研究設計。為有效達成研究目的與考驗研究假設,控制組18人,采傳統教學方式;實驗組17人,采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進行輔助教學。兩組分別于“專題設計”、“設計管理”課程中,進行為期九周共27小時的實驗教學。其實驗設計模式如下(見表2)。
表2 實驗設計模式
(4)實施不同教學策略后學生學習成效的差異性分析。
第一,專業(yè)基礎能力(前測)差異性分析(見表3)。
表3 專業(yè)基礎能力(前測)t考驗分析摘要
表3為各組學生在專業(yè)基礎能力(前測)量表中獲得的描述性資料。資料顯示t=-.378,P=.708,未達顯著水平,即兩組學生的設計管理基本背景能力并無顯著差異。
第二,不同教學策略分組學生學習成效的差異分析。
學生“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相關科目學習成效(學科后測)差異性的分析(見表4)。由表4所呈現的回歸系數同質性檢定,F=.184,p-value=.671,未達顯著水平,表示兩種教學法的斜率相同,符合組內回歸系數同質性基本假定,即進行共變數分析(ANCOVA)。
表4 兩種教學法在學科后測回歸同質性考驗摘要
由表5共變數分析的結果F=18.888,P=.000可以看出,在剔除“專業(yè)基礎能力(前測分數)之影響”的共變量后,兩種教學法對學生的學習成就的確有著差異性影響。通過事后比較,得知實驗組調整后的平均數(M=70.106)優(yōu)于對照組(M=47.566)且達顯著差異(p=.000),顯示使用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輔助教學教學法的確優(yōu)于傳統教學法,導致學生學習成效達到顯著性的差異。
表5 兩種教學法在學科后測共變數分析摘要
(5)教學成效評量結果分析。
第一,學生在“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相關科目學習成效上,實驗組優(yōu)于控制組。
實驗組學生實施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教學方式,在數位輔助教學上采用專題導向式學習模式,面對設計流程學習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的過程,使同儕關系在設計溝通上較為理想,師生互動較為活潑,并在設計管理教學過程中建構出最佳的設計程序,減低錯誤并強化了學習效果,因此在DMTS設計管理教學的表現上實驗組是優(yōu)于控制組的。
第二,學生在“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研究”科目整體學習的成效上,實驗組是優(yōu)于控制組的。
實驗組學生因為實施了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當遇到困難時就能夠主動積極地尋求解決的方法,能夠運用不同的合作學習方式及設計資源、設計實作對問題進行探討,因而養(yǎng)成了設計估價與設計評估的能力,并以此作為改進設計管理的依據,故在學習成效的表現上,實驗組優(yōu)于控制組。
第三,對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的學后調查,有著顯著的正向看法。
經過實驗,并分析相關資料,學生對“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科目實施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在整體上是感到滿意的,其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個向度及整體均有顯著的正向看法。
以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環(huán)境的建置實施中的首要分析(Analysis)為要點,進行課程模組化為學習者學習前的先備知識及能力進行課程整合規(guī)劃。
首先,“創(chuàng)新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采用多元活潑的方式和多樣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以培養(yǎng)樂于學習的態(tài)度和提升創(chuàng)意思考的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也是教師將創(chuàng)意巧思展現于教學情境中,如改變教學步驟、改善教材法、采用多元活潑的教學方式、設計多樣豐富的教學內容、進行多元歷程檔案評量,以突破教學瓶頸、克服教學困境、解決教學問題,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追求高效能的教學作為目的(林志成,2008)。
其次,創(chuàng)新教學的實施策略為:第一,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二,營造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第三,善于使用現代的資訊科技;第四,活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第五,尊重學生的多元歧異;第六,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知能;第七,鼓勵教師從事創(chuàng)新性教學策略研究。
本研究針對實施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的課程模組化,企圖整合一套設計管理模組課程,如設計概論、平面設計、編輯設計、廣告設計、印刷設計、包裝設計、廣告企劃與行銷、品牌設計、設計管理以及工讀實務實習等。通過本套課程的安排,學生可以擁有多方面的視覺傳達設計能力,而在進入專題設計制作的課程實作時,學生可以藉由DMTS設計管理系統了解設計發(fā)想、設計流程、設計估價和設計競圖等相關流程。如此,教師在同時指導多個組別的學生,就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學生也可以在DMTS系統上設置公司名稱,其名稱可與專題名稱一致,用經營設計公司的概念來經營專題設計,同組別的學生則按照專題分工給予不同的職稱與執(zhí)掌。并且定期、定時地與教師進行專題討論,而學生也能了解它組同學的設計進度與設計作品,利用多媒體網路教材隨時隨地地掌握進度,因此,本系統可以減短學生學習的時間,也能夠幫助教師掌握專題設計課程的進度。
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的課程模組化發(fā)展依其年級與能力的需求,可以分為四大類,分述如下。
第一類,基礎設計課程。本類課程包含設計概論、編輯設計和平面設計,可以從學生基本視覺傳達設計能力的訓練,至編輯設計的設計規(guī)劃與制作,到最后對平面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經過此類課程的安排,學生可以擁有視覺傳達設計的基礎知識,將來也就能夠從事平面設計,也能夠了解視覺化與平面設計的流程。
第二類,進階設計課程。本類課程包含廣告設計、印刷設計、包裝設計以及廣告企劃與行銷。本類課程是希望通過廣告企劃與設計方法的介紹,訓練學生解析問題與組織創(chuàng)意的企劃能力。課程中藉由廣告設計與團隊討論的實作演練,呈現出獨具風格的廣告創(chuàng)意設計并了解廣告公司的操作流程。此外,廣告企劃案不僅僅是做出絕妙的創(chuàng)意發(fā)想,還得具備各項競爭產品與市場調查的基礎,才能準確抓住消費者的喜好;教導學生如何進行廣告設計,并以模擬設計為例,講解、討論制作過程。其最終的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從事廣告設計的能力以及熟悉設計的整個流程。
第三類,工讀實務實習課程。本類課程為強調理論與實務應用并重的學習,針對各系大三學生,將大一、大二及大三上學期學習過的理論課程,一方面奠定實務技術學習的基礎,另一方面則通過公司職場實務學習的強化,提升學生實務技術的能力,而以培養(yǎng)兼具理論素養(yǎng)及實務技能的業(yè)界實習設計師為目標,使其畢業(yè)后能具有職場實務經驗及應變能力。
第四類,專題與設計管理課程。本類課程包含專題設計、設計管理等,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管理與控制設計流程的能力,從設計管理概論講述、設計流程與設計管理、設計案例講演、分組實際操作、設計組織以及設計溝通等開始,最終加強設計管理的能力,為將來工讀實務實習、專題設計制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而以專題設計制作作為最終的成果驗收方式,其教學方法采取小班制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以實作的手段讓學生親身體驗,使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進而培養(yǎng)團隊的合作能力、培養(yǎng)掌控設計流程的能力以及發(fā)揮大學四年所學知識與統整的能力。
由學習者組合成數家假想設計公司,在模擬的設計產業(yè)環(huán)境下激烈競爭,通過設計競圖、評圖,承接相關設計案以追求企業(yè)經營的利潤為其持續(xù)努力的目標。學習者要仔細評估設計專案,并且分析可行性以及進行設計發(fā)想,根據資料進行設計估價與費用評估;學習者們共同討論做出經營判斷,經過不斷地修正設計案與數次設計評圖競賽、設計會議協調等反復集體決策的過程,周而復始之后,最終管理者根據設計評圖結果決定標準,判定企業(yè)經營的績效。因此可藉由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達到2011年度“教育部”“十三項教學制度基本指標”指標之“7-2專業(yè)墨翟-強化學生專業(yè)競賽能力”的目標。在達成質化成效方面,有提升學生實務競賽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達成指標“6-3執(zhí)行核心能力及畢業(yè)門檻之輔導錯失與替代機制”之要求,落實專業(yè)與實用的“墨翟精神”。
首先,學習者需要組成參賽隊伍申請成立公司,教學者根據不同課程進行不同人數的編組。專題設計課程建議以3-5人為單位組成一個小組,以專題式導向學習的方式,小組組數建議以三的倍數增加。以往在實務教學過程中發(fā)現這樣的編組比較容易看出各個小組之間的互動關系。例如某個小組的設計評圖落后、設計估價低,對其他兩個小組會形成怎樣的沖擊?同時對自己的小組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這是很容易找出關系點的。對工讀實務實習課程,建議6-8人為一個小組,以拼圖式學習的教學模式進行,將設計流程分為設計發(fā)想、設計調查、設計提案、設計估價和設計發(fā)表等五至六個單元,每人負責不同的單元;與教學者共同研究之后,再將其成果教給其他的同學;并以業(yè)界實際設計流程為主,進而達到工讀實習輔導的效能。
分組成立模擬公司之后,學習者們必須設定相關的資產需求,并針對經營類型而決定資產的需求內容,例如設定為中型廣告公司,其設備必須與人數相對應,因此在資產的設定上必須要有硬體類、軟體類、雜支、人事類的費用。而人事費用則依公司的組織編制進行執(zhí)掌的分工與設定。
在了解基本的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之后,由管理者(教師)主導活動的進行,也可以由相關領域的教師,同時進行實務與理論的講授。如此,對學習效果會具有更好的幫助。管理者可以設定競賽的競標時間、標案底價、競標類別、開放競標公司類型、競標條件設定、案件給付金額以及說明等項目(見圖7)。
圖7 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模擬營運報表
(1)時間。小型周期——3-6小時的時間。教學系統操作初期大多為設計公司模擬與時間分配,在熟悉系統之后,后半期以較短的時間進行檢討,使以小組為主的學習者能夠順利地施行。此種周期適合準備前往工讀實務實習的學習者們,因為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設計公司的經營與運作,也適合企業(yè)內新進的設計師接受人力資源的培訓。
大型周期為較長的時間,長達九周甚至是18周,以系統運作為主的開始至結束,不斷重復設計發(fā)想、設計評圖競圖的過程、設計估價的三項程式。此種周期適合專題設計課程在設計制作中的進行。
(2)空間。在教學系統操作的過程中,需要有進行討論的必要空間,需要在小型的討論室進行設計的討論與制作。因此,在系統操作之初,也需要對全體成員進行系統實施方式的說明,也需要對個別小組提供針對性的啟發(fā)與提示。
主持競賽之中包含競賽管理、設計案發(fā)包、等待各組完成設計案、設計案評分管理、設計估價等項目。管理者按照學習的需要與進程安排競賽,并予以公告;學習者可以按照設計專業(yè)與設計所需的設備進行設計案選定,也可以將設計調查與發(fā)想、設計提案上傳,參與數次的設計競圖過程。
設計競圖的比稿共分三次,每次的截止時間可由管理者(教師)決定,并分次上傳競圖設計稿的電子檔、輔助說明或設計調查報告電子檔、設計成本與費用估價等內容;管理者(教師)將根據上傳的設計稿進行評估是否為合適的設計提案,再決定哪些參與競圖的公司(小組)能進入第二階段的設計競圖,依序反復,至第三次結案而最終挑選出適合的設計方案。管理者可以在案件說明中對每次的比稿給予建議。
根據模擬設計經營的需要,可以分為總經理、業(yè)務經理、創(chuàng)意總監(jiān)、藝術指導、文案人員、美術指導、設計師等,根據執(zhí)行專題設計的經驗,該課程分組人數大致以3至5人為宜,因此學習者可以依專題設計實際的分工進行角色的模擬選定,而指導專題的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的職場了解學習者在專題設計課程中所實施的工作內容與能力,另外也可以作為評量給分的依據;學習者則依據設計案件的需要進行角色的調整,以方便職務的變動與規(guī)劃,但是需要與領導者協商。而設計管理的相關課程,在角色設定上也可參酌人數與模擬公司的規(guī)模予以設定或調整。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對設計管理及情境模擬的貢獻,其次是對教學的貢獻,包括推廣數位學習、建立DMTS設計管理教學系統平臺、輔助工讀實務實習。再者是對產業(yè)的貢獻,如提供產學合作及就業(yè)的機會,為業(yè)界提供設計管理的模擬教學平臺。
[1]吳振賢.教師網路融入教學態(tài)度、網路融入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D].臺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2]王千幸. 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著手[J].視聽教育雙月刊,1998 (4):14-19.
[3]Brigid,J.S.(1998).Doing With Understanding:Lessons form research on problem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7 (3&4), 271-311.
[4]Cooney,T.J.,& Krainer, K.(1996).In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In A.J.Bishop et al.(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d mathematics education,1165-1185.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許怡安.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yǎng)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D].臺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01.
[6]吳怡貞.國小學童網路素養(yǎng)課程之系統化教學設計研究[D]. 臺北: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2006.
[7]陳木子.網路教育資訊──臺灣加入WTO對教育的沖擊與因應[J].教育資料與研究,2002(49):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