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門坎三天,時常處于感動之中,什么最讓我感動?是那里人們的平靜。已經(jīng)在新中小學服務9年的卞淑美校長和她的丈夫、石門坎著名苗人教育家朱煥章的女婿陶紹虎,73歲的陶先生是為數(shù)不多的認識苗文的老人,還有來自四川等地的志愿者,一路上遇到的石門坎人——無論來石門坎時間的長短,也無論民族,一種由心而生的平靜,是最打動我的。
在石門坎,你會發(fā)現(xiàn)貧困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事先對貴州邊遠地區(qū)貧困狀況已有相當心理準備,坦率講,貧困的真實景象雖然令我震撼,但并未超出預期。倒是人們的精神面貌和衛(wèi)生狀況更讓我震動——那種臟亂的景象當然與貧困有關,但與貧困也不完全相關,那更像是一種精神無寄之后的放任,一種讓人更為心疼的冷漠與無所謂。在新營村,泥濘的小路周圍垃圾成堆,村民家中,牲畜與人混居相當普遍。人們神情冷漠。后來我們?nèi)チ颂K科寨,單論地理位置,蘇科寨更偏遠,相信物質(zhì)水平應該與新營相當,但蘇科寨村里的土路也相對干凈,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溫和、禮貌與友善令人印象深刻。
百年前的石門坎因柏格理牧師的利他精神而興。最近讀海特的新書《正義之心》。他認為:人類有90%像黑猩猩,但仍有10%像蜜蜂。他的意思是人類有著雙重天性:自利同時也利他。人類是一種渴望成為比自己更偉大高尚團體一員的自私的黑猩猩,并愿意在這樣的群體中奉獻。
作為美國當代著名的神經(jīng)心理學家,海特認為,利他精神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只是這種天性要在好的群體和組織中才能被激發(fā)出來。他說,我們是有著群體歸屬性的早期人類的后裔,這種群體歸屬性幫助人們團結(jié)合作,戰(zhàn)勝其他群體。這種歸屬性和利他奉獻精神是被選擇出來的。在一定條件下,人們會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心態(tài)下,真正為了群體利益,而不僅僅是個人在群體中的好處,去貢獻自己的力量。海特把人類在群體中暫時放棄自我利益的利他能力稱為“蜂巢開關”。蜂巢開關如何啟動?首先,宗教組織顯然是開啟蜂巢開關的一把鑰匙?;谒囆g活動的組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人性中的利他天性,這讓我想起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那些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無效,是音樂開啟了他們心靈中本來就有的美好品質(zhì)之門。甚至,好的企業(yè)也是培養(yǎng)人們利他精神,激發(fā)人們原本具足的利他天性的組織。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的便捷分享、社群交互的高效與透明等,我們在這其中會驚喜的發(fā)現(xiàn),基于網(wǎng)絡的利他精神與行為正在迅速成長之中。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平凡的世界中生活,但在跨越到神圣世界的短暫的時刻,我們才能享受到人生最大的歡樂,在那里,我們成為了“整體中的小小的一部分”。
(作者為石門坎后援團成員、著名媒體人)
研討會發(fā)言的還有:臺中市真愛關懷協(xié)會負責人葉光榮;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客服部總經(jīng)理張明天;《用生命愛中國》作者阿信;作家、學者祖慰;著名媒體人何力;《窄門前的石門坎》作者張?zhí)?;搜狐歷史頻道總監(jiān)陳遠;上海百特教育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王勝;英國學者納娥米;新中國第一位大花苗女博士朱潔俐等。共識傳媒集團總裁周志興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民主與科學雜志社主編孫偉林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