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文
內容摘要:作文訓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訓練中,教師時常發(fā)現有的學生不知該寫什么,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其癥結在于這些學生寫作材料匱乏,平時不注意積累材料,胸無點墨,當然談文色變。本文就談談作文材料的積累。
關鍵詞:作文訓練 寫作材料 積累
寫作材料好比廚師案前鮮美的食材、裁縫師傅手里質地優(yōu)良的布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可供選擇的寫作材料,是不可能寫出一篇頗有水準的文章。因此,要想寫好文章,在平時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下面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材料的積累提出一些見解。
一.從現實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
眾所周知,中外名著之所以富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是因為作品的題材來自人民大眾、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是積累寫作材料的源泉,有的學生寫作水平提高不了,就是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不留心,使好的寫作材料從自己的身邊失之交臂。
在我們周圍,經常發(fā)現好人好事,例如拾金不昧、幫助小同學、孝敬老人、敢于同不良現象作斗爭等,都可以成為寫作的材料。如何把你身邊的事、眼前的事、熟悉的物積累下來呢?學生們不妨嘗試一下積累材料的方法。
1.要留心周圍的事物。人教版第七冊語文課本中《魚游到了紙上》的作者到西湖玉泉上去觀魚,出于留心,才發(fā)現了一個“舉止特別”的青年。我在批改學生作文中,發(fā)現一篇以《新鮮事》為題的作文,寫的是作者在車站候車看到候車室人群里有一位衣著時髦、考究的年輕女子,馬上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可以想象作者已經在留心觀察了。班車到了,上車的人很多,一擁擠把一位盲人老大爺擠到在地,摔的仰面朝天、頭破血流,傷勢很重。這時,只見那位青年女子箭步上前,背起老大爺就往醫(yī)院趕,老大爺那臟兮兮的手腳,粘乎乎的血液就滴在她那考究的衣料上,她一點不在乎,體現了新一代女性仍不忘扶弱濟困的美德。這些弘揚時代精神的生動材料,是小作者從現實生活中留心觀察到的?!段覀兗业呢垺纷髡呃仙嵯壬墙涍^對自己家的貓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后,寫出大花貓古怪的性格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進取的特點,同時又描寫了剛滿月的小貓十分淘氣,但仍不失生機勃勃、天真可愛的特點。文章生動具體。
這些作家,在生活中善于發(fā)現,仔細觀察注意積累,就能寫出許多經典之作。如果學生多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那么作文就有取之不盡的內容,用之不竭的材料。
2.多看、多聽、多問?!缎迈r事》中由于作者多次觀察那位青年女子,那女子雖然衣著華麗,卻不失端莊、嫻靜,看得出她不是妖冶之輩,接著探聽旁邊的人,她與那位盲人老大爺有無關聯,得知他們素不相識,作者才對她有了更深的了解,筆下對那位青年女子的精神境界加以升華,由于作者的留心觀察,一篇文章就出來了?!遏~游到了紙上》由于作者的留心觀察,才對那位青年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知道了“魚游到紙上”是因為“魚先游到心里”。
二.教師對學生積累寫作材料的敦促
生活內容的收集,寫作材料的積累,可事先布置學生自己去做,由于孩子們的惰性(人的惰性),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學生會去做一點,但大部分學生不會去積累,一天松比一天,到了后來,全部忘光了。因此需要教師精心布置,時時敦促,才能落實。
1.精心布置。語文老師對剛開始的作文訓練的學生,要精心加以引導。
(1)日記。要求學生把當天身邊的事、眼前的景、熟悉的物記下來成為今后的寫作材料。
(2)周記。學生可以把一周以來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成一篇文章。
(3)讀書筆記。要求學生用筆記把課外書和小學生作文報。作選、故事書里精彩的語句、片段、典型的事例摘錄下來,為自己儲備寫作材料。
2.嚴格督促、檢查。老師要嚴格把關,對學生的日記、周記、讀書筆記進行核對檢查,杜絕漏寫、誤寫,久而久之,使學生持之以恒。
3.評比。為了激發(fā)學生對積累寫作材料的興趣,教師要在每周安排時間,叫學生上講臺念出自己積累的材料,然后全班集體評議,指出優(yōu)缺點,對好的材料要及時在全班推廣,甚至張榜上墻。
總之,小學生的作文訓練是一個綜合課題。作為語文老師,在作文訓練中首先應激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材料的積累,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有了可供選擇的寫作材料,下筆如有神,我們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大幅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qū)敖東鎮(zhèn)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