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平
又到一年一度崗位競聘時,一位52歲的老教師來到我辦公室與我“商量”。這位老師平平凡凡,沒有驕人的成績,也沒有耀眼的光環(huán),但她確確實實為教育、為學校、為孩子奉獻了大半生,她的講述令我感動。臨近退休,再升不了級……對此我的確感到于心不忍。但是,規(guī)則是在大家反復商討下制定的,感情用事,置規(guī)定于不顧,會讓大家的心血付之東流。
思慮再三,還是不能輕易打破規(guī)矩。為她沏了一杯茶,請她坐下,我拿出了那張“崗位競聘評價表”,和她一項一項地分析,優(yōu)勢在哪兒?不足是什么?下學期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努力。也許是我的真誠打動了她,也許是她確實從規(guī)則中看到了希望,聽我分析完,她拿著那張表格平靜地離開了我的辦公室。來年,我發(fā)現(xiàn)她有了很大的變化,積極參與學校所有活動,寫論文參評,上公開課示范,作為一位快要退休的老教師甚至參加了區(qū)音樂教師基本功競賽,與很多年輕人同臺競技……一位老教師的身體力行,為學校里很多青年教師的成長樹立了榜樣。果不其然,第二年她順利“升級”了。
不能說她的努力沒有功利性,但考察一項制度的建立是否有效,就是看它能否得到教師的認同與接納,能否規(guī)范教師的教育行為、能否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成為教師平時工作學習中的自覺行動。
好的制度的形成應該走“群眾路線”?;叵胛倚徫桓偲阜桨福耙?guī)則”從群眾中來,學校組織梳理歸納;“修訂”到群眾中去,學校組織再討論,進一步綜合意見;“執(zhí)行”由群眾決定,通過職代會表決確定。這種尊重教師的想法、關注教師的切身利益、著眼學校發(fā)展的決策,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與執(zhí)行力。
大禹治水,疏而導之。作為學校管理者,我們不是用制度去約束人,而是用制度去引領人,改變?nèi)?。?yōu)秀的制度文化,能夠幫助教師確立對自身發(fā)展、學校管理的正確理解,凝聚強大的向心力,促進學校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