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石皓
江西古村留賢者之游
撰文/石皓
JIANGXI, LIU THE SAGE SWIN
傳統(tǒng)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tài)和非物質形態(tài)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加強傳統(tǒng)村落保護發(fā)展刻不容緩。2013年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就加強傳統(tǒng)村落保護發(fā)展工作發(fā)布了文件,并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本刊將持續(xù)在“古鎮(zhèn)古村欄目”介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并附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供讀者查閱。
粉墻黛瓦的樸素、青山碧水的清純、田園風光的恬然……靜靜傾聽、感受,這里的生活能讓人不知不覺慢下來。所謂的慢生活,無非就是與自然融合,享天倫之趣。陽光、花香、清風、鳥鳴……在每一個與此相關的細節(jié)中,總能找出一些深意與鮮活來。打開這樣一幅濃濃詩情的畫卷,屋舍儼然,良田古道,雞犬相聞。細細品賞,青山掩映下的徽式村莊,遠遠看去,像浮在綠色海洋里的一片片落英。這就是江西村落最典型的印象了,像一個個隱者長棲于這塊土地上。
當旅者頻頻流連于青山綠水、黑白相間的建筑筆墨中時,是否能想到曾經的禮樂之鄉(xiāng)、書香之居是怎樣由昌盛走向凋敝的?現今,斗轉星移,歲月斑駁,被淘洗干凈的歷史,仍然是那么奪目耀眼。透過那些古民宅、宮宅、宗祠、廟宇、廊橋、牌坊等,我們不得不感嘆,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滄桑賦予這個地方如此深切的歷史關懷。
江西是中國古村落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這與古村宗法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從北部浙贛皖交界處的徽派民居,到贛南的客家老屋,遍布江西全境的古村落異彩紛呈,卻又隱隱透露出某種相互聯系的共性。這種聯系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習慣。像理坑、流坑這樣的地方,富足數百年的風水寶地,江水環(huán)繞,群山擁翠,鮮少有人問津,在外人眼里都是具有傳奇色彩的。用今天的眼光看這些古村落,他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村鎮(zhèn)。正如馮驥才所言,古村落的存在,代表了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與進步,古村落的衰敗將是文明的倒退。
婺源古鎮(zhèn)全景
JIANGXI, LIU THE SAGE SWIN
理坑村彩虹橋
說起婺源縣理坑村,總是有太多的地方印象深刻。菜園、大片稻田、河流高山、戲臺等都在心底清晰可分。清晨有微光彌漫,朝露滴落。潔白花朵,香氣彌漫。曲折的山道,有鳥聲從林中穿過,一束光線在寂靜中破天而下,寬曠的田野有夾層的梯田,不染世間一物。獨自轉身從小石路徑道旁走去,天空格外得藍而高遠。
休息下來,停駐在某個濃密樹影下,凝望著小橋、流水、人家,一派寧靜的山水境界,撥人心弦。蜿蜒的溪流,如一條飄帶,清澈見底。間或有木橋、石橋橫跨其上,讓人流連忘返。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墻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青石板道縱橫交錯。走進庭院,草木幽然清華。高聳古房,雕欄畫棟,多了一份文雅氣質。在這里每戶人家都有一個天井,在天井的正下方放有一個“太平缸”,據說是保全家幸福。雕刻可以說是婺源建筑中的一大特色。處處都可以看到精雕細刻的物件。譬如在梁坊、斗拱、門楣、窗欞等處刻上的花鳥蟲魚,戲文人物等,精致細膩,真讓人嘆為觀止。
理坑的美,是清晰的,也是朦朧的。是現在的,也是過去的?!鞍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逼肺洞髱熤祆滟澝兰亦l(xiāng)的詩句,陶醉在水墨大作般恍如仙境的一個個徽派建筑中,欣賞著它們一個個閃光的美景,令人神馳向往。村落群山環(huán)抱,房屋鱗次櫛比,四周萬畝梯田。這樣的村野景致,樸素而寧靜,無人不驚羨。
婺源理坑,始建于北宋末年,因崇尚"讀朱子之節(jié),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許多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這里不僅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而且?guī)装倌陙?,科甲連綿,人才輩出,先后有榜眼、侍郎、尚書、大理寺正卿、太仆寺卿、司馬、廣州知府等七品以上官員36人,文人學士92人。而這些下野歸鄉(xiāng)的官員才子,在這里又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理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禎年間廣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廳”,明代天啟年間吏部尚書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萬歷年間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的“尚書第”,清代順治年間司馬余維樞的“司馬第”,清代道光年間茶商余顯輝的“詒裕堂”,還有頗具傳奇色彩的“金家井”。這些古建筑粉墻黛瓦、飛檐戧角、工藝精湛,布局新穎,的確是建筑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走在理坑鄉(xiāng)村的小路上,仿佛置身在村寨莊園,與粉墻黛瓦、白灰相調的徽式建筑融為一體,像是一幅水彩畫卷,使整個畫面變得更加和諧一致,渾然天成。理坑村,它不僅有保存良好的徽式古村落格局,還留下了許多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風貌及民風民藝,實屬不易。當我們再用今天這樣的眼光去審視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更多了一份喟嘆與寄托。喟嘆的是一代書風與民宅的凋敝,寄托的卻是尚學的熏陶與精神。
陶淵明在《世外桃源》一文中曾這樣寫道:“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水口,………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整,屋舍儼然………”像這樣的情景,是活生生的理坑生活圖景的真實寫照。
在青山綠水的徽派建筑中,理坑素有“山中鄒魯“之美譽,每逢夏季多雨水,烏云壓頂,雷閃交鳴映襯著千年古村,頗有一些電影中的感覺。順著錯落有致的巷子輕聲走去,身邊總有潺潺的水聲。慢慢地流進了寂靜的心間,“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首詩句描摹出了多少徽州人內心的感觸。在旅者眼中徽派建筑,參差交錯的線條,繁復中融合簡約。黑與白的相遇,黑與白的纏綿構成了徽派建筑獨特的風景。清澈如鏡的潭水,深藏著大戶人家?guī)装倌甑牡褂埃@樣的感懷充滿了詩情畫意,諸如此類畫面: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等等,僅這樣的表達都令人心馳神往。其實除了充滿詩意的景致,以及那些掌故,留在人內心中的還是生活化的理坑,一種無人驚擾的溫馨場景:老人在樹下對弈,婦人在洗衣服,兒童在戲耍等。
斜日余暉之中,游人的足步聲漸漸消散,一路上最吸引人的不是那波平如鏡的湖水,而是堤岸上清新逼人的游者。偶爾從旁走過,向池塘撒下一片笑聲。
JIANGXI, LIU THE SAGE SWIN
流坑文館
流坑建筑
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有著許多的掌故,是集藝術、建筑、民俗為一體的博物館。如果說故宮是皇家建筑的典范,那么流坑村便是古村文化的標本所在。流坑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古老、滄桑。流坑前后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是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中的典型。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xiāng)風貌,在它的身上能感受到昔日古村的昌盛與凋敝。
說起流坑村的歷史,可謂久遠。它是一個由董氏單姓聚居的血緣村落,宗族活動遺存豐富,是由董氏科第而勃興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歷,贊:“其處……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边@里說的“五桂坊”就是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門五人同時中進士這一盛事而建的紀念牌坊,歷史罕見,可謂殊榮。董氏崇文重教,恪守書業(yè)。曾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xiāng)”之美稱。這也足以證明書風鼎盛的流坑村,在人們心目中影響深遠。
走進這片幽靜的村野,就像是踏入歷史的門坎。曲折的石板路,越野連村,穿街串巷,牽引你探尋著它的古樸與風韻,曲徑幽深,高墻聳立。民居錯落有致,別有一番詩意。據族譜記載,萬歷年間流坑村內建有祠堂 26 座,書院26 所,各種紀念性文化建筑30多座。王安石曾下筆寫道:“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這無疑是流坑村最真實的寫照。
環(huán)境幽雅靜謐,山林青翠欲滴,湖水澄碧如玉。景致如此秀美的流坑村,耕讀傳家、入仕為官,傳承和維系著對宗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信仰與精神追求,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典型的生活樣貌。封建社會宗族體系的建立對董氏家族發(fā)展,可謂有著重要的影響。明初,曾三次修建大宗祠,采取強化族領、制訂族規(guī)、增置族產等許多措施以凝聚族眾,并且推崇心學,重視教育,激勵族中子弟發(fā)奮讀書,光宗耀祖。流坑村先后有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薄、教諭,超過百人??梢韵胂?,在當時中原士族紛紛遷徙江南的時代背景下,如此這般擇山而居、興家旺族式的例子應該不在少數,但像流坑董氏這樣興旺發(fā)達的大院巨族,卻寥寥可數。其原因,應該表現在諸多方面吧。
歷史賦予了流坑村神秘和厚重。董氏家族在幾百年的動蕩和苦難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勤守業(yè)道,才有了科舉仕宦之興。流坑以規(guī)模宏大的傳統(tǒng)建筑著稱,它屬于江西贛式民居的典型風格。村中多數建筑風格為磚木結構組成,質樸而簡潔。歷史是凝重的,也是有趣的。當我們看到它的一墻一瓦,一草一木時,真正探尋它的美時,才會發(fā)現透過那些黑白相交的民居、田園村落的風韻、遮天蔽日的古樟,以及古井、家具、物件、農器等,足以能窺視到我們村落文化的日常課題,在短短時間內,便有“家雄于貲,田連村貲,田連村陌,山林川陸,跨有鄰疆”的基本格局與概覽。從這一點上看,就值得我們深深的去體會與感激。
沿著長長的曲折路徑一眼望去,數百幢古民居鱗次櫛比,花田古道,河水潺潺,炊煙裊裊。余暇之間,與同伴夜宿旅居,吃著農家菜肴,依山面水,格外的寧靜,別有一番景致。與客店老板道別,已是落日夕照,此刻,景致如淡抹寫意的山水長卷,令人如癡如醉。
靜靜的流坑
浮光倒影,水天一色,遠峰近宅,跌落湖中。踏在歸家的青石板路上,流坑的印象還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