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知人論世”包含兩個層面,“知人”,就是了解作品的作者,包括他的身世、經(jīng)歷、思想狀況及創(chuàng)作動機;“論世”,實際上是要了解作品與它產(chǎn)生的時代的關(guān)系。
“知人論世”的適時拓展與運用,能提高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和探究能力,增添課堂的語文味和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藝術(shù)地引入“知人論世”,并取得實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粉墨登場,激趣導入
導入新課時,把“知人論世”作為巧妙的切入點,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開啟思維的閘門,收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筆者開場就先講了一個有關(guān)作者“花錢買踢”的故事。在學生感到新奇時,引導他們明白:寫文章應該有真實的生活體驗,也正是這樣執(zhí)著的追求,使莫泊桑的每一篇作品都成為一扇令人頓覺醒悟的生活窗口。
二、追尋蹤跡,解疑釋惑
如果在語文教學重難點時,適時地引用“知人論世”,也許就能活化文本內(nèi)涵,化難為易,水到渠成,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我的母親》時,對于如何理解“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中“混”這個字,學生顯得束手無策,筆者就穿插回顧了胡適一生的經(jīng)歷、輝煌的成就。學生頓時明白:“混”字其實體現(xiàn)了作者的謙遜,同時反襯出以前母親對他的嚴格管束,由此可見母親給胡適的教益是多么大。
三、深層探究,把握主旨
作品的主旨是文章的靈魂所在。學生感悟文本,最終應該要得到情的感染、德的熏陶、知的教化、理的啟迪和行的標準。為了在感悟主旨的過程中不停留在表層,就得在“知人論世”上大做文章,撥開云霧見月明。
教學《赤壁》,學生困惑于作者為何會發(fā)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慨嘆,主旨究竟是什么時,我展示了杜牧面對晚唐的內(nèi)憂外患,渴望力挽狂瀾,可惜懷才不遇的生平資料。學生自然也就明白這首詩所反映的正是杜牧認為自己生不逢時的抑郁不平之氣。
四、高屋建瓴,點面結(jié)合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授之于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于漁”,培養(yǎng)學生能夠獨立鑒賞作品的能力。所以當學生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名家名篇時,就可以在“知人論世”方面做一些歸納與總結(jié),讓學生站在一定的高處,碰到名家相關(guān)作品時能無師自通,舉一反三。
例如:人教版八上出現(xiàn)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杜甫的詩。開篇之前,可以先給學生介紹杜甫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的四個時期。然后讓學生判斷一下三首詩分別處于哪一個時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就有了整體的認知。我們現(xiàn)行教材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名家,諸如魯迅、李白、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等都可以采用這種由點帶面,再由面到點的教學方法。
五、縱橫比較,增強思辯
縱向比較可以從作家的家庭、身世、經(jīng)歷、個性以及大的時代背景入手,了解作家不同時期不同思想風格的作品。
筆者教學《武陵春》時,就把李清照有關(guān)“泛舟”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拿出來作對比,讓學生比較兩首詞在情感和作品風格上的不同。然后引導他們分析導致的原因——作者身世的變化。南渡不僅是李清照人生巨大的轉(zhuǎn)折點,也是她作品思想風格轉(zhuǎn)變的分水嶺。
這樣,從鑒賞一首詩到懂得一類詩,再到了解一個人。這種建立在縱向比較基礎(chǔ)上的知人論世不僅是高效的,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的習慣。
橫向比較可以從同一時代中為什么有的作家其思想內(nèi)容、作品風格會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入手。例如同是盛唐的李白、杜甫,一個是浪漫主義的詩人,稱“詩仙”;一個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稱“詩史”。還可以從同一題材不同作家的作品的不同點入手。例如同樣是豪放詞,范仲淹的《漁家傲》、蘇軾的《密州出獵》、辛棄疾的《破陣子》思想和藝術(shù)手法上明顯存在差異。這樣的深究,可以讓我們明白他們的作品何以會在共同傾向之中顯示出不同的色彩,提高文學鑒賞水平。
六、畫龍點睛,情感升華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diào)都不能打動人心。”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教師就應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學生只有在“知人論世”中,才能把自己的情感移進去,與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懷融為一體,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筆者教學《我的母親》時,在課堂的最后動情地告訴學生:胡適自離開母親到上海求學后,一直未與母親見面。直至1917年,26歲時奉命回鄉(xiāng)結(jié)婚,才見到母親。后又回到北大。他母親病重時也不讓人告訴兒子,以免他中斷學業(yè)。1918年11月,胡適的母親病逝了。胡適在他的《先母行述》中寫到:生未能養(yǎng),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如此!當學生集體讀這段時,痛惜之情溢于言表。這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文昌初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