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剛
(太原工業(yè)學院,太原 030008)
團隊凝聚力是指將個體保留在群體內部的合力,其同組織績效、成員滿意度、組織人際氛圍的和諧等緊密聯(lián)系。凝聚力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Kurt Lewin于上世紀30年代提出,其認為凝聚力主要是個體怎樣感知其與某個特殊群體的關聯(lián)[1]。早期的研究認為,團隊凝聚力是個體利用團隊力量實現(xiàn)個人目標的工具性存在。隨著研究的深入,凝聚力開始向人們展示其復雜性和多層次性。Zaccaro將凝聚力劃分為任務凝聚力和人際凝聚力[2]。任務凝聚力表示的是團隊成員對團隊任務的偏好和責任心,或者團隊能夠有助于成員實現(xiàn)其目標從而產生的一種凝聚力[3-4],其源于團隊工作目標以及團隊激勵等。人際凝聚力表現(xiàn)為由團隊內人際關系的和諧產生的對成員的吸引[5],其使團隊成員內心產生一種對團隊的歸屬感和成員間相互的吸引和喜歡等[6]。
Carron研究認為對于凝聚力的考察除了從任務和人際角度進行外,還應該從個體和群體的角度進行分析,因此其所構建的凝聚力模型區(qū)分了四個維度水平:團隊任務對個人的吸引、團隊交往對個人的吸引、團隊任務一致性以及團隊交往一致性[7]。Carron的這一凝聚力概念模型成為之后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的基本架構。
有研究對當代我國大學生的生活和人際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74.2%的學生有孤獨感,79.2%的學生感覺得不到理解,78.2%的學生感覺同學關系僅停留在表面,64.7%的學生在寢室內發(fā)生過摩擦,79.35%的學生認為在同學中被冷淡[8]。對大學生團隊凝聚力進行研究有助于改善其社會適應能力、和諧班級和校園的人際交往等。再者,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都提出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心理素質等課程標準。如何加快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團隊凝聚力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
拓展訓練(Out Bound),原意為“拓展、外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9]。拓展訓練分為個人項目和團隊項目,主要以行為科學和體驗學習的理論為基礎,使參與者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特定任務,參與者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到團隊的力量,受到團隊合作、溝通等方面技巧的訓練,對于熔煉團隊、增強團隊凝聚力來講是有效的培訓方式[10]。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已經嘗試將其引入體育課程。本研究對拓展訓練課程改善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的有效性進行探討,旨在對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及探索建構大學生團隊凝聚力教學課程體系提供理論和現(xiàn)實指導。
本研究以“拓展訓練作用于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的效果”為研究對象,具體選取某大學人文學院大學二年級選修拓展訓練課程和普修籃球課程的學生共80人為實驗對象。其中選修拓展訓練課程的學生共40人,為實驗組;另外從選修籃球課程的班級中隨機抽取4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
拓展訓練以體驗學習及組織行為理論為基礎進行設計,其主要被現(xiàn)代企業(yè)用于熔煉團隊、培訓員工的團隊工作技巧、團隊精神以及增強團隊凝聚力[11]。拓展訓練設計了形式豐富、寓意深刻的活動內容,并通過參與者的感知、體會、反思和感悟,體會到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合作、溝通的作用和重要性,增強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改善參與者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等。同樣,為了適應完善人格、提高素質的時代要求,其也被廣泛用于素質教育之中。
在本研究中,實驗組學生將接受16周32學時的課程學習。拓展訓練課程包括破冰類項目(驛站傳書、交換名字)、信任類項目(信任背摔、萬里長城、相信依存、七巧板)、團隊協(xié)作類項目(穿越雷陣、畢業(yè)墻、高空斷橋、勇攀天梯、同心協(xié)力、電網、急速60秒、國家寶藏、不倒森林、盲人方陣、孤島求生、諾亞方舟),共計18個項目。每次課程結束前利用15—20分鐘時間讓學生對本次課進行的項目進行討論,并且分享其感悟。
對照組同期進行16周32學時的普修籃球課程學習,教學內容包括常規(guī)的技術技能教學和后期的教學比賽。
本研究使用由Carron、Widmeyer和Brawley于1985年根據Carron的凝聚力概念模型所編制的“群體環(huán)境問卷”(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aire,GEQ)對實驗對象的團隊凝聚力水平進行測量。問卷包括四個維度:團隊任務吸引(ATG-T),即個體對其團隊任務涉入程度的感知;團隊交往吸引(ATG-S),即個體對其團隊社交涉入程度的感知;團隊任務一致性(GI-T),即個體對于圍繞團隊任務所擁有的一致性程度的感知;團隊交往一致性(GI-S),即個體對于團隊社交所擁有的一致性程度的感知。四個維度使GEQ問卷分為四個分量表,共由18個項目構成[12]。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GEQ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13],可以用來作為團隊凝聚力測量的工具。
本研究使用SPSS13.0for Windows統(tǒng)計學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操作。使用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的方法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以驗證拓展訓練能否引起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的顯著性變化。
對普修籃球課程的對照組團隊凝聚力實驗前測和后測數據進行“相關樣本檢驗”(Two-Related Samples Tests),數據分析結果見表1。經分析發(fā)現(xiàn),對照組團隊凝聚力總體水平和四個維度的顯著性水平P(雙側)均大于0.05,表明對照組實驗前測和后測數據的團隊凝聚力水平沒有顯著性變化,并且四個維度水平上也未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顯著性變化。也就是說,為期16周32學時的普修籃球教學未對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產生顯著性影響。這也表明本實驗研究對除拓展訓練之外的干擾因素進行了成功控制。換句話說,如果實驗組團隊凝聚力前測和后測數據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顯著性變化,說明此種變化極有可能被歸因于拓展訓練的教學。
表1 對照組實驗前測和后測相關樣本檢驗結果(n=40)
對選修拓展訓練課程的實驗組團隊凝聚力實驗前測和后測數據進行“相關樣本檢驗”(Two-Related Samples Tests),數據分析結果見表2。表2顯示,實驗組團隊凝聚力和四個維度的前測和后測數據對比結果均達到顯著性差異,即顯著水平P(雙側)均小于0.05的統(tǒng)計指標。表明拓展訓練引起了實驗組學生團隊凝聚力及其四個維度上的顯著變化。合并之前對照組的實驗數據,可以證明拓展訓練確實對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的提高具有效果。
從人際因素考慮,成員的相似性是產生交往凝聚力的重要因素[14]。成員相似性是指通過人口統(tǒng)計數據顯示的成員共同具有的較為明顯的特征,也包括行為模式、個性、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團隊成員的相似性越高,團隊的凝聚力越強[15]。實驗組和對照組均來自同一學院的同一年級,彼此之間在年齡、專業(yè)等方面表現(xiàn)出相似性,但行為模式、個性、態(tài)度、價值觀等內隱特征的相似性則需要通過共同的活動設計來發(fā)現(xiàn)和調節(jié)。本文設計籃球課和拓展訓練課程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對成員相似性的影響。在籃球教學中,教師以技術教學為主,并大多采取個人練習的形式,只有很少的教學比賽,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彼此交流的機會。然而,拓展訓練課程通常以團隊形式開展。在執(zhí)行一個團隊任務的過程中,成員間需要交流意見、互幫互助,在課程結束部分的討論和分享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說出自己的想法,還傾聽他人的感悟。這些交流對學生們行為模式、態(tài)度、價值觀都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因而更利于大學生團隊交往凝聚力的增強。
表2 實驗組實驗前測和后側成對相關樣本檢驗(n=40)
結構因素也是影響團隊凝聚力的重要方面?,F(xiàn)代社會中,個體從克服局限性的角度出發(fā)需要加入某個團體或群體,在幫助團隊實現(xiàn)任務目標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體價值的最大化。然而,團隊一旦形成就表現(xiàn)出其超越個體的某些特征,如規(guī)模、領導的產生和激勵等。團隊結構特征直接影響到團隊任務的執(zhí)行和目標的達成,對團隊凝聚力的改善有重要作用[16]。研究發(fā)現(xiàn),籃球課的群體結構特征并不明顯,整個班級結構松散,沒有團隊目標,不產生明顯的領導者。雖有部分的比賽,但也是臨時組建的團隊,這一結構因素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十分有限。拓展訓練課程的所有項目都是以固定的團隊為單位進行的,有固定的領導者并由此產生團隊執(zhí)行任務的重要動力??梢?,拓展訓練的結構因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凝聚力水平。
目標一致是形成團隊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礎[17]。如果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產生某種一致性,團隊就對個體產生極大的吸引力。確立團隊共同目標的過程也是確立“共同的外部敵人”的過程,外部威脅增加了團隊的內部認同,從而提高了團隊的凝聚力水平[18]。在拓展訓練中,任務的設置為團隊提供了共同的目標,而團隊間的競爭則可強化團隊內部的凝聚力,最終團隊任務的實現(xiàn)可使學生體會到成就感,從而提高其歸屬感。研究表明,成就感和歸屬感都是團隊凝聚力的重要指標?;@球教學因為主要關注運動技能教學,在群體共同的目標和內部認同度方面較為缺乏,因此團隊歸屬感水平較低。
團隊目標實現(xiàn)過程的相互依賴性也是影響團隊凝聚力的重要因素[18]。拓展訓練所設計的項目大多屬于培養(yǎng)參與者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項目。無論是七巧板、萬里長城還是畢業(yè)墻等,沒有隊友的幫助和整個團隊成員的協(xié)作是無法完成的,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集體力量的調動、形成、有效發(fā)揮的過程。拓展訓練使參與者體會到,團隊目標的實現(xiàn)除了需要自身貢獻應有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和其他隊員在情感、行動和心理上融為一體,形成步調一致的合力。團隊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的互相依賴無形中提高了大學生的團隊凝聚力水平。
從本研究的考察中不難發(fā)現(xiàn),從人際交往、團隊結構特征、目標一致性和任務執(zhí)行的相互依賴等方面,拓展訓練在提升大學生團隊凝聚力方面都比普修籃球課教學更有效。
(1)對照組實驗前后團隊凝聚力的各項測試指標均未見顯著性變化,證明本研究有效控制了除拓展訓練之外的干擾因素。實驗組團隊凝聚力和四個維度指標的前測和后測數據對比顯著性水平P(雙側)均小于0.05,即拓展訓練引起了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的顯著性變化。綜合兩個分析結果,可以證明拓展訓練對于提高大學生團隊凝聚力是有效的。
(2)拓展訓練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合作和交流的機會,從而在人際方面,其有助于改善成員間的相似性,尤其是學生的行為模式、個性、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內隱因素,這對于提高團隊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拓展訓練以固定的團隊形式進行,有利于領導和發(fā)展動力的產生,改善了團隊的結構因素,團隊激勵、團隊規(guī)范等都對提高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發(fā)揮著影響。拓展訓練為學生提供了一致的團隊目標,在確立“共同敵人”的過程中提高了團隊凝聚力。成員在拓展訓練任務完成過程中體會到的成就感,直接加深了學生的團隊歸屬感,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團隊凝聚力。拓展訓練任務目標實現(xiàn)過程的相互依賴性對大學生團隊凝聚力也產生了有益的作用。
(1)要想將拓展訓練引入高校體育教學,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工作。另外,對于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的培養(yǎng)需要校內校外多種因素的系統(tǒng)配合,開發(fā)相關課程并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也需要綜合考慮各種校內外因素。
(2)當前,拓展訓練主要根據現(xiàn)代企業(yè)熔煉團隊的需求,從培養(yǎng)員工的團隊能力和提高團隊精神、凝聚力的角度來進行項目設計,其背景和課程內容多以企業(yè)為基礎,要成功地引入高校體育課程,還需要針對高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開發(fā)更具針對性的課程形式和內容,以發(fā)揮其最大效用。
(3)本實驗驗證了拓展訓練對改善大學生團隊凝聚力的有效性,符合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健康的時代需求。雖然當前部分高校已經開展了相關教學工作,但其影響力還很有限。建議高校體育管理部門加快拓展訓練在高校中的推廣步伐,使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1]Lewin K.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M].London:Tavistock,1952:459-473.
[2]Zaccaro S J,McCoy M C.The effects of task and interpersonal cohesiveness on performance of a disjunctive group task[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8,18(10):837-851.
[3]Hackman J R,Brousseau K R,Weiss J A.The interaction of task design and group performance strategies in determining group effectivene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76,16(2):350-365.
[4]Tziner A.Differential effects of group cohesiveness types:A clarifying overview [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82,10(2):227-239.
[5]Lott A J,Lott B E.Group Cohesiveness are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A Review of Relationships with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Variabl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5,64(4):259-309.
[6]Zaccaro S J,Lowe C A.Cohesiveness and performance on an additive task:Evidence for multidimensionality[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8,128(4):547-558.
[7]Carron A V.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2,4(2):123-138.
[8]趙富才.532名高校新生的生活和人際關系調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3):153.
[9]許新,李莉.拓展訓練對提升國民素質教育的意義[J].河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8(2):159.
[10]史俊梅.拓展訓練對實現(xiàn)田徑教學目標的作用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1,25(4):56-58.
[11]馬暢.素質拓展訓練與企業(yè)培訓[J].商場現(xiàn)代化,2007(3):265-266.
[12]Carron A V,Widmeyer W N,Brawley L R.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5,7(3):244-266.
[13]馬紅宇,王二平.群體凝聚力與運動成績關系: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11):834-836.
[14]甄國棟.淺論運動隊的凝聚力[J].安徽體育科技,1997(2):15-18.
[15]Carron A V,Widmeyer W N,Brawley L R.Group Cohesion and Individual Adherence to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8,10(2):127-138.
[16]Leana C R.A partial test of Janis’group think model:effects of group cohesiveness and leader behavior on defensive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5,11(1):5-17.
[17]梁廣輝,尹燕濤,韓衍金.拓展訓練對團隊精神的熔煉作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4,4(5):29.
[18]劉敬孝,楊曉瑩,連鈴麗.國外群體凝聚力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28(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