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萍
【練一練】
·閱讀提示·
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
首先,文章描寫的是作者真實的生活。為了抒寫對奶奶的感情,作者選擇了一些很草根、很生活化的片段,都是她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jīng)歷。
其次,作者寫了很多瑣細(xì)的生活片段,目的是為了表達(dá)自己對奶奶的愛與懷念。文章字里行間都浸潤著情感,一個個細(xì)節(jié)體現(xiàn)出奶奶對“我”的疼愛,同時也流露出“我”對奶奶的愛與懷念。
因為事真情切,所以用不著涂脂抹粉,也用不著聲嘶力竭,自然清新的語言為文章更添一份感人的魅力。希望大家能慢慢品讀文章,體會縈繞其中的濃濃親情。
閱讀下面的文章,根據(jù)要求完成1~5題。
我的童年是和奶奶一起在鄉(xiāng)下度過的。那時,一心參加大躍進(jìn)的爸爸媽媽被我扔到了腦后。人要問我:“你是誰的小把戲?”我會毫不含糊地回答:“我是奶奶的小把戲!”
奶奶全用鄉(xiāng)下的一套打扮我。桃紅色的絲線扎住我的兩根小辮子,線長,扎得又緊,拉得眼角都往上飛,現(xiàn)在想來,就像京劇演員勒了頭似的。冬天,穿一件桃紅底子、粉紅花、綠葉子的褂子。褂子長得遮住了屁股,奶奶說:“布結(jié)實,要多穿幾年?!庇幸淮?,媽媽寄來一塊紅黑白相間的格子花布,說是讓奶奶給我做條裙子。奶奶沒見過裙子,結(jié)果給我縫了一條齊膝的短褲。后來,我穿到上海,把媽媽笑死了:“這孩子,土樣!”于是,我朦朧地感覺到城里人和鄉(xiāng)下人在審美上的分野。
每天清晨,我一睜眼,就要和奶奶進(jìn)行一番關(guān)于今天天氣的對話:
“奶奶,今天什么風(fēng)啊?”
“西南風(fēng)。”
“咯是好天???”
“是的。太陽都上窗了,起來吧?”
我問得莊嚴(yán),奶奶答得嚴(yán)肅。鄉(xiāng)下的一切,全和天氣有關(guān),因此,鄉(xiāng)下人就比城里人更關(guān)心天,還煞有介事的呢。
晚上,日頭一下,我就和奶奶一起把雞趕進(jìn)窩,早早地閂上門,睡了。有一次,一只母雞沒進(jìn)窩,我們就睡下了。只聽見門外有“咯咯咯咯”的叫,奶奶趕緊下床開門,放它進(jìn)屋。多少年后,奶奶還說:“這個雞,靈哪,和家里養(yǎng)的孩子一樣?!?/p>
對我來說,這種日出而起、日落而歇的作息制度以后再也沒有實行過。
奶奶以她所有的能力使我幸福。煮菜飯,她舍不得多放油,滴幾滴香油在小酒盅里,放在飯鍋里蒸,吃飯時,這點香油就全拌在我的碗里。
夏天的晚上,蚊子多,帳子里又熱,奶奶就馱著我,從莊子這一頭踱到那一頭,不時停下來和那些正在乘涼的本家親戚說上幾句話,但絕不多說,怕站久了,蚊子會停在我的身上。有時,奶奶就一邊馱著我,搖著走著,一邊哼些民謠。有一首,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
“蠶豆花開紫兜兜,
隋煬皇帝下?lián)P州。
一心要把瓊花看,
萬里江山一旦丟?!?/p>
這首民謠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歷史內(nèi)容,我是一點兒不知道的,只覺得奶奶的聲音輕輕的、軟軟的,我的頭也漸漸像個小皮球一樣在奶奶的背上滾來滾去。
奶奶不光要帶我,還要下地。所以,我除了得到特殊的寵愛外,又得到了空前絕后的自由。除了吃飯、睡覺,一天都在野地里玩兒。
那時,我和莊上幾個孩子老拿著根長竹竿,不是去打桑葚,就是去打青杏子。現(xiàn)在想來,也不知道這些樹屬誰家,但所有權(quán)這個概念卻老早就鉆進(jìn)我的小腦袋了。一竹竿上去,打下一批戰(zhàn)利品,匆匆拾起,便呼嘯著逃跑了,絕不在現(xiàn)場侵吞贓物的。
在奶奶眼里,我的一切舉動都是值得嘉獎的。有一次,奶奶煮了一鍋蠶豆菜粥,趁她下田栽秧的機(jī)會,我端了條小板凳,攀上了鍋臺,盡全力移動了那沉重的鍋蓋,專心致志地用手在鍋里撈蠶豆吃。住在后院的堂哥哥從窗里看到了我的創(chuàng)舉,奔到田頭去告訴奶奶,想不到奶奶樂得大笑:“這孩子,法子真多,靈哪!”以后,等我成了個懂得害羞的大姑娘了,她還逢人便用這件事來證明我的聰明能干,每次都使我好不臉紅。
奶奶是我的保護(hù)神,一旦我遭到別人的侵犯,她便大興問罪之師,直到替我報仇雪恨為止。
莊上有個女孩兒叫雙蓮子,和我同歲,卻比我長得高大。不知她怎么無師自通地懂得了弱肉強(qiáng)食的道理,動不動就欺負(fù)比她弱小的。人一蠻橫,就有人怕,連男孩兒也讓她三分。有一次,我被她打哭了。
我流著眼淚,喘喘地告訴奶奶。奶奶一聽,拉起我就直奔西頭雙蓮子家,一路上還響亮地對人說:“這還得了!雙蓮子打我家小萍萍了!”奶奶這是表明她師出有名。到了雙蓮子家,只見雙蓮子縮在她奶奶的身后。她奶奶客氣,推出那個小罪人說:“二娘娘,雙蓮子打小萍萍,你就打她吧?!蹦棠坦簧锨埃谒^頂上清脆地一擊,還補(bǔ)上一句:“叫你下次還敢欺負(fù)我家小萍萍?!”雙蓮子爆發(fā)出一陣高亢的哭聲,我立即破涕為笑,牽著奶奶班師回朝。
許多年后,我才對那清脆的一擊產(chǎn)生了懷疑,手掌和頭的接觸是斷不會發(fā)出這樣的聲響的,奶奶一定是在拍自己的巴掌!
奶奶歡喜我,有時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有一回,奶奶上集去,十里路外的外婆派人來接我去住幾天。等奶奶從集上回來知道后,拔腿就趕來了。外婆客氣地請她吃飯,并陳述要接我去住幾天的理由。奶奶吃完飯,便把我領(lǐng)走了。路上,她還對我說:“外婆家住不得,她連胡蘿卜都洗不干凈。”在外婆家,我沒吃過帶泥的胡蘿卜,但因為奶奶接著說了她從集上給我買來的糖荸薺如何之美妙,我便興沖沖地跟著奶奶往回走了。
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寫下這段文字,奶奶已經(jīng)離開了好幾年。我只覺得,我愈來愈想重做一次奶奶的小把戲。
(1) 作者用“奶奶的小把戲”做題目有什么好處?
(2) 這篇文章選用了哪些材料?在選用和組織材料方面有什么特點?
(3) 文章寫奶奶夏夜馱“我”散步時哼唱“民謠”,有什么作用?
(4) 文中加點的詞語“空前絕后”“報仇雪恨”“班師回朝”在用法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表達(dá)效果?
(5) 這篇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有什么藝術(shù)特色?
【參考答案】
(1) ①有地方色彩,江浙一帶叫小孩子為小把戲,表示喜愛;②生動別致;③表現(xiàn)“我”對奶奶的貼心,以及奶奶對“我”的疼愛。
(2) ①奶奶把“我”打扮成鄉(xiāng)下小姑娘;②日出而起,日落而歇;③“我”在野地里自由地玩,用竹竿打果子;④“我”在鍋里撈蠶豆吃,反受奶奶嘉獎;⑤奶奶保護(hù)“我”,“問罪”雙蓮子;⑥奶奶不近人情,把“我”從外婆家領(lǐng)回。
特點:①題材真實,都是“我”的親身體驗;②選材豐富,體現(xiàn)“形散”;③聚焦“奶奶的愛”,體現(xiàn)“神聚”。
(3) ①豐富文章內(nèi)容;②增添人物情趣;③體現(xiàn)奶奶對“我”的愛。
(4) 三個成語均屬大詞小用。效果:準(zhǔn)確地表達(dá)“我”此時此地的內(nèi)心感受,有幽默、俏皮感。
(5) ①開頭和結(jié)尾文字都十分簡潔,開頭入題快捷,結(jié)尾收束緊湊;②開頭點出題目“奶奶的小把戲”,結(jié)尾用“我愈來愈想重做一次奶奶的小把戲”照應(yīng)開頭,首尾呼應(yīng)又富有變化;③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我”是奶奶的小把戲,體現(xiàn)“我”對奶奶真摯的愛和深切的懷念。
中學(xué)生天地·高中學(xué)習(xí)版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