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 徐歐露 整理 制圖 / 王冕
兩千斤,我們做到了土豪的產量
本刊記者 / 徐歐露 整理 制圖 / 王冕
馴化這種作物幾千年之后,袁隆平第一次讓水稻達到了示范片畝產2000斤—一個可謂土豪的產量。
10月10日,經農業(yè)部組織專家驗收,湖南省溆浦縣第四期超級稻示范片百畝片畝產超過1000公斤,創(chuàng)造了1026.70公斤的新紀錄。
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帶團隊交出的又一成果。
水稻是人類最重要的主食之一,世界上每人每年要消耗掉65公斤大米。
中國是最早馴化水稻的國家之一,和中國北方獨立培育的粟以及西亞傳入的小麥相比,這種本土作物是后來中國數次人口革命的關鍵。
與小麥相比,水稻是一種嚴重“偏科”的植物,淀粉含量高而蛋白質含量低,古代中國人也認為吃面吃饅頭會更有勁兒。大多數人依靠豆類來彌補不足,一盤炒豆腐蓋在米飯上,就是祖先們的美好生活。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曾提出“21世紀誰來養(yǎng)活中國”的疑問,引發(fā)一系列“中國威脅論”。當下中國不僅改變了缺糧大國的形象,還成為世界糧食援助捐贈國之一。這其中一部分就是雜交水稻的功勞。
但是產量紀錄之外,還有一個超乎其上的市場邏輯。
據《中國統計年鑒》,全國稻谷產量在1997年達到20073萬噸高峰。但此后全國稻谷產量卻曾出現顯著下滑,2003年降至16065萬噸,到2011年,才重新回到了20000萬噸的水平。在2012年,玉米甚至取代稻谷成為全國最大糧食作物。
玉米的增加意味著更多的牲畜養(yǎng)殖。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發(fā)生了改變,人們仍然吃米,但產量低、生長期長的東北米口感更好,價格很高。
雜交水稻往往因為高產量而具備一種保險栓的地位。與泰國香米等國際品牌相比,口感、影響力、價格都相去甚遠。更多的時候,它是以一種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敬意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