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新
望老,是人們對上世紀五十年代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先生的尊稱。望老1920年到復旦任國文科教員,1927年中文系成立時他是首任系主任,1942年后望老為復旦新聞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望老平時話很少,但為人耿直,復旦人都知道他愛才惜才。
1944年在他任復旦新聞系主任期間,湖南青年張嘯虎報考新聞系時數(shù)學考了零分,但兩篇作文(一篇白話文,一篇文言文)都考了一百分。兩篇作文都能考到一百分,在復旦的考試史上是從來沒有的。但按照規(guī)定,主科如果有一門吃了“鴨蛋”(零分),就不能錄取。望老認為,一個投考新聞系的學生,能有這樣棒的一支筆,應該破格錄取。最后經(jīng)過他力爭,終于打破常規(guī),張嘯虎被破格錄取。張嘯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遼寧廣播電臺工作,1979年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逝世,留有文論和散文、譯文等二百余萬字。
望老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他學生眾多,桃李滿天下,但一生中能有緣為他畫像的卻不多。曾任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長的劉文西,在他十七歲時就有緣與望老相識了。劉文西最初取名“聞樨”,意為他出生時能聞到桂花香;讀書時因為嫌名字的筆畫太多字難寫,改為“文西”。他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長樂鎮(zhèn)一個群山環(huán)抱、風景如畫的山村,從小愛畫畫,鄉(xiāng)下沒有顏料,他就將各色瓦片打碎碾成粉,把花朵搗爛,作為顏料。那時,他常畫山村美景,畫牲畜和農民,還常省下零用錢買《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人書,臨摹書中的人像。1949年10月,縣里慶祝新中國建立,舉行了一個數(shù)千人的集會,當時主席臺上懸掛的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像,就是年僅十六歲的嵊縣中學學生劉文西畫的。
劉文西有個舅舅,在上海復旦大學工作,1950年上半年,十七歲的劉文西從家鄉(xiāng)來到了上海舅舅家。一次偶然的機會,上海育才學校來復旦演出,劉文西才知道上海有個育才學校,尤其是育才學校還有一個繪畫組。這使從小喜歡畫畫的劉文西異常激動,于是,進育才學校去讀書成了他當時唯一的追求。經(jīng)舅舅介紹,劉文西見到了時任復旦大學校委會副主委的陳望道先生,原先望老準備把劉文西推薦到其他學校讀書,但劉文西堅持要到育才藝術學校去。望老對劉文西說:“學繪畫是要有天賦的,你行不行?”又說,“我坐下,你把我畫出來?!眲⑽奈鞲吲d地拿出了筆,非常認真地畫起來。不一會兒,一張速寫的鉛筆畫像就遞到了望老手上,時間是1950年4月15日,署名劉文西,畫中人穿的是中式長袍。望老看了后滿意地點了點頭說:“你還真行,我給你推薦到育才學校去!”就這樣,劉文西進了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學習美術。
在解放前,望老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民主教授,常穿一件深色中式長袍,手拎一只皮包出現(xiàn)在復旦園的教室與辦公室之間,素描活龍活現(xiàn)地勾畫出了望老那慈父般的神態(tài)。在望老推薦劉文西到育才學校去一周后,劉文西又為望老畫了一張速寫,時間是1950年4月22日,署名劉文西。畫中人穿的仍是中式長袍。在育才,劉文西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美術訓練,他的班主任是后來曾任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的王琦。
1953年,劉文西從育才學校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浙江美院。當時學校鼓勵素描好的學生學國畫,于是,劉文西進入了五年制的國畫系。雖然進了國畫系,劉文西乃要求自己每天必須畫六張速寫。1956年劉文西雖在浙江美院學習,卻參加了復旦工會組織教職員工去黃山的療休養(yǎng),望老、劉文西的舅舅錢孝衡都去了。在黃山獅林,劉文西第三次為望老畫像,時間是1956年8月18日,署名:文西于黃山獅林。這同樣是一張鉛筆素描,畫中人穿的是中山裝。1950年10月,陳望道先生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那時望老還是沿海六省一市的華東地區(qū)文化部部長、高等教育局局長,作為一位為人民服務的干部,望老平時穿中山裝。
筆者保存的劉文西畫作中,還有一張不同于前面三次的鉛筆素描,它是一張水墨畫,署名為“1956年英聲於獅林屋”。從1950年到1956年,六年時間內劉文西四次為望老畫像,用的都是厚厚的鉛畫紙,雖只是速寫,卻畫得栩栩如生,可見他的繪畫天賦和繪畫功底的深厚。
1958年,二十五歲的劉文西從浙江美院畢業(yè)后到西安美院工作。1984年起任西安美院副院長、院長達十二年。如今,被人們譽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一顆璀璨明珠的劉文西,沒有忘記慧眼獨具、推薦他進育才的望老,沒有忘記育才的班主任老師王琦和浙江美院的潘天壽等恩師,在2011年慶祝建黨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文匯報》關于著名畫家劉文西的長篇專題報道中,就有一段內容是劉文西講述他如何在望老推薦下進育才學習的經(jīng)歷。
望老一生從事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教師的責任就在于發(fā)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人才,讓他們今后為國家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作者為陳望道之子、復旦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 沈飛德 楊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