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
國際聲樂舞臺涌現(xiàn)過幾位公認的歌壇巨人。這里的巨人不僅指的是他們在歌唱藝術上的造詣無與倫比,并且他們的外在形象也確實世所罕見。如俄羅斯歌唱家菲奧多爾·夏里亞賓不僅是名副其實的男低音歌王,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偉岸丈夫。他身高一米八二,高大魁梧,玉樹臨風,無論走到哪里都儼然一副威嚴氣派,令人景仰。而在當代,也有兩位堪稱“航空母艦”式的著名聲樂大師:一位就是人們熟知的“高音C之王”帕瓦羅蒂,身高一米八四的他體重在其峰值階段竟達一百五十公斤,在他藝術生涯的晚期,由于碩大無比的體重已使他舉步維艱,不得不依靠輪椅車送上演出舞臺;而女性歌唱家中的大個子則由黑人女高音杰西·諾曼拔得頭籌,因為身高一米七八的她體重也達到了一百三十六公斤,是歌壇女性中的“最重量級選手”。她與帕瓦羅蒂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歌壇的地位也與他們的體重一樣是出類拔萃、無可撼動的。
在2014年的上海夏季音樂節(jié)上,她將為我們獻上一臺富有民族特色和獨特藝術韻味的黑人靈歌歌曲專場,滬上樂迷將有幸親眼一睹這位當代樂壇女巨人的豪邁風姿和藝術風采。
杰西·諾曼是標準的戰(zhàn)后一代,1945年9月15日出生于美國喬治亞州的奧古斯塔。雖然她的父母都是南方的黑人,然而從她家族的姓氏Norman中還是不難發(fā)現(xiàn)其祖上的日耳曼民族淵源。杰西的父親拉斯·諾曼是一位保險推銷員,他的妻子詹妮則是小學音樂教師。很顯然,他們的孩子杰西的音樂基因源自母系家族,因為詹妮的母親和外婆(即杰西的外婆和太外婆)都是鋼琴家,而詹妮的父親則是當?shù)睾铣獔F的歌手。杰西從小就被母親認為應該走音樂之路,于是她先是被送往查爾斯·沃爾克基礎學校學習鋼琴,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拾級而上,無論是在約翰遜初級中學還是在露西·蘭尼高級中學,杰西都沒有放棄過鋼琴學習。
不過,杰西·諾曼最喜歡的還是唱歌。作為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她四歲時就進入浸禮會教堂唱詩班演唱黑人靈歌,她的高音始終是整個唱詩班里的制高點,聲音富有明亮的穿透力。九歲那年,她從收音機里頭一次聽到了歌劇演唱,年幼的她立即就被那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歌聲吸引住了。打那時起,她開始有意識地收聽廣播中的音樂節(jié)目,及至十四五歲,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以及種族認同的意識增強,她尤其注重聆聽黑人前輩歌唱家瑪麗安·安德森和萊昂婷·普萊斯的演唱,這兩位黑人歌唱大師也成為諾曼日后一生所效仿的藝術偶像。十六歲那年,少女諾曼參加了在費城舉行的瑪麗安·安德森聲樂比賽,闖進了決賽圈,雖然最終未能成為比賽的優(yōu)勝者,但她那優(yōu)異的藝術潛質與極佳的表現(xiàn)欲望還是讓她拿到了霍華德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得以進入這所大學成為一名聲樂系的學生。
在霍華德大學,諾曼師從女教授卡洛琳·格蘭特(Carolyn Grant),在學校的合唱團演唱,并因在林肯紀念堂舉行的宗教彌撒中擔任獨唱與領唱而初露頭角。1966年,在學期間的諾曼贏得了由全美藝術與通信協(xié)會舉辦的國際聲樂比賽的一等獎。第二年,當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霍華德后,旋即轉入皮博迪音樂學院和密西根大學繼續(xù)深造。她在密西根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攻碩期間她的兩位導師是美國女中音伊麗莎白·曼尼翁(Elizabeth Mannion)和法國杰出的男中音歌唱家皮埃爾·貝爾奈(Pierre Bernac,)。正是得益于貝爾奈對法國藝術歌曲以及當代音樂的獨特造詣,日后法國歌劇和法語歌曲成為諾曼演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他傳授給諾曼控制呼吸與增強聲音爆發(fā)力的藝術手法也使后者的聲樂技巧獲益良多。
和那個時代的許多青年音樂家一樣,碩士畢業(yè)后的杰西·諾曼首先到歐洲去歷練自己,以積累知識閱歷和增長實踐經驗。1968年,適逢歐洲最著名的兩大綜合性國際音樂比賽之一的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開始報名,諾曼毫不猶豫地參與了這項全球有志青年藝術家翹首以盼的頂級賽事的角逐。憑借其出眾的嗓音條件和狀態(tài)極好的藝術詮釋,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二十三歲黑人女高音竟在眾多歐洲好手中脫穎而出,一舉摘得大賽桂冠,從而將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
今天的樂迷或許很難相信當年的杰西·諾曼竟是以瓦格納的歌劇而進入專業(yè)的演唱生涯的。在參加慕尼黑國際大賽之后,諾曼很快就收獲了一份與柏林的德意志歌劇院為期三年的演出合約,這為她日后的藝術道路開了個好頭。1969年底她在德意志歌劇院首度亮相,以瓦格納《唐豪瑟》里的伊麗莎白一角完成了自己的舞臺處女秀。諾曼演唱瓦格納歌劇自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首先她年輕時已長得體格健碩,有著演唱瓦格納所需的宏大音量與明亮音質;同時由于曾師從兩位中音歌唱家,她的中低聲區(qū)也得到了完善的開發(fā)與訓練,這就具備了瓦格納劇中人物要求的寬廣的音域和深闊的幅度。諾曼果然不負眾望,將伊麗莎白這個角色塑造得聲情并茂,楚楚動人,德國的評論家將之譽為 “自德國教母級的女高音洛特·萊曼(Lotte Lehmann,1888-1976)之后最漂亮的嗓音”。
第二年,她在這個舞臺上又飾演了《羅恩格林》里的埃爾莎,同樣好評如潮。一時間,這位年輕的黑人女高音被世人寄予厚望,似乎她將成為新一代瓦格納歌劇的代言人了。的確,諾曼的演唱聲線是異常獨特的,無論是在明亮圓潤的高音區(qū)、飽滿扎實的中音區(qū)還是寬闊醇厚的低音區(qū),她的音色都具有驚人的藝術表現(xiàn)力,難怪評論家們都嘆服她的演唱音域涵蓋了由女低音到戲劇女高音的幾乎所有女性聲區(qū),堪稱是一位“歌唱通才”。然而,與尼爾森、貝倫斯(Hildegard Behrens,1937-2009)、雅諾維茲(Gundula Janowitz,1937- )這些典型的瓦格納女高音相比,諾曼的音色中又別有色彩,顯示出更為豐饒、氣息更為流暢的個性特征。這預示著她的演唱領域絕不僅限于瓦格納,也不滿足于瓦格納。
事實果然如此。1970年,當諾曼第一次出現(xiàn)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時,人們詫異地發(fā)現(xiàn)這位“新一代的瓦格納女高音”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華麗轉身,唱起了巴洛克作品:亨德爾的清唱劇《德博拉》(Deborah)。1971年,還是在佛羅倫薩,她在五月音樂節(jié)上又令人意外地出彩地完成了法國大歌劇代表之作——梅耶貝爾的《非洲女》里女主角塞莉卡的人物塑造。同年,諾曼還在柏林音樂節(jié)上飾演了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伯爵夫人。就這樣,短短兩年時間,諾曼猶如歌劇舞臺上的“變色龍”一般,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創(chuàng)造了如此多類型不同、角色迥異的舞臺藝術形象,且都個性鮮活,風格到位,這不得不讓人嘆服這位黑人女高音的戲路之廣、造詣之精了。
杰西·諾曼之所以能在各個時期、各種學派的歌劇演唱中游刃有余,自然與她在學習階段的刻苦鉆研密不可分,但也著實得益于她的語言天賦。她精通五國語言,因而無論是德奧歌劇、法國歌劇還是意大利歌劇,語言的表達對她而言都絕對構不成障礙,反而成為她得心應手駕馭作品的有力手段。
1972年,杰西·諾曼登上了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舞臺,在這座世界歌劇殿堂字正腔圓地唱起了威爾第的《阿依達》。一年前,諾曼在英國指揮家柯林·戴維斯的指揮下與BBC交響樂團合作錄制的《費加羅的婚禮》榮獲了蒙托國際唱片大獎,柯林·戴維斯對她的演唱才華極為賞識,于是在1972年力邀諾曼再度合作,這就有了諾曼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首秀,在柏遼茲的歌劇《特洛伊人》里飾演劇中的女主角。眾所周知,在國際樂壇戴維斯是詮釋柏遼茲作品的權威,盡管如此,英國人仍對一位美國歌唱家能否演好這部法國歌劇而心存疑慮,畢竟它不是一部非常討巧的熱門作品。然而,在首演當晚,科文特的聽眾們卻為諾曼而瘋狂了,她在舞臺上展現(xiàn)的端莊大氣將那位能準確預言未來災禍、卻難得到國人信任和理解的特洛伊公主卡桑德拉(歌劇前半部)以及國難當頭卻在維護民族利益與個人情感之間兩難割舍、最后蹈火自焚的迦太基女王狄朵(歌劇后半部)這兩個悲劇性人物的形象氣質與復雜的情感都詮釋得絲絲入扣,深摯感人。與此同時,人們也為諾曼那純正流利的法語發(fā)音而嘖嘖稱奇。其實,這毫不奇怪,因為這都要歸功于當年她的恩師貝爾奈對她的親授真?zhèn)靼。?/p>
諾曼在歐洲獲得成功后曾接受過一家德國報紙的采訪,當被問及她為何年紀輕輕就能掌握如此多樣的歌劇作品時,她的回答頗為意味深長。她說:“鴿籠只對鴿子才是感覺舒適的?!毖韵轮饩褪且蔀橐晃痪哂杏绊懥Φ母璩?,就決不能僅將目標定位于眼前的成功和已獲得的名利,她有更高的理想與追求。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在歐洲業(yè)已獲得全面勝利之后,諾曼第一次回到祖國。1973年在好萊塢的碗型劇場,她首次在美國公眾面前亮相,這位從歐洲載譽而歸的女英雄以《阿依達》作為她向祖國人民交上的匯報答卷。這次演出的盛況是空前的,人們在她飾演的阿依達身上依稀見到了昔日那位著名的阿依達詮釋者萊昂婷·普萊斯的身影。這場演出的實況也被真實地記錄了下來(Opera Doro 1304,2CD)。此后,諾曼在美國上演了一系列瓦格納歌劇音樂會,并在1973年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組織的“偉大表演藝術家”系列展演中,作為一位迅速崛起的歌壇新秀舉行了自己的專場音樂會,全面展示了她的歌唱技藝與藝術才華。
盡管杰西·諾曼的藝術已贏得了全世界樂迷的首肯與贊許,她的演出日程顯得愈益繁忙,幾乎在所有世界一流的歌劇院以及包括愛丁堡、薩爾茨堡在內的一些藝術節(jié)上占據了牢固的地位,然而,與此同時,一種隱患卻也在日趨困擾著她,那就是她與日俱增的體重。在她與科文特簽訂的為期五年的合約期間,有幾次她提出了取消預訂的演出。她給出的理由是需要進一步地休整、完善自己的演唱狀態(tài),然而大多數(shù)人卻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諾曼日益增加的體形正在嚴重地損害她的舞臺形象。諾曼自己當然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她開始逐漸地將重心移向音樂會演唱領域。1976年,諾曼重回美國,在接下去的兩年里她很少演出歌劇,卻由演唱門德爾松的《以利亞》和弗朗克的康塔塔《八福》(Les Beatitudes)為肇始,開啟了她藝術生涯中另一重要領域的才華施展。事實證明:在這方面她甚至創(chuàng)造出了比在歌劇舞臺上更為驕人的輝煌。
諾曼演唱的音樂會作品以法國藝術歌曲和德奧藝術歌曲為大宗。在前者范疇內她演唱了柏遼茲的聲樂套曲《夏夜》《克里奧佩特拉之死》,肖松的《愛與海之詩》,為女中音、鋼琴與弦樂四重奏所作的《永恒的歌》(Chanson perpetuelle,Erato 2292 45368-2),德彪西的康塔塔《中選的少女》《浪子》(Orf CO 12821),迪帕爾的《歌曲集》,拉威爾的聲樂套曲《舍赫拉查德》《馬達加斯加歌曲》與《兩首希伯萊歌曲》等;而在后者范疇內則有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莊嚴彌撒》,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女低音狂想曲》,布魯克納的《感恩贊》《詩篇一百五十首》,舒曼的《婦女的愛情與生活》(Philips 420784-2),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以及諾曼最為人稱道的兩套聲樂藝術經典:馬勒的管弦樂藝術歌曲(包括《大地之歌》《亡兒悼歌》《旅人之歌》和《兒童的神奇魔號》)和理查·施特勞斯的《最后四首歌》(Philips 411 052-2)?!蹲詈笏氖赘琛肥亲髑覄?chuàng)作后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歷來演釋的歌唱名家眾多,但獲得普遍贊譽者卻寥寥。德國女高音施瓦茨科普夫的百代版歷來被奉為圭臬權威,因為從文化背景、個人遭際與價值認同諸方面而言,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與晚年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心境是有著高度的心靈契合的。然而諾曼的詮釋卻彰顯了她自身藝術的獨特風格,她將更為大膽直率的美國性格融入到這部飽蘸著德奧隱晦含蓄傳統(tǒng)的作品之中,因而使之更顯明朗大氣,但原作中所凝聚的挽歌式的悲劇感卻并未因之而稍減。在演唱中,諾曼顯示出了其對藝術歌曲極好的音色控制力,聲區(qū)統(tǒng)一、張弛有度、抑揚頓挫、收放自如,真正做到了對這部重量級作品的整體把握和完美詮釋,因而該唱片也當之無愧地與施瓦茨科普夫的百代版并駕齊驅,成為眾多演唱版本中僅有的兩個“企鵝三星帶花名版”。
諾曼的生活是極為豐富多彩的。除了專業(yè)的舞臺演出外,她還是一位非?;钴S的社會活動家。她廣泛地參與各類公益活動,積極投身社會慈善事業(yè)。1989年7月4日,適逢法國大革命兩百周年,諾曼應法國政府邀請在慶祝盛典上演唱《馬賽曲》。是日,在巴黎的協(xié)和廣場上,她帶領一支由五百人組成的合唱團引吭高歌。盡管完全不使用麥克風,但是她那極富穿透力的歌聲仍能凌駕于強大的樂隊與合唱之上,迎空回蕩,其聲勢之壯闊,音調之鏗鏘,令在場的所有人為之動容。她還曾于1985年和1997年分別在兩位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和克林頓的就職典禮上演唱。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里根是共和黨總統(tǒng),而諾曼卻是一位堅定的民主黨成員。一位共和黨總統(tǒng)邀請一位民主黨歌唱家作為祝賀嘉賓,不僅彰顯了諾曼個人在國際聲樂界的巨擘地位,更由此弘揚了她所代表的廣大非洲裔族群在美國的社會生活中所起的重要貢獻。
諾曼至今未婚,因為結婚成家在她異常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中根本排不上號。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她又積極探索現(xiàn)代歌劇的普及與推廣。她是首位在大都會舞臺上公演勛伯格歌劇《期望》(Erwartung)和巴托克歌劇《藍胡子公爵的城堡》的女高音,并由此開啟了大都會演出現(xiàn)代歌劇的風氣。由她飾演的斯特拉文斯基清唱劇《俄狄浦斯王》和雅納切克的歌劇《馬克羅普洛斯案件》也同樣是同一作品錄音中的佼佼者。此外,她還與美國流行樂手“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1899-1974)以及法國爵士樂大師米歇爾·勒格朗(Michel Legrand,1932- )分別合作了唱片專輯,展示了她突破古典藝術、融合其他音樂種類的“跨界之才”。
正如《紐約時報》的評論家伯納德·霍蘭所指出的那樣:“假若人們要以衡量一位杰出的女高音那樣去統(tǒng)計一下杰西·諾曼在其職業(yè)生涯之外的其他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那么我敢擔保,她在公眾面前所作的社會活動一定超越任何一位當代的女高音歌唱家。諾曼小姐的演唱音調是高亢而綿長的,色彩是巧妙而豐富的,這些與她清晰闡述的歌詞以及對作品精妙絕倫的詮釋,共同構成了她歌唱藝術令人心醉神迷而完美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