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登
為改變鑒定結果質證實效不高的現(xiàn)狀,新《刑事訴訟法》以“鑒定意見”取代“鑒定結論”的表述,并確立鑒定人出庭作證規(guī)則和專家輔助人制度。如何貫徹落實這一新的質證規(guī)則,發(fā)現(xiàn)并解決可能面臨的問題,值得研究。
一、新《刑事訴訟法》對鑒定意見質證規(guī)則的修訂
(一)強調鑒定意見言辭證據(jù)屬性
司法鑒定結果是鑒定人的個人認識和判斷,有一定的主觀性,在證據(jù)類型上歸屬于言辭證據(jù)。1997年《刑事訴訟法》以“鑒定結論”之名將鑒定結果作為法定證據(jù)類型之一。這一表述似難體現(xiàn)鑒定結果的言辭特征,無法表明鑒定結果的非終局性,以至審判實踐對鑒定結果的質證環(huán)節(jié)重視不夠。200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出臺的《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鑒定結果采用“鑒定意見”的表述,這一做法亦為2010年兩院三部聯(lián)合頒布的《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所接納。較之“結論”,“意見”一詞更能反映鑒定結果蘊含的主觀元素。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48條以“鑒定意見”取代“鑒定結論”,從基本法層面進一步強調了鑒定結果的言辭證據(jù)屬性,為確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二)確立鑒定人出庭作證規(guī)則
鑒定過程和結果既有科學的屬性,也有鑒定主體的主觀判斷成分,體現(xiàn)鑒定主體的技術能力水平。[1]鑒定意見是否可靠、真實取決于所采用的技術、方法等是否科學、規(guī)范,鑒定人員對分析、檢測結果的評價是否合理、有據(jù)。[2]基于這種技術特征,鑒定人有必要出庭對鑒定結果加以說明、解釋。源于鑒定結果包含的主觀因素,鑒定人接受控辯雙方當面質詢,有助于核實鑒定結果的證明力。1997年的《刑事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鑒定人的出庭作證義務,及至2005年發(fā)布的《決定》,才要求鑒定人“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通知……應當出庭作證”。這一制度被納入新《刑事訴訟法》中,并得以進一步修正。根據(jù)新《刑事訴訟法》第187條,在控辯一方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且法院認為必要時,鑒定人應當出庭,鑒定意見的質證采用“鑒定人接受控辯雙方當面提問、質詢”的模式。
(三)新增專家輔助人制度
鑒定的技術內涵影響鑒定意見的質證實效。即便鑒定人出庭解釋、說明鑒定結果,控辯雙方囿于技術專業(yè)知識的欠缺,亦難以對鑒定意見進行充分質詢。為改善這一狀況,新《刑事訴訟法》于第192條第2款設立了專家輔助人制度。專家輔助人的介入,可以彌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專業(yè)知識的不足,增強他們的質證能力;彌補法官在專門知識方面的局限,防止錯誤采信鑒定意見。[3]同時,專家輔助人參與訴訟,可以幫助當事人及時發(fā)現(xiàn)鑒定結論中的缺陷及問題,有針對性地申請補充或重新鑒定,而不至于只要鑒定意見對己不利,就申請補充或重新鑒定。[4]在這個意義上說,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實施,有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二、鑒定意見質證面臨的問題
(一)鑒定人需出庭的情形不夠明確
在我國刑事訴訟實踐中,司法鑒定人出庭作證的比率較低。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有立法上的缺陷,也有出庭作證保障機制的不足。從立法上明確鑒定人出庭的前提要件,是實現(xiàn)出庭作證制度功效的前提。新《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要求鑒定人出庭作證需控辯一方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且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由法院最終決定鑒定人是否應出庭接受質詢。
新《刑事訴訟法》賦予法院對鑒定人出庭必要性的審查權,但對何為“有必要”,并無列舉性表述,亦沒有原則性規(guī)定??剞q雙方對鑒定人能否出庭接受質詢沒有較為明確的期許;鑒定人對應否出庭、是否提前做好作證準備難以進行預判;而法官在認定鑒定人是否有出庭必要時亦缺乏相對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由此,法院對鑒定人出庭必要性的審查可能出現(xiàn)紊亂。鑒定人出庭后,控辯雙方往往也難以進行充分質詢。
(二)鑒定意見質證的保障機制不夠完備
鑒定意見充分質證需相應的配套機制。為促使鑒定人出庭作證,新《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guī)定,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發(fā)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86條明確表示,“對沒有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人,人民法院應當通報司法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备鶕?jù)《決定》第13條規(guī)定,鑒定人或者鑒定機構拒絕出庭作證的,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將給予停止從事司法鑒定業(yè)務三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情節(jié)嚴重的,撤銷登記。無論是鑒定意見排除,還是暫停執(zhí)業(yè)乃至撤銷登記,均屬對鑒定人不出庭的反面制裁。除了反面制裁外,促使鑒定人出庭作證還需要正面激勵,包括司法保護和經(jīng)濟補償制度。根據(jù)新《刑事訴訟法》第62條,鑒定人保護制度僅適用于特定類型的刑事案件,缺乏類似第61條保護證人的一般性條款。此外,第63條設立了證人出庭作證的經(jīng)濟補償制度,但并無針對鑒定人出庭作證予以經(jīng)濟補償?shù)南嚓P規(guī)定。
三、提高鑒定意見質證實效的建議
提升鑒定意見質證實效,需切實貫徹新《刑事訴訟法》的質證規(guī)則,并且在條件成熟時,從立法上逐步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規(guī)則和專家輔助人制度。
(一)強化鑒定意見質證意識
新《刑事訴訟法》進一步強調鑒定結果的言辭證據(jù)屬性,表明鑒定結果并非理所當然的“結論”。鑒定結果的充分質證需法官重視,且鑒定人及控辯雙方共同參與。庭審法官要充分認識鑒定結果的言辭證據(jù)屬性,在認為必要時通知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避免對鑒定結果盲目采信;司法鑒定人要轉變“僅需出具書面鑒定結果”的觀念,加強對可能當面接受質詢的預判,積極參與質證環(huán)節(jié);控辯雙方要認真鑒別、排查關鍵鑒定意見存疑與否,提前做好庭審質證準備,在必要時提請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作證。
(二)落實鑒定意見排除規(guī)則
新《刑事訴訟法》納入了鑒定意見排除規(guī)則。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將導致鑒定意見被排除。這種程序性制裁僅指向鑒定意見本身,而不針對鑒定人本人。有效適用鑒定意見排除規(guī)則,一是可以間接促使鑒定人出庭作證,二是可以避免鑒定意見采信的偏差。在鑒定意見受到質疑時,鑒定人拒絕出庭會使鑒定意見的質證效果大打折扣,適用排除規(guī)則有助于提高法院采信證據(jù)的準確性。
(三)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規(guī)則
首先,要確立鑒定人出庭作證必要性衡量標準。設置出庭必要性衡量標準,有利于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的統(tǒng)一適用,也便于參與質證各方做好提前預判和準備工作,達到充分質證的效果。對此,應主要考量案件的類型以及鑒定意見對案件定罪量刑所起的作用。現(xiàn)階段,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可重點適用于重大、疑難或者復雜案件。同時,可重點要求鑒定人就關鍵的鑒定意見出庭接受質詢。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06年印發(fā)的《關于死刑第二審案件開庭審理工作有關問題的會談紀要》第(三)項規(guī)定,開庭審理死刑第二審案件,鑒定結論對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或其他人民法院認為應出庭作證的,鑒定人應當出庭。證據(jù)是否對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取決于其所證明的事實類型。例如,兩院三部2010年頒布的《規(guī)定》第5條規(guī)定的七項內容,證明這些事實的證據(jù)可認為對定罪量刑有重大的影響。《刑事訴訟法》或司法解釋在確立“關鍵鑒定意見”認定標準時,可合理借鑒類似上述之規(guī)定。
其次,要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保障機制。一要擴大鑒定人司法保護制度適用范圍。在新《刑事訴訟法》第62條的基礎上,適當拓寬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保護鑒定人的范圍,條件成熟時,可設立類似保護證人的一般條款;二要建立鑒定人出庭作證經(jīng)濟補償制度,可以對鑒定人出庭的誤工費、交通費、食宿費和其他經(jīng)濟損失給以適當?shù)难a償。
(四)健全專家輔助人制度
專家輔助人出庭,有助于彌補控辯雙方及庭審法官鑒定專業(yè)知識的欠缺,提高鑒定意見質證實效?!缎淌略V訟法》要進一步確認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參與人地位,并規(guī)定專家輔助人了解鑒定過程和結果、與鑒定人對質和辯論等權利以及不得故意妨害、阻礙質證過程等義務。
注釋:
[1]陳光中、呂澤華:《我國刑事司法鑒定制度的新發(fā)展與新展望》,載《中國司法鑒定》2012年第2期。
[2]李學軍:《鑒定人出庭作證難的癥結分析》,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3]劉廣三、汪楓:《論我國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完善》,載《中國司法鑒定》2013年第2期。
[4]陳斌、王路:《論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專家輔助人及其制度構建》,載《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