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中國傳統(tǒng)旅游的倫理意蘊

2014-09-22 15:56謝春江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年5期

摘 要:旅游是一種生活常態(tài)。在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背景下來審視中國傳統(tǒng)旅游,便自然會觸及到其散發(fā)出的濃厚的倫理意蘊:它是人們經營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是安頓人的精神的一種方式,也是培養(yǎng)德性德行的一種方式。中國傳統(tǒng)旅游倫理元素是構建現(xiàn)代旅游倫理的重要支撐。

關鍵詞:傳統(tǒng)旅游;倫理意蘊;生活經營;生命安頓;德性德行

作者簡介:謝春江,湘潭大學旅游管理學院講師,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湖南 湘潭 411105)

從學理的層面來看,關于旅游的起源、內涵和意義始終是充滿著爭議的論題。有論者認為,旅游是近代以后才逐漸出現(xiàn)的人的活動方式{1},也有論者認為,旅游是人類活動中一種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自有人類以來,便有旅游活動的開展,所以“旅游幾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天性……中華民族的祖先們早在原始時代就已開始了眾多的旅行活動”{2}?;蛘呗糜巫鳛槿祟惿鐣膶嵺`活動,與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相始終;從內涵上看,對旅游的共識是旅游主體發(fā)生了空間上的位移是旅游活動產生的前提條件,但是對于這種位移的動機分析則也存在著分歧;從意義層面審視,關于旅游對人的價值呈現(xiàn)也可謂見仁見智。{3}本文主旨不在于對這些爭議性問題進行條分縷析,而專就中國傳統(tǒng)旅游的倫理蘊涵展開探析。

很顯然,所謂中國傳統(tǒng)旅游這一概念既帶有時間上的規(guī)定,即是指在近代以前的時間流程中所出現(xiàn)的旅游活動,亦可表述為中國的古代旅游;它又有一般的意義和特殊的內涵,從一般意義層面來看。中國傳統(tǒng)的旅游反映或體現(xiàn)了旅游的一般規(guī)定性,即指人們離開自己的定居地而發(fā)生的一種暫時性的空間位移,即是說,“行”是旅游的恒常性要素。但是人們旅游活動的開展都是在具體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下展開的,這就必然塑成旅游的特殊性內涵。聚焦中國傳統(tǒng)旅游活動,我們除了考量其一般規(guī)定性之外,更要將其置放于特有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環(huán)境之下:廣袤豐富的自然疆域、悠遠燦爛的農耕文明、超常穩(wěn)定的政治結構、相對完善的交通系統(tǒng)、家國同構的管理模式、統(tǒng)一多樣的文化譜系、重視親情倫常的社會風習,等等。當我們把中國傳統(tǒng)旅游活動與這些因素勾連起來加以探查后,必然會發(fā)現(xiàn)一道不一樣的“旅游風景線”,而這道風景線上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其所負載的倫理元素。本文即就中國傳統(tǒng)旅游的倫理意蘊做一番考察。

無論從詞源爬梳還是從學理求證抑或是從實踐提煉的視角,要給出一個“純粹的”或嚴格科學意義上的“倫理意蘊”的界定都是很困難的,我們只能說,倫理是帶有明顯生活面向特質的,它不是虛無縹緲的超越指涉,也不是純粹的話語編撰,雖然無固化的實體性狀,但卻以體現(xiàn)人在處理周遭事物的過程中所確定的價值目標、行為準則或立人尺度為常態(tài),因而可以大而化之地說,所謂倫理意蘊即是指對人生意義的負載或彰顯。但是,人生意義又是一個巨大無朋的命題,因為人的世界是多向度,人生意義的指向也必然是多維的,既包括世俗生活層面的經營操持,也包括內心世界的修為澄明,還包括精神境界層次的挺立超越,而其中每一個層面又包含了許多敞開性的話題。其實也正因為如此,人生意義的探究和言說便有了更多的自由,倫理意蘊的釋放也有了更大的空間。

在這樣一種無固定性預設框架下探考中國傳統(tǒng)旅游的倫理蘊涵,我們主要循著這樣一種思路:首先,探討旅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功利性關聯(lián);其次,分析旅游對于人的精神世界安頓的意義;再次,思考旅游對于塑造人的德性德行的作用。

一、旅游與生活經營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鮮明的務實事、戒空談的經世致用的特點。李澤厚先生將這一特點概括為“實用理性”,即從現(xiàn)實出發(fā),解決社會、人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基于現(xiàn)實調整人們的情感與心理,用冷靜、現(xiàn)實、合理的態(tài)度對待事物與傳統(tǒng),對于未知的事物不作無謂的思考和辯解。{4}這種實用理性精神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影響,中國古人大都比較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的生活,與那些以彼岸世界為現(xiàn)世人生價值目標的思想有顯著差異。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旅游中也有比較明顯的體現(xiàn)。

首先,中國傳統(tǒng)旅游具明顯的功利性目的。中國在歷史上是典型的農業(yè)大國,人們的外出旅游活動,受經濟條件和時間條件的雙重制約,同時受到實用理性思想的影響,不少旅游活動往往帶有政治、外交、軍事、教育的目的,勞作成分較大,休閑成分較少。例如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為了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在各國之間展開了游學之旅、游說之旅;秦漢時期流行“游觀”{5}一說,認為旅游可以拓展視野,強健體魄。枚乘《七發(fā)》就借吳客之口,向楚太子推薦了七種強身養(yǎng)性的秘方,其中第四種為登高攬勝,第五種為馳騁游獵,第六種為曲江觀濤,這三種方式都體現(xiàn)了旅游對安體強身的作用。{6}隋唐之后,社會經濟發(fā)展,交通相對便利,就有了封建帝王的封禪之旅、文人士子的求仕之旅以及僧侶的布道求法之旅等,這些旅游都帶有明顯的功利性指向。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旅游負載或強化了重人倫、重等級的觀念。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以血緣關系為基準,依據(jù)親屬關系和人倫次序構建起整個家族、社會的體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模式和心理特征表現(xiàn)為極強的“關系意識”,也使社會成員注重外在的道德禮儀規(guī)范,表現(xiàn)出自我克制、自我順從的人格特征。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不同的社會等級使用不同的旅游概念?!坝涡摇?,是反映帝王及其后妃旅游的專有名詞。“游宦”是反映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動的專有名詞,意思是做官前為人仕奔波各地,做官后異地為官,遷轉不定?!坝螌W”是反映文人書生游、學合一的旅游名詞?!坝畏健本褪侵干畟H修行問道、周游四方的旅游活動。南朝僧人慧觀“十歲便以博見馳名,弱年出家,游方受業(yè)”{7}。僧人的“游方”有時也稱作“云游”,云游僧人像閑云野鶴,游遍了天下名山大川。{8}

中國古人有著安土重遷,不喜遠游崇尚近游的思想??鬃犹岢觥案改冈?,不遠游,游必有方”{9}。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非正常死亡和傷殘現(xiàn)象,從而實現(xiàn)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0}的仁政思想。儒家主張和看重近游,是因為這種短途旅游既可達到健康身心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又可和家人同享天倫之樂。

中國古人偏向于群體出游。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重群體,重社會,以天下為己任,關心社稷,群體意識強。提倡民本和忠君,子孝臣忠,以民為邦本;尊重權威,強調對維持社會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需要。因此,孔子十分贊同弟子曾點提出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11}的社會大同理想。中國傳統(tǒng)的休閑節(jié)日也是群體出游的模式,例如三月三到水邊嬉戲、清明節(jié)到郊外踏青、中秋節(jié)的賞月活動和重陽節(jié)的登高之旅,都是重在親情與友情的交流。

再次,中國傳統(tǒng)旅游體現(xiàn)了濃濃的鄉(xiāng)土情結。中國人在宗法關系下同族聚居所形成的人倫親情和鄉(xiāng)土觀念,使中國的旅游者始終把家園當作旅游的終點和自己的人生歸宿。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生存的特點,盡管有時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要離鄉(xiāng)遠居,他們或在外宦游數(shù)十年,致仕后回鄉(xiāng)定居;或游賈一生,最后回鄉(xiāng)購置田產,終老鄉(xiāng)里;即使不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地,但他們或夢回故里,或魂歸家園。因此,古人在精神上一直是把包括遷居在內的所有的離鄉(xiāng)活動,都視為“暫時性”的旅游。當然這種旅行不同現(xiàn)代完全休閑意義上的旅游,它雖然也給古人帶來美的享受,也為古人放松了身心,但是它是屬于人們?yōu)榱松钚量啾疾猛局械囊环N附屬品,它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種背井離鄉(xiāng)的意蘊在其中。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時候,眼前的景色越是迷人,就越是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這些情緒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唐朝詩人韋應物在《送姚孫還河中》中提到“上國旅游罷,故園生事微,風塵滿路起,行人何處歸。留思芳樹飲,惜別暮春暉”。張籍《嶺表逢故人》也有相同的悲嘆:“過嶺萬余里,旅游經此稀。相逢去家遠,共說幾時歸。海上見花發(fā),瘴中鳴鳥飛。炎州望鄉(xiāng)伴,自識北人衣?!边@些思想不僅影響著古人,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那些遠離祖國大陸的海外華人,無論僑居他國多少代,即使有人連一句漢語也不會講,但是對自己祖先曾經留有足跡的這片土地的眷戀之情,仍是那樣的濃重。{12}

二、旅游與生命安頓

生命是什么?生命不僅僅是活著,還是生活甚至是更好地生活。所以人生在世,不僅要解決日常生活經營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安頓好人的精神生活,安頓好人的精神生活也就是安頓了人的生命。中國傳統(tǒng)旅游一個非常重要的動機即是要為日常人生建造精神上“避風的港灣”。中國傳統(tǒng)旅游者眼中的自然是被升華和替代的,真正有意義的是他們自己的趣味。這種旅游實質上不過是一個符號化的行為,其內在的心理動因不外乎他們需要一些外在的實體來滿足自己想象性的占有、控制與創(chuàng)造,幫助他們直接進入人生的美感世界。

中國古代文人對自然山水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自然山水的美吸引著他們,同時自然山水中那種生生不息的運行規(guī)律總是帶給他們無盡的靈感與啟發(fā)。道家提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13}、“道法自然”{14}的觀點。莊子可以說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旅游大家,莊子認為自然是最美的,因為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若要認識自然之道,就必須采取直接體驗的方式,即莊子所說的“乘物以游心”{15},也就是人與天地萬物契合的旅游方式。這樣的旅游可以使得人們在旅游中天人合一,真正從心靈、從精神上去體驗自然的美。莊子非常希望人們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桎梏中走出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因此,他進一步提出“逍遙游”的觀點,這是一種非理智、超功利的心靈的自由活動和精神邀游,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思維之旅。莊子崇尚虛靜的旅游,以寄意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溝通為旅游的最高境界,以產生虛靜的心境和超脫物外的解脫之感為旅游的最終目標,以能聆聽風壑萬籟之聲,體驗四時變化之景,洞穴探幽等為最佳的旅游環(huán)境。他這種玄遠淡泊的逍遙旅游思想,給了后世那些隱士游客和失意宦場的士大夫們以極大的心靈慰藉。

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中國古代文人徜徉于青山秀水之間,不僅僅為了滿足五官的享受,更是希望獲得一場心靈的盛宴。他們在游山玩水中追尋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尋著生命的意義。姜太公水邊垂釣意不在魚而在乎政治,既能鍛煉自己的意志,也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獨釣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16}用寧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自己孤傲的心境,既表達了對山水的熱愛,也體現(xiàn)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17}是古代文人對徹底擺脫世俗的桎梏,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生活的向往。文人士子們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傾瀉于筆端。南朝宗炳,一生好漫游,他曾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江陵。并將游歷所見景物,繪于居室之壁,以自娛自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18}是陶淵明悠然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寫真。唐朝詩人李白用自己不羈的個性感染著筆下的山水,“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19}?!跋嗫磧刹粎?,唯有敬亭山”{20}。杜甫的山水詩沉郁頓挫,體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眥21}宋朝文人在山水間探求人生哲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22}。

因此,中國古人的眼中,旅游就是一種休閑,“休”在《康熙字典》和《辭海》中被解釋為“吉慶、歡樂”的意思?!伴e”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的意思。古人旅游不僅僅為了消除體力上的疲勞,恢復生理的平衡;更多的是為了是獲得精神上的慰藉,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讓生命變得從容而淡定,讓心靈變得更加充實,給自己的生命營造一個寧靜的港灣。

三、旅游與德性德行

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家對“知”與“行”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春秋時期形成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提出“知易行難”的觀點,突出了“行”的重要性,強調知之必行。{23}荀子也提到人若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就要進行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24}。正是在這種經世致用觀點的影響下,中國古人非常重道德實踐環(huán)節(jié)。與西方偏重于“求真”相比,中國旅游活動更傾向于“向善”,即重視旅游者道德品格的塑造,這種傾向在以倫理為本的傳統(tǒng)社會尤其突出。

古代中國人旅游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周易》中?!吨芤住?4卦,有29卦含有行旅的內容。其中《旅》卦的卦辭說:“小亨旅貞吉”?!跺鑲鳌方忉尀椋骸奥眯『?,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旅之時義大矣哉!”{25}意思是說,行旅是中正之道,必須以堅定的行為去體現(xiàn),目的是附麗于光明的所在。所以,在“旅”中包含著的是“時”與“義”的大道理,帶有道德修養(yǎng)的色彩。

周代宗法嚴密,十分重視“君子”精神的培養(yǎng),在社會建設中也要求“文之以禮樂”,中國古人根據(jù)《周禮》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對自己提出了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在這種宗法文化的背景下,中國古代的旅游逐漸轉到凸顯其完善人格、完善人生,造就“君子”的功能上。旅游中的休閑、交往與審美被賦予倫理與道德的社會價值。中國古代旅游的“中正之道”,本質上就是要把個體的精神世界納入尊卑有序、貴賤有等的“禮治”社會的整體之中,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由獨立的文獻體系支撐著的文化系統(tǒng)。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體系,儒家以“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建構了與理想人格連接的“比德”之旅。道家則以《逍遙游》啟動了與宇宙人生連接的“法天”之旅。中國古代旅游者從此開始于“比德”與“法天”的旅游中追尋著自己的理想人格與理想人生形態(tài)。{26}

秦漢時期,游學之風盛行,時人認為治學既要博覽群書,又要結合實際、問學山水,知行合一、學術交流成為士人階層更高的精神追求。歷朝歷代的讀書人走出家門,游學四方,或拜師訪友,或寄情山水,或博覽物理,形成了中國古代頗具特色的游學之風,產生了一大批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和博物學家,“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27}是孔子的旅游體驗。司馬遷漫游天下的格致之旅和張騫鑿空西域的生死之旅則是中國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的生動展現(xiàn)。唐朝朝氣蓬勃的時代文化氛圍,使士人積極入世,追求建功立業(yè),由此形成了一股浩浩蕩蕩的旅游洪流,有慷慨激昂的邊塞之旅,還有漫游四方的仕途之旅,他們把個人的功名與社會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渴求以自我的力量推動社會的事業(yè),在投身社會的同時,升華自我人生。兩宋之時,以天下為己任的文人士大夫,常懷社稷之憂,或游歷北國,考察形勢著述獻策,或于登臨之時,壯志難酬發(fā)憂國憂民之浩嘆。其典型代表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8}的范仲淹,“心如老驥常千里,身似春蠶已再眠”{29}的陸游以及“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30}的辛棄疾。明代的一些知識分子走出儒家經學的傳統(tǒng)束縛,投入到科技實驗和科學考察的實踐之中,并由此形成重視科技、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

總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旅游對于旅游者來說,意味著游物、游心、游品,這其中的內涵和意義也值得現(xiàn)代人很好地把握和消化。

注 釋:

{1}美國旅游人類學家L.Smish認為,旅游是新生事物,旅游的起源相對更近代一些;李天元在《旅游學》一書中提出,19世紀以前人們所展開的是旅行活動而非旅游活動,在古代是沒有旅游的。西方新社會文化史代表人物之一的安東尼·馬克扎克在其所著的《旅行社會史》中提出,當19世紀中葉托馬斯·庫克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時,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的旅行(旅游)活動才開始。申葆嘉也認為,旅游現(xiàn)象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它出現(xiàn)于英國產業(yè)革命之后,在此之前屬于游樂旅行時期。麥肯耐爾在《旅游者》一書中提到,旅游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中的居民到異地他鄉(xiāng)尋求現(xiàn)代性中所缺失的本真性的活動,是一種類似于宗教的“準朝圣”活動。

{2}鄭炎:《旅游的定義與中國古代旅游的起源》,《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4期。

③日本學者田中喜一將旅游動機歸為4類,即心情的動機、身體的動機、精神的動機和經濟的動機。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也將旅游動機分為4類,即身體健康的動機、文化動機、交際動機和地位與聲望的動機。

{4}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3-14頁。

{5}秦漢時期出現(xiàn)了一個經常運用的新詞“游觀”,例如《史記·李斯列傳》中提到:“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之得意?!睗h代揚雄在《羽獵賦》序中寫道:“游觀侈靡,窮妙極麗?!斌w現(xiàn)了當時新的旅游觀念,認為旅游可以觀風察政、修身養(yǎng)性、開闊眼界、愉悅人生和充實自我。

{6}蕭統(tǒng):《昭明文選·卷三十四》,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74-480頁。

{7}(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237頁。

{8}{12}謝貴安:《中國傳統(tǒng)旅游的倫理特征》,《旅游學刊》1999年第4期。

{9}{10}{11}程昌明譯注:《論語·先進》,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年,第43頁,第10頁,第11頁。

{13}莊子:《莊子外篇·知北游》,韓維志譯評,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15頁。

{14}袁勁松:《道德經今解:道家思維活學活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第98頁。

{15}莊子:《莊子》,雷仲康譯注,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0頁。

{16}(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p>

{17}(宋)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p>

{18}(東晉)陶淵明《飲酒其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

{19}(唐)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20}(唐)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p>

{21}(唐)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2}(宋)蘇軾《前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p>

{23}周秉鈞注譯:《商書·說命中》,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第93-94頁。

{24}張覺校注,荀子校注:《勸學篇》,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第2頁。

{25}郭彧譯注:《周易·卦五十六》,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94-295頁。

{26}梅毅:《試析中國旅游的歷時性特征》,《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27}(宋)朱熹集注,崔存明校訂:《孟子·盡心上》,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35頁。

{28}(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29}(南宋)陸游:《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謀以明年下三峽》:“詩酒清狂二十年,又摩病眼看西川。心如老驥常千里,身似春蠶已再眠。暮雪烏奴停醉帽,秋風白帝放歸船。飄零先是關天命,錯被人呼作地仙?!?/p>

{30}(南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