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
摘 要:伯特蘭·羅素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數(shù)學家、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羅素在弗雷格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指稱理論,提出了摹狀詞理論。以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兩類摹狀詞深入地區(qū)分了專名和摹狀詞的區(qū)別,解決了語言上不實存的本體論問題以及語言的誤用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哲學家們的三大難題。
關鍵詞:羅素;摹狀詞;專名
一、摹狀詞理論的主要內容
摹狀詞是具有描述功能的一類語詞,它的功能主要是描述對象的特征而不是突出指示功能,也就意味著摹狀詞可以指代那些有意義而沒有所指的對象。但是單看摹狀詞這三個字可能會引起歧義,摹狀詞并不是某一類詞,而是具有描述對象特征的一類短語,它是更好地展現(xiàn)日常語言邏輯結構的分析工具。羅素把摹狀詞分為非限定性摹狀詞和限定性摹狀詞兩類。
(一)非限定性摹狀詞。非限定性摹狀詞具有非限定性,并且通過對其組成成分的不斷賦值,就會有任意數(shù)目的真命題存在。非限定性摹狀詞所描述的對象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它可以表達為“一個某某”即φx。摹狀詞可以被看做是一個命題函項,非限定性摹狀詞命題函項φx中的變元x有任意數(shù)目個,使得這一命題函項為真。專名在邏輯中用個體常項a b表示,我遇見了李紅這句話可以表達為我遇見了a。而我遇見了一個人這句話中,一個人是一個非限定性的摹狀詞,也就是一個命題函項φx,這句話可以改寫為我遇見了x,并且x是人。語法結構相同的兩句話經(jīng)過了邏輯分析就清晰明確的看出了這兩句話在邏輯形式上的不同。從這一方面就體現(xiàn)出了專名與摹狀詞的根本區(qū)別了。
(二)限定性摹狀詞。首先,限定性摹狀詞的結構一般是由定冠詞the、形容詞、單數(shù)普遍名詞三個部分組成的,如果限定性摹狀詞所指稱的對象實存,那么這個對象是唯一確定的。限定性摹狀詞也是一個命題函項φx,但是當此命題函項被賦值帶入時,將存在唯一的指稱a與之相對應。其次,羅素把摹狀詞與專名進行了區(qū)分。與專名不同,限定性摹狀詞是一個短語形式,有不同的詞語構成,其中的詞語既是一個符號,每個符號取其自身的意義,整個短語的意義取決于各個部分符號的意義。像當今的法國國王,金山,方的圓等限定性摹狀詞與一個名稱的具體區(qū)別是什么,這就涉及到了專名與限定性摹狀詞的區(qū)別問題。羅素認為一個命題是由殊相和共相構成的,主詞不是主語,都是意謂層面的東西。名稱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摹狀詞是符號的復合。名稱和實在是一一對應的,而摹狀詞與對象并不是那種一一對應的關系,這涉及不實存的本體論問題。日常語言的混亂較多的是來自于本體論的假設問題,許多現(xiàn)實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卻成為了人們談論的對象,這就極易給人們造成困惑,出現(xiàn)語言的誤用。虛構的對象是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邏輯上也不實在的,不能在思維中考慮的事物,像金山,獨角獸,紅臉鬼等。但是當人們談論這些對象的時候,卻從另一方面肯定了它們的存在。最后,對含有摹狀詞的命題的研究是羅素摹狀詞理論中最重要的方面。摹狀詞的意義來自于它的組成部分,即使沒有對象也有意義,但是對于專名沒有對象就沒有意義。以“那個寫《西游記》的人是明朝人”為例,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那個寫《西游記》的人是明朝人這句話表達了有人寫了《西游記》,只有一個人是《西游記》的作者。將那個寫《西游記》的人是明朝人這句話進行拆分,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
(1)“x寫了《西游記》”不恒假;(2)“如果x和y寫了《西游記》,那么x和y等同”恒真;(3)“如果x寫了《西游記》,那么x就是明朝人”恒真。
將這三部分轉換成日常語言就是:至少有一個人寫了《西游記》;至多有一個人寫了《西游記》;誰寫了《西游記》誰就是明朝人。這三個部分都蘊含在“那個寫《西游記》的人是明朝人”這個命題中,是三個部分的合取。
二、摹狀詞理論的重大意義
首先,羅素深入地區(qū)分了專名與摹狀詞的本質,從根本上解釋了人們在日常語言交流中產(chǎn)生混亂的基礎。羅素認識到讓人們產(chǎn)生困惑的焦點集中在專名與摹狀詞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因此著重論述了專名和摹狀詞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其次,羅素巧妙地解決了長期困擾哲學家們的三大難題。實存問題,同一律問題還有排中律問題是日常語言需要解決的三大難題。羅素的摹狀詞理論從其理論與分析方法上對這三大難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數(shù)理邏輯的分析方法與推理原則對此得到了確定的結論,以邏輯的方法解決了日常語言的難題。最后,羅素摹狀詞理論的提出為邏輯哲學領域研究人工語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項理論完善了以弗雷格為代表的語義學理論,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引出了以斯特勞森為代表的語用學的理論爭論,成為分析哲學史上的一個理論樞紐。
羅素摹狀詞理論的創(chuàng)建是對人工語言的一次較早嘗試,它成功的將日常語言轉化為人工語言,也較巧妙地解決了語言的誤用和混亂等問題,為分析哲學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羅素.數(shù)理哲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 弗雷格.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