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光+張赫名
摘 要:
日本作為一個典型的島國,海洋在其國家戰(zhàn)略中居于特殊地位。受到西方“海洋國家”理論的影響,日本在二戰(zhàn)之后逐漸形成其海上安全政策,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礎。在近年來的南海爭端問題上,日本依據(jù)它的海上安全政策,以日美同盟為基礎,以與東盟國家的密切關系為依托,矛頭直指中國,充分重視并介入到南海事務當中,同時策應釣魚島爭端。
關鍵詞:日本;海洋國家;海上安全政策;南海爭端
中圖分類號: D815.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4)04001105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南北狹長的島國,南北延伸長達2400千米,四周為海洋環(huán)繞。它東臨太平洋與美國遙遙相望,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同中國、朝鮮、俄羅斯相鄰。日本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海洋在其國家戰(zhàn)略中的特殊地位,海上安全也成為日本維護整個國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礎。
由于地緣政治的關系,日本對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的海洋安全事務極為重視。特別是近年來在日益升溫的南海爭端中,日本出于多方面的考慮,積極介入其中,大量開展與南海相關的海洋安全實踐。關于這方面國內外的學者在近年來的研究中多有闡述,比如新加坡學者藍平兒《日本與南沙群島爭端:強烈的愿望和局限》(1996)、丹麥學者麗澤洛特·奧德高《南海的威懾與合作》(2001)、美國學者喬舒亞·羅文《美日安全同盟、東盟與南海爭端》(2005)、謝爾登·西蒙〖JP2〗《南海的沖突與外交》(2012)、帕特里克·克羅寧等人合作的論文集《從實力出發(fā)的合作——美國、中國和南?!罚?012)、伊恩·斯托里《日本在東南亞的海事安全利益與南海爭端》(2013)、中國學者張瑤華《日本在中國南海問題上扮演的角色》、郭淵《2011年日本南海政策回顧》等。這些研究成果從歷史沿革、政治利益和商貿目的等方面多維度地探討了日本介入南海爭端的發(fā)展歷程和原因。本文認為日本所開展的有關南海的安全實踐活動是出于對國家利益的現(xiàn)實考量,但從宏觀的戰(zhàn)略角度看,日本的南海政策受到其在戰(zhàn)后逐漸形成的海上安全政策的指導。因此,本文回顧了日本海上安全政策的形成過程,并考察了在其導向之下,日本南海政策的發(fā)展變化。
一、日本海上安全政策的緣起
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是以其“海洋國家”意識為基礎的。所謂的“海洋國家”通常是指島國或瀕海國家。而從地緣政治學上來看,如一個國家資源貧乏,一旦遭到海上封鎖就會馬上陷入崩潰,且為了生存,該國迫切追求開放、自由的世界,這樣的國家被認為是典型的海洋國家。日本必當歸于此列。日本的“海洋國家”意識是在近代才逐步確立的。在明治維新之前,由于受到大陸文化的深刻影響,以及幕府在海防上的鎖國政策,當時日本的視野主要投向與自己隔海相望的中國大陸,對浩瀚的海洋沒有給予過多的重視。直到幕府時代末期遭遇了黑船事件,日本才深刻意識到了海洋中所潛藏的對國家的巨大威脅。于是在明治維新之后,從地理位置以及安全戰(zhàn)略的高度,福澤諭吉、秋山真之、佐藤鐵太郎等人主張要樹立日本的“海洋國家”意識。[1]所以日本對“海洋國家”身份的認同與海洋安全的思考是相伴而生的。
從理論上看,日本對海洋國家安全的思考直接受到西方海洋論學者思想的深刻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日本海洋安全認識影響最大的學者是美國著名的海權論者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馬漢在他的大作《海權論》中談到:“海權的歷史是對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相互間的敵意,以及那種頻繁的在戰(zhàn)爭過程中達到頂峰的暴力的一種敘述?!豹?]1受到馬漢對于海權界定的啟示,早期日本的海洋國家論者過多關注的是以海軍擴張為依托對制海權的爭奪。比如佐藤鐵太郎在日俄戰(zhàn)爭之后撰寫的《帝國國防史論》提出日本必須“重視與奪取制海權相關的擴軍備戰(zhàn),考量列強的軍備狀況,以此為標準,全力踐行?!豹?]在這樣的海洋安全認識的指導下,日本走向了海洋擴張爭霸的道路,最后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遭到了迎頭痛擊。
二戰(zhàn)之后,日本學術界掀起對海洋國家安全的再思考。而由海權論者馬漢、地緣政治學的創(chuàng)始人麥金德、邊緣地帶論者斯皮克曼等人所創(chuàng)立的“海洋國家”理論成為這一時期日本海洋派學者研究推崇的對象。西方的海洋國家論者認為在爭奪世界霸權的過程中,海洋國家的安全戰(zhàn)略必須明確如下三個要點:一是海洋國家面臨著位于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強國的挑戰(zhàn);二是海洋國家應該結成聯(lián)盟;三是海洋國家應該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建立一個戰(zhàn)略包圍圈。[4]由西方多位學者創(chuàng)立的“海洋國家”理論相比較馬漢的海權論來說,在海洋戰(zhàn)略方面所兼顧的內容更加系統(tǒng)全面,這無疑對二戰(zhàn)之后日本的海洋派學者重新定位其海洋安全理論、制定海上安全政策有著無可替代的指導作用。
二戰(zhàn)后日本海洋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已故的京都大學教授高坂正堯深刻反省了太平洋戰(zhàn)爭的教訓并指出,日本作為海洋國家,在戰(zhàn)前與美國爭奪太平洋的霸權是不明智的。他認為太平洋戰(zhàn)爭的意義并不只在于美國的民主主義戰(zhàn)勝了日本的軍國主義,也不僅在于美國懲罰了日本對亞洲的侵略,而在于美國海軍打垮了日本海軍,顯然按照高坂的意思建立海權和以海洋國家為伍才是日本應該吸取的經(jīng)驗。所以他總結說,不理解這一點就不能真正理解現(xiàn)在日本在國際政治中的定位。[5]從高坂正堯的分析可以看出,二戰(zhàn)之后日本的海洋派人士從戰(zhàn)略的高度強調在建立海權的同時要與海上強國結盟的重要性,一改其近代只注重制海權爭奪的認識。這一點對之后日本海上安全政策的確立起到了最為基礎的導向作用。
二、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
以二戰(zhàn)后日本學者對以往海洋安全認識的反思為先導,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逐步形成并完善。這一時期日本所面臨的新的政治形勢是其海洋安全政策產生的重要推動力。戰(zhàn)后初期,日本剛剛經(jīng)歷了近代海洋擴張理論與政策的失敗,國土安全包括海洋安全幾乎完全依賴美國的保護。然而隨著美國占領的結束和日本自主地位的提高、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海外貿易的擴大,日本開始關注海上安全問題,因此逐漸明晰地提出自己的海上安全政策。
1966年,執(zhí)政的日本自民黨安全保障調查會發(fā)表題為《日本的安全與防衛(wèi)》報告,專門談到海洋戰(zhàn)略問題。1972年,由諸多海上自衛(wèi)隊軍官和海洋專家組成的日本海空技術調查會出版了研究專著《海洋國家日本的防衛(wèi)》,對日本的海上安全問題進行系統(tǒng)全面論述。1980年,日本政府發(fā)表《綜合安全保障戰(zhàn)略》,則使海上安全政策的內涵更加豐富。[6]282從上述三個文件的內容上看,它們直接承襲了西方學者的海洋國家理論的基本內核,并確立了日本在二戰(zhàn)之后海上安全政策的基調,其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明確海洋安全的范圍。這一點實際上是日本對近代海洋安全政策的反思與糾正。上文曾提到,受到馬漢《海權論》部分內容的影響,近代日本的海洋派把海權片面地理解成為“海洋軍力”。而事實上馬漢在《海權論》當中曾總結一個海洋國家對海權的掌控不僅表現(xiàn)在強大的海洋軍力方面,還表現(xiàn)在出于海運、商貿等目的對于暢通無阻的航海通道的保障方面。[2]18-19正因如此,《海洋國家日本的防衛(wèi)》以太平洋戰(zhàn)爭為戒,提出“作為海洋國家,如果失去了海軍和海上通道,其下場是很明顯的。”[7]
除了強調海軍實力和航道暢通之外,戰(zhàn)后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還日益重視海洋科技開發(fā)與海洋安全的關系,將海洋資源的利用和海洋環(huán)境保護等非傳統(tǒng)內容也納入到海洋安全考察的范圍內。比如日本的水產廳、氣象廳、科學技術廳、海上保安廳等政府機構積極聯(lián)合企業(yè),進行海洋資源的調查和研究工作。特別是鑒于能源匱乏的情況,日本努力探索海洋能源的利用,以實現(xiàn)“以海洋能源來保護大海安全”的宗旨。[8]從這一點上來看,戰(zhàn)后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相比于近代而言,其內容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從廣度上對海洋安全的構想均有突破。
endprint
其次,重視與海洋安全相關的結盟或合作。受到海洋國家理論的驅動,日本始終認為自身面臨大陸國家的威脅?!度毡镜陌踩c防衛(wèi)》就提到“日本臨近大陸,安全容易受到大陸力量的影響”,“只要日本在‘海洋圈內,即使與大陸為敵也能確保國家安全。”[9]在這樣的思維影響下,戰(zhàn)后的日本努力構建和推動與海洋國家的結盟與合作。比如《海洋國家日本的防衛(wèi)》在承認美國制海權有壓倒性優(yōu)勢的同時,強調“專屬防衛(wèi)”應與日美安保合作相結合。當然“日美同盟”的形成并不只是出于海洋安全的考慮,但海洋安全無疑是雙方同盟關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1951年簽署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和1960年簽署的《日美新安全保障條約》都提到為了日本以及遠東地區(qū)的安全,日本充當輔助性的角色,向美國海、陸、空三軍提供相應的設施與基地。1969年,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訪美時強調日本的大國地位,在會見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時稱:“作為跨太平洋的兩個大國,日美兩國通過其合作可有助于本地區(qū)的穩(wěn)定?!蹦峥怂煽偨y(tǒng)在表示同意的同時,希望日本不僅在經(jīng)濟問題上,也在安全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10]以此為指針,20世紀70年代之后,包括《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的制定與歷次修訂、《日美安全保障聯(lián)合宣言》等安全合作文件不僅明確了雙方在海洋安全方面合作的內容,而且一改之前日本保障性的輔助角色,逐步加大其與美軍的協(xié)同合作能力。日本在海洋安全保障方面的軍力迅速膨脹。
繼1996年日美簽訂《日美安全保障聯(lián)合宣言》之后,日本與澳大利亞于2007年簽訂了《日澳安全保障聯(lián)合宣言》,2008年雙方又簽署了軍事防衛(wèi)合作協(xié)定書。這兩個重要文件規(guī)定了日澳兩國在涉及海上安保的活動中艦隊支持、情報提供、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合作。2013年10月,安倍晉三首相在文萊還分別會見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總理,各自會談確認了海洋安全合作的方針。因此,以上的事件足見日本對于海上安全同盟的高度重視。
第三,強調海洋安全保障不能采取單一的手段?!毒C合安全保障戰(zhàn)略》強調 “應根據(jù)國力變化增強軍事防衛(wèi)能力,綜合運用經(jīng)濟、外交等各種手段維護日本的軍事、能源、糧食供應等安全?!豹?]285在此政策前提下,戰(zhàn)后日本的海上安全戰(zhàn)略范圍不斷擴大,其手段也愈加多元。如果日本與美國、澳大利亞之間涉及海上安全的同盟更偏重于軍事方面的話,日本與東盟在海上安全保障方面的合作則體現(xiàn)出多種手段并舉的特點。
日本與東盟國家的密切合作有著復雜的原因。從內部原因來看,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它迫切地需要找到地區(qū)性的商品和糧食渠道。隨著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jīng)濟的逐漸繁榮,東南亞成為日本工業(yè)產品和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此外日本在東南亞的利益主要依賴于通過地區(qū)戰(zhàn)略要地的海運通道的順暢——如新加坡、馬六甲、望加錫海峽和中國南海等。〖JP2〗據(jù)統(tǒng)計至2010年,單是能源就有超過90%以上的海外供應通過東盟所處的海域運往日本列島。這樣海上通道的安全成為日本國家安全最為關注的內容。從外部原因來看,亞太地區(qū)的政治軍事形勢引發(fā)日本的“擔憂”。比如冷戰(zhàn)時代蘇聯(lián)增強遠東兵力,及至冷戰(zhàn)結束之后,朝鮮的核武器和彈道導彈計劃、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都造成日本對周邊海域安全的“恐慌”。拉攏東盟勢必從外圍邊緣包圍被日本視為威脅的國家,這是符合它的海上安全政策的。〖JP〗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在穩(wěn)定日美同盟、強化安全外交的同時,積極與東盟接觸,并堅持以經(jīng)濟、外交等多種手段維護多樣化的海上安全利益。1976年,福田赳夫首相借東盟成立十周年之機,遍訪東盟各國,發(fā)表題為《我國的東南亞政策》的演講,提出積極合作,為實現(xiàn)東南亞的和平和發(fā)展做貢獻的口號,進一步推進已經(jīng)啟動的日本與東盟之間的政經(jīng)合作。[11]雙方的這種合作關系即使在冷戰(zhàn)結束之后也在繼續(xù)深入。1990年至今,除了三位執(zhí)政最短的首相外,日本所有的首相都出訪過東盟國家,并將與東盟的關系作為亞太外交的重點。以密切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和頻繁的外交為基礎,日本加快與東盟在海洋安全方面的合作。1993年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訪問東盟四國,提出了日本對東盟的四項基本政策,其中第一條就是“積極參與包括東盟在內的亞太地區(qū)政治、安全對話,建立亞太安全機制?!豹?2]1997年12月,日本——東盟雙邊安全對話由部長級提高至定期首腦會議。此后日本與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開始了定期的軍事交流。特別是從2001年開始,東盟部分國家每年四次定期與日本的大型艦船進行共同訓練,演練驅逐海盜行動,不斷深化雙方在海上安全領域的合作。
三、日本海上安全政策與南海爭端
日本在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與多國的同盟或合作關系,特別是對東盟的爭取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南海爭端。眾所周知,東盟各國與中國就南海主權等問題存在著諸多的爭議,而南海作為日本海上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日本雖然對南海主權沒有提出訴求,但卻極為關注并介入到南海爭端的相關事宜中。
日本對于南海爭端的關注和介入經(jīng)歷了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冷戰(zhàn)期間,日本海上安全基本遵守的是“專屬防衛(wèi)”原則,安全戰(zhàn)略的范圍主要在其近海,對南海爭端幾乎沒有關注。即使在冷戰(zhàn)結束后的頭20年里,日本雖然重視中國南海在其海洋運輸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但似乎并未有意介入到南海爭端中。這種情況反映在日本國家安全環(huán)境的評估報告中,即從1996年開始發(fā)表的《東亞戰(zhàn)略評論》和日本年度防衛(wèi)白皮書。20世紀90年代,《東亞戰(zhàn)略評論》主要分析的是朝鮮、中國對臺灣的政策對日本的威脅,以及鞏固日美戰(zhàn)略紐帶。在9·11隨后的十年間,《東亞戰(zhàn)略評論》和防衛(wèi)白皮書關注是恐怖主義、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和伊拉克、阿富汗的沖突。當然中國逐漸崛起的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力量也是始終被關注的主題。而關于南海爭端的問題只在1996-1997年、2002年、2006-2008年的報告中用幾筆帶過。[13]144
日本在南海爭端問題上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是在2010年,當年9月由于釣魚島問題引發(fā)了中日兩國的外交危機。當中日關系持續(xù)惡化的時候,日本的分析家開始強調要高度重視南海的局勢。如日本國防研究所在報告中指出,南海緊張局勢的加劇會使中國在南海部署更大的兵力,中國的固執(zhí)行為將導致部分東盟成員增加防衛(wèi)預算,并提升其武器裝備的現(xiàn)代化程度,以此來適應不斷加深的東南亞國家與美國之間的安全合作[14]。這樣的形勢對于日本是相當有利的,日本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密切與東盟國家的聯(lián)系,從而維護日本的海上安全利益。2011年11月,在第十四次東盟——日本峰會上,雙方發(fā)表了《巴厘宣言》,旨在提升東盟——日本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在該宣言當中東盟與日本共同承諾:“在海事問題上進行更牢固的合作,特別是確保航行自由、航海安全和貿易的不受阻礙,并依據(jù)國際海洋法和平解決地區(qū)爭端?!豹?/p>
《巴厘宣言》透露出兩個訊息,其一日本的海上安全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與東盟國家有著密切關系,其二日本在地區(qū)性海洋爭端事務中要與東盟彼此呼應。關于這一點無論是日本還是東盟都是直言不諱的。2012年12月,菲律賓外交部長德爾·羅薩里奧發(fā)表了富有爭議的談話,歡迎重新武裝的日本作為制衡中國的力量。而作為回應,日本表達了支持菲律賓在2013年1月向聯(lián)合國提交有關領海的法律文件。日本對其東盟伙伴的聲援并非表面上如此簡單,實際上日本強調在地區(qū)性海洋爭端中與東盟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跟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日本的觀察家認為中國在南海和釣魚島爭端中所持的政策或多或少是一致的。2013年日本防衛(wèi)白皮書提到,中國對于其他訴求者的戰(zhàn)略會削弱他們對于所聲稱的或占領的島嶼的有效控制,而與此同時中國通過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的使用將會加強其自身的領海管轄的要求。[13]146所以在中菲的黃巖島事件之后,日本的防衛(wèi)大臣曾明確表達了東海與南海爭端之間的聯(lián)系:“日本非常關注此事,此事態(tài)將對東海形勢產生影響?!豹?/p>
endprint
日本對南海爭端的介入除了極力鼓動東盟與中國對抗之外,日美之間的傳統(tǒng)盟友關系也是它倚重的力量。日本描述美國在亞太地區(qū)軍事力量的存在對于和平和穩(wěn)定是不可取代的,并歡迎奧巴馬政府“重返”或“再平衡”該地區(qū)。介入南海問題美國響應日本的號召主要出于兩個原因。其一是對于航海自由的擔心。其二是對美國在該地區(qū)重要的企業(yè)利益的保護。美國前駐亞洲的外交官哈維·菲爾德曼就曾表示,如果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劃歸中國,南海就變成“中國的湖”。屆時任何出入南海的船只都必須得到中國的允許,東南亞地區(qū)的航海自由將陷于癱瘓。[15]此外,由于南海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礦藏,美國有多家企業(yè)在該地區(qū)進行投資開采,所以南海爭端的加劇勢必影響到美國人的經(jīng)濟利益。本著以上的原因,美國對于南海的爭端持有以下幾個基本的態(tài)度:第一,相關國家和平解決該爭端,促進地區(qū)的和平、繁榮和安全;第二,強烈反對使用威脅或武力達到對于南海的領土要求;第三,對主權爭端各方的觀點不持意見;第四,保證該地區(qū)的對話渠道,拒絕任何超出《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海事訴求。[16]作為美國的盟友,日本關于南海爭端問題與美國持有幾乎一致的意見:沒有領土要求,支持和平解決,反對使用武力或脅迫。近年來,美國和日本在南海問題上逐漸達成默契,為了避免在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出現(xiàn)“一邊倒”的局面,兩國加強了對東盟相關國家海洋方面的援助和支持,并展開相應動作。2012年美日兩國分別向菲律賓部隊和海岸警衛(wèi)隊轉讓武器裝備,二者還向菲同時提供武裝和民用海事方面的訓練。2013年12月15日,日本與越南會談磋商達成一致,準備向越南提供巡邏船以加強該國沿海警備力量。而就在第二天,美國國務卿克里訪越,宣布美國將向越南提供新的資金援助,并利用新增加的援助款項為越南海警部隊購買五艘巡邏快艇。
結合日本對于南海爭端的介入的情況來看,日本在二戰(zhàn)之后所逐步形成的海上安全政策有三個基本目標:第一,明確來自大陸國家的威脅,在后冷戰(zhàn)時代,尤其是在南海問題上,日本的矛頭是直指中國的;第二,與掌握海洋主導權的美國結盟,在關鍵性問題上協(xié)調一致,共同遏制所謂的安全威脅;第三,以與東盟的密切外交為基礎,形成從日本海至西太平洋的戰(zhàn)略包圍圈,營造有利于自己的海上安全環(huán)境,也牽制自己在東亞地區(qū)最強勁的對手中國。從日本介入南海爭端的實踐可以看出,日本海上安全政策是為其擴大對外政治安全影響服務的,同時也為日本的戰(zhàn)略視野擴大到世界范圍鋪就了道路。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娣,肖傳國. 21世紀日本對外戰(zhàn)略研究[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2:39-40.
[2]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海權論[M].一兵,譯.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
[3]工藤美知尋.日本海軍と太平洋戦爭(上)[M].東京:南窓社,1982:39.
[4]廉德瑰.日本的海洋國家意識[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18.
[5]高坂正堯.海洋國家日本の構想[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0:193.
[6]張煒主.國家海上安全[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282.
[7]日本??占夹g調查會.海洋國家日本の防衞[M].東京:原書房,1972:298.
[8]張景全.日本的海權觀及海洋戰(zhàn)略初探[J].當代亞太,2005,(5):37.
[9]自民黨安全保障調查會.日本の安全防衞[M].東京:原書房,1966:806.
[10]馮昭奎.戰(zhàn)后日本外交(1945-1995)[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56.
[11]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21世紀初期日本的東亞政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199.
[12]喬林生.日本對外政策與東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0.
[13]Ian Storey.Japans maritime security interest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J]. Political Science, 2013,(65): 144.
[14]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Japan East Asia Strategic Review 2011[M].Tokyo: The Japan Times, 2011:141,146.
[15]Joshua P. Rowan.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AS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J]. Asian Survey, 2005,(3):430.
[16]Mark J. Valencia,.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5.
Japans Maritime Security Policy and the Dispu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N Xiaoguang,ZHANG Hem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Jining Shandong 273165, China)
Abstract:Japan is a typical island country whose sea occupies the special situation in its strategy. After World War Ⅱ, Japanese maritime security policy was developed gradually b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aritime country theory in order to be the basic of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recent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Japan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and involved in it by using its maritime security policy and depending on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and the intimate relations with ASEAN. These actions were directed against China and supported the Diaoyu Islands dispute.
Key words:Japan; Maritime Country; Maritime Security Policy;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編輯:魯彥琪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