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紅 李軼凡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日臻完善和普及,網絡語言以其獨有的幽默性、娛樂性和趣味性在各大門戶網站的SNS社區(qū)中風靡開來。其中由非語言符號構成的網絡語言已被普遍接受,這些非語言符號在網絡語言傳播中起到了增強親切感,增進交流的作用。
【關鍵詞】非語言符號 網絡語言 社交網站
近年來,互聯(lián)網上興起的各種社交網站和社交軟件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行為習慣,成為今天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的擬態(tài)生存環(huán)境。以傳統(tǒng)大眾傳媒為主要傳播渠道的時代正在悄悄發(fā)生著改變,P2P雙向交流模式和O2O線上線下交叉互動模式拔地而起。信息不再被動傳給受眾,反之,人們把所需要的信息從海量信息中拉出來,并參與到創(chuàng)造信息的活動中。這些創(chuàng)造出來的信息由語言符號或非語言符號排列組合,然后通過社交網站和社交軟件中的評論轉發(fā)等功能逐漸擴散開來。
一、非語言符號和網絡語言
非語言符號是指不以人工創(chuàng)制的自然語言為語言符號,而是以其他視覺、聽覺等符號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tǒng)。①網絡語言隨著社交網站和社交軟件的迅速普及發(fā)展也形成了一套專屬網絡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符號已不能滿足網友表情達意的需求,于是各種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非語言符號應運而生。雖然非語言符號的“能指”范圍很窄,但它的“所指”范圍同語言符號一樣具有很大的宣傳效果,甚至超過語言符號。網絡語言也經歷著曲折和發(fā)展,并日趨成熟,漢語網絡語言符號的變化發(fā)展展現(xiàn)給我們一個更加多元的文化世界,因此,業(yè)界對非語言符號的研究是不能停止的。
二、非語言符號在網絡語言中的表現(xiàn)形式
1、標點符號構成的字符符號以及標點符號的咆哮體
字符化恰恰是非語言符號在網絡語言中的生動運用。比如用:)來表示笑臉,用:D 來表示大笑,用(;_;)來表示哭泣,用(^.^)來表示高興等。與網絡上的文字符號相比,網絡表情符號不再像文字那樣具有思維深度,而是用活潑直觀的形象表達悲喜滑稽,以進一步拉近交流雙方的距離。當我們想用“哈哈”一詞表達內心狂喜之情時,“O(∩_∩)O哈哈~”這樣一個表情更能讓對方感受我們此刻愉悅的心情。這與簡單易懂的孤立的文字符號“哈哈”相比,更容易讓交談雙方感受多元的情感體驗;網絡視頻聊天固然能達到用戶需要的視聽感官體驗,但當交流雙方為弱關系用戶時網絡表情符號顯然在保護交流雙方隱私方面更具有效果,甚至會更讓人能夠接受。
標點符號的“咆哮體”是諸多網民表達情緒的一種簡單方式。比如說“真氣人?。。。 ?,四個感嘆號的連續(xù)運用,雖然不符合標點符號用法規(guī)則,但這種形式卻很輕易表達了該人的氣憤之極的情緒。又比如說“好可愛哇~~~”,表達了此網友對某人某事兒的喜愛或贊美之情。這些符號大大增強了簡單文字交流的趣味性,也使交流雙方的情感更容易表達。非語言符號通過排列組合以促成這些表情。
2、gif動態(tài)貼圖的應用
在經過一系列網絡表情變革之后,這一領域已經集網絡傳播符號于一體,如今的網絡表情符號不僅僅可以表達人們的喜怒哀樂,還融合了動畫中一些可愛形象,集動作、表情、手勢、神態(tài)于一體的表情系列不斷推陳出新,以更形象生動或更接近真實的方式吸引用戶,以增強用戶粘度。以Flash的形式出現(xiàn)的渣渣兔、浪小花、酷庫熊等不僅比當初的靜態(tài)圖片更加生動,從視覺和聽覺來說也更貼切更有趣。在一些聊天室中,例如“鼓掌”“驚嘆”之類的聲音效果也在增強和改善,網絡表情符號也隨著用戶需求不斷發(fā)展,或許將來表情符號可以直接模擬用戶的神態(tài)、動作、聲音、語境等進行交流。
3、“@”和雙“#”的應用
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對“@”情有獨鐘。隨著2009年新浪微博的興起和“@”功能的推出,一股“@”之潮向網民涌來?!癅”在社交網絡中的意思是“對……說”,那么對方就會收到一條相關的信息顯示在“消息”欄里。擁有了@功能之后,用戶之間的交流會更加緊密,也讓許多微博用戶用得更順暢。和@一樣,#話題#功能也是隨著社交網絡發(fā)展起來的。用雙井號把要表達的主題括起來就會形成一個話題,網友們可以在此話題下展開爭論、評述等,這個功能加強了有共同關注的網友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一定范圍內的輿論場,自此加強網民對社會上問題的看法進行整合歸納的作用。
三、非語言符號在網絡語言中表現(xiàn)出的特點
1、生動有趣的助益性
通常來看,非語言符號不能充當文字符號在網絡語言中的傳播角色。網絡語言的主體部分依舊是文字符號,因為它承擔著傳遞完整有效信息的重任,而非語言符號在網絡語言的傳播過程中起著補全意境,解釋說明的作用。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出現(xiàn)在文字語言所表達的內容之后時,就能夠推測交流對象此時此刻的心境。表情符號是非語言符號中最具表現(xiàn)力的一種,它對網絡交談和表情達意有一定的助益作用。網絡交流中,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只能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而信息所攜帶的情感卻被網絡的虛擬性所阻隔,因此,這些與文字伴生的表情符號影響著用戶信息傳達的流動性和順暢性。它在網絡交流中雖然是少量的,但是在這種視覺、聽覺處于盲區(qū)的網絡社區(qū)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
2、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性
通過社交網站或軟件交流信息、表達情感是用戶的原生需求,因此,利用標點符號組合出形象生動的原創(chuàng)表情成為用戶的興趣點,動態(tài)表情也因這種趨勢成為網絡交流的引爆點,進一步引發(fā)用戶對社交網站或社交軟件的粘度。其實,動態(tài)表情的制作靈感來源于動畫對用戶的吸引程度。研究發(fā)現(xiàn),動態(tài)的圖畫更能吸引用戶的眼球,因此它突破原有的靜態(tài)符號傳播規(guī)律,借用動態(tài)圖畫的表現(xiàn)方式,利用動態(tài)這一顯著特點將感情的豐富性融入其中,來傳達更加豐富復雜的感情。例如“:”“、”“)”這三個以靜態(tài)方式呈現(xiàn)的標點符號,一旦和其它非語言符號合并,就會產生新鮮的表情符號,并且會表達出與先前完全不同的情感信息。
3、形象生動的活潑性
現(xiàn)今的網絡中的非語言符號不僅擴展了符號的介質范圍,更加充分地借用了古代象形文字和圖畫文字的象形構造方式。③用靜態(tài)的普通符號組合成所需要的形象生動的符號,構成可以在社交網站進行即時有效的溝通交流的非語言符號。而這種符號組合更多的是對現(xiàn)實人物的表情模仿,形象生動、個性鮮明,具有增強交際親切感的效果。□
參考文獻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
1628387.htm.
②梅龍寶,《網絡語言符號的傳播特征及其形成》[J].《現(xiàn)代元亨教育研究》,2005(3)
③瞿文盼,《以符號學角度分析網絡聊天中的非語言符號》[J].《消費導刊》,2008(12):209-210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