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莫愁·智慧女性》語匯新解——在紀念里重逢
在一家網站上,一個男孩講了他最傷心的事。他的父母離婚了,父親約定每周六來看他,在地鐵站見面。這個周六,他在地鐵站等了很久都沒等到父親,打電話也不接,于是他和同學一起去看電影了。沒想到父親隨后打來電話,父子倆在電話里大吵一架。兩人都很生氣,說對方不在乎自己,不愛自己。誰知,第二天,父親因心臟病發(fā)驟然離世……
這樣的故事,其實很多。
我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突然就再也見不到某個人了。或者,我們知道這樣的事時有發(fā)生,但是,以為它不一定會在自己身上發(fā)生。
所以,我們會對最愛的人發(fā)火,生氣,爭吵,并不以為是傷害,而只是生活的常態(tài)。
直到有一天,不告而別的事情突然就發(fā)生了,留下我們在那里發(fā)呆:“昨天,我們還……上午我還看到他……怎么就……”
死亡的恐懼,在于有些告別,猝不及防,且永不重逢。
最可怕的告別,在于來不及告別。由此,世上有個詞特別令人憤懣,它叫“突然”。
“突然”像把斧頭,懸在頭頂,粗魯、野蠻、冷血,說不準什么時候掉下來,無情斬截生活和人生,支離破碎、陰陽兩隔。
中國的民間文化習慣忌諱活著時談論死亡,追求的是歡樂和圓滿,就連大儒孔子也絕少談論死亡,其觀點是: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著的事都沒忙好,哪有時間談論死的事。但人生無常,比如突然失聯(lián)的馬航,比如突然下沉的韓國歲月號,比如行走在路上突然被側翻的渣土車壓住再沒醒來的母親等等。來不及告別的,除了傷心傷肝傷肺,還有未盡的責任和義務,細碎的各種個人關系、密碼,以及無盡長夜里,逝者留給生者的太多空白、遺憾、無處訴說的凄涼等等。
殘忍,在于無力改變無常的“突然”,但除了恐慌,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和理念,當我們不再避諱談論死亡,坦然做到向死而生,為無常和突然儲備好情感、密碼以及留予生者的可供使用和回憶的各種文字記錄,若做到這些,我們就給自己的永生建好了通道。
在這條通道里,逝者與生者再次重逢。最好的紀念,是有回憶,不傷悲,無遺憾。
“眼淚是用來感動的,而不是哀傷”
看到女兒吳筱筠遺體時,母親暈倒,父親一夜白頭。
吳筱筠是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藍旗臨終關懷醫(yī)院的義工,在幫醫(yī)院采購物品的路上,出車禍離世。
3年前,她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留學,之后成為義工。藍旗醫(yī)院里有被醫(yī)生判定死期的人,有自殺未遂者。
筱筠12歲時,見到父親站在死亡邊緣。父親的公司出現(xiàn)危機,債主上門。和父親有染的會計卷走錢財,遠走高飛。母親對于父親的外遇耿耿于懷,不能原諒。
眾叛親離,父親寫好遺書,爬到樓頂。是筱筠找到他,陪著他在樓頂呆了一夜。那一夜,父女依偎,初夏微涼的風拂過身心,驅散了父親心頭的陰霾。筱筠還幫著父親追回了母親。但死亡從此在筱筠心中留下陰影。無數次夢中,筱筠看見父親從樓頂跌落,她拼命伸手去救,只抓住一點衣角,眼看著父親墜入黑暗的深淵。
在藍旗醫(yī)院,筱筠找到了心靈皈依。她知道,絕癥患者比有自殺傾向的抑郁癥患者容易照顧。被判定死期的人,要的也許只是一個愿望:見一見在新澤西州的女兒,和在俄亥俄州的初戀情人像從前一樣擁抱,吃一碗唐人街的湯圓,看一次密歇根州的紅葉,和少年時暗戀的對象共舞一曲華爾茲……
而那些試圖自殺的抑郁癥患者,也許會在某個暴風雨的夜晚,也或者某個春暖花開的早晨,當薔薇的花香溢滿整所醫(yī)院的時候,選擇永遠地閉上眼睛,將自己隔絕在世界之外。筱筠重點關注的正是這群人——重度抑郁癥患者。
吳筱筠很有心地留一些作業(yè)——折紙或者烤蛋糕,盡量讓他們在忙碌中忘記痛苦。偶爾,她會鼓勵他們說出臨終告白,然后和他們一起流淚、表達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那些遺言往往給人更多的是感動和回味,而絕少傷悲和難過。
吳筱筠的猝然離世,讓母親常常哭昏過去,父親一篇篇給妻子讀著筱筠留在網絡上的日志,一是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女兒最后的日子,二是更希望能借此平靜妻子的情緒。因為,只有聽著女兒的事情,妻子才能平靜一些。
“眼淚是用來感動的,而不是用來哀傷。”吳筱筠的父親讀這句話時,心頭拂過很多年前夏夜那場微涼的風,咯噔了一下。而筱筠的母親,則輕聲重復著。
父親讀道:“在藍旗,我從病友們身上領悟了這些。如果有一天我不幸離開,希望你們能夠帶著笑回憶我,想起我們在一起的幸福時光,想起我們曾經感動和溫暖過彼此?!?/p>
“在我和死神的爭奪戰(zhàn)中,我失敗了,他帶走了漢森。生命無常,從今天起,我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果有一天我去了,希望爸媽可以笑著流下欣慰的淚水?!痹谶@段話的后面,筱筠留下郵箱地址,密碼一欄則寫著“爸爸知道”。
父親顫抖的手,敲入多年前自殺的那一天的日期,果然進入了郵箱。
郵箱中,筱筠每一天都寫下了和父母的溫馨點滴。
“爸爸生意失敗后,家里換了套很小的房子,我一直住在客廳,爸爸叫我廳長,并為此深表歉意。其實我完全不在意,反而很開心,因為我真像廳長一樣,什么事都逃不過我的眼睛,我左觀廚房,右看臥室,多好。我因此鍛煉了觀察力,以及……學到了做菜的本領?!?/p>
“家里條件好起來后,我依然喜歡很早等公交車。有一天,天空飄著雪花,媽媽開著車找到了我。一下車她緊緊抱住我,‘寶貝,這么冷,我就知道你沒打車,不要不舍得。’我哪里是不舍得,我只是不想自己那么嬌氣,媽媽你應該驕傲嘛!”
“我到了美國后,有人不知道怎么以我受傷要治病的名義,騙了媽媽5萬美金。媽媽打完錢就趕了過來。當我在公寓樓下見到媽媽時,第一反應是克隆技術已經運用到我媽媽頭上了。媽媽摟著我哭了,說寶貝你沒事就好。我說我一直好好的啊,不過是電腦壞了幾天沒和你視頻。媽媽沒提那5萬美金,我一年后才知道她不期而至的原因。媽媽你是覺得被騙丟人么?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會被騙,所以媽媽應該大聲地說,‘我被騙我驕傲,我被騙我自豪’?!?/p>
母親聽父親讀著,癡癡地笑。她搶過電腦,自己看著,流著淚笑出聲。她把女兒的日志打印出來,塞在口袋里。
父親擁抱母親,“你看,女兒還在陪著我們,只是我們碰不到她對不對,她在天上看著我們呢,她愿意我們開心、快樂地活著,把她那一份也活出來?!蹦赣H拼命點頭。
筱筠也會偷懶。她要做功課,當義工,一天下來,恨不得倒頭就睡,這時候網絡日志就會有幾天是空白。
直到一天,她繼續(xù)在日志中寫道:“今天,一個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去世了。父母拿著她的照片看著,可是照片怎么能說話?我更堅定了寫留念日志的念頭。誰知道明天,走的是不是我?”果然,之后她寫留念日志越發(fā)的勤快了。
她還將自己各種網絡賬號的密碼、在美國的銀行賬戶密碼都寫進郵箱,留給父母。
她說,郵箱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只屬于他們一家三口。
中年喪女,親戚朋友都以為筱筠的父母會一蹶不振。然而,當他們相攜著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時,不過是形容消瘦了些,精神卻飽滿積極?!把蹨I是用來感動的,而不是哀傷。我希望你們帶著笑回憶我,回憶我們曾給過彼此的溫暖?!迸畠毫粝碌倪@段話被打印出來,貼在家里的各個角落。
“似乎一回首,筱筠就在某處微笑地看著我,而我,也會回她一個微笑。”母親說,女兒的意外離世,讓她明白:未來無論好壞,都需坦然相迎,當下諸事繁雜,也應做下去,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事。
“我們需要追憶和被追憶,以尋找那永恒的心靈之所”
晚上10點,“逝者如斯夫dead”更新了微博,一條對于死亡的播報。短短140個字,告訴粉絲們一條死訊:這個已經離世的的用戶,最后一條微博更新于2014年5月14日。后面的內容,則是對他生平簡單的概括。
“逝者如斯夫dead”注冊于2011年7月3日,只關注去世的人。目前,他關注的對象有1644人,粉絲有16萬多人。他關注的逝者,大多很年輕,可是疾病或者飛來橫禍奪走了他們的余生。
“逝者如斯夫dead”認為,一個陌生人的死亡,并不一定讓人心痛或流淚。自己之所以關注逝者的微博,正是因為他們生前在微博中,所展示的對生活的戀戀不舍與熱愛。有他們生前健康、活潑的模樣,有親人的追思哀悼,死亡才顯得格外鄭重和悲愴,曾經鮮活的生命才依然有溫度。
這個微博里,沒有人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名字,名字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精彩的人生。每個節(jié)日,博主會為逝者們祈禱。比如剛剛過去的母親節(jié),博主就將記錄過的25位早逝的年輕母親的微博放在一起,希望她們在另一個世界收到兒女們的祝福,相聚慶祝。
“寒婆婆xm”是廈門大學的研一學生,患胃癌去世。她的微博永遠定格在2012年12月23日。“新時代不孝有三,學醫(yī)!考研?。]對象?。?!”“昨天淘寶淘了一堆零食!我這顆空虛寂寞冷的心終于得到一絲安慰……雖然都不能吃,我看看聞聞也開心?!卑l(fā)這條微博時,她已經知道自己的病情,戒掉了一切不良飲食習慣,可是這些舉動都已阻擋不了病魔的侵襲。她曾經發(fā)過的微博,都那樣生動,充滿著青春的激情和力量,散發(fā)著幽默。差一點,我們便匆匆路過,忽視曾有這樣一個女子存在。
“逝者如斯夫dead”給每個被關注的逝者都做了一段簡介。對不久前犧牲的消防戰(zhàn)士錢凌云,他這樣描述:(2014年5月1日)男,23歲,救火殉職。救援時受熱氣浪影響,和另一名90后消防員劉杰一同從13樓墜下,生死關頭兄弟拉手不棄。有幸聯(lián)系到錢凌云初中班長,留下關于他寶貴的回憶:慌稱家里著火逃周末補習,有個小妹妹,帶著班長溜冰,以及一張初中畢業(yè)照(晚安,謝大家點燈照亮道路)。
“請大家點燈”是慣例,每一個讀到微博的人可以通過鏈接,到逝者最后的微博下進行評論,并為他們“點燃”一支蠟燭。在“逝者如斯夫dead”關注的微博里,有患病的研究生,有被父母燒炭自殺連累的初中生,有廣告模特……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的微博永遠不會再更新。
讓人沒想到的是,“逝者如斯夫dead”真實身份是一名IT工程師,網友稱為小林。“我盡量把死者介紹做得柔和一些,讓微博看上去溫暖一些。因為之前很多人順手關注了之后就覺得晦氣,很快就取消關注了。”小林最初的想法很單純,看到絕癥病人因為缺錢沒法治療,很痛苦。他希望能夠用這個微博接到公益性的廣告,幫他們用上幾天最好的藥。
“為他們的靈魂點亮一盞照亮天堂之路的燈火,并讓世人知曉,曾經有這么一個和我們相同,但又不同的生命存在過。更重要的是,通過網絡悼念的方式,讓人們接觸到蕓蕓眾生的死亡,而不是單單限于自己狹小的親友圈。如此,讀者能體會生命無常,從而會尊重、珍惜,而不是消耗生命?!焙芏嗳嗽杏X死亡離自己還很遠,但是看到這個微博之后,會加倍珍惜生命珍惜自己。
他說自己一發(fā)不可收拾,越來越覺得這件事情,對生者對死者都有別樣的意義,他希望利用一切平臺,諸如微博、微信等,號召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他的行列,為更多逝去的靈魂送行。他在微信中這么說道:“謝謝您的點擊閱讀,讓Ta的故事在萬千世界中又多了一個人知道?!?/p>
無論影響力多少,死亡面前眾生平等,小林還在繼續(xù)收集每個匆匆過客最后的網絡痕跡。當塵世的肉體向這個世界作別時,我們需要追憶和被追憶,以尋找那永恒的心靈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