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下面這條新聞——
在北京舉行奧運會的前兩年,在國內心血管專家和公共衛(wèi)生專家的倡導下,一批可以在關鍵時刻拯救心臟病患者生命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落戶首都國際機場,從此AED正式進入國人的視線。
如今,8年過去了,當我們再此來到首都機場時,卻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AED都已經被鎖在柜子中,僅有少數(shù)可以即刻取出使用。咨詢機場工作人員得知,8年來,幾乎沒有人使用過這些設備,而了解這些設備的用處、使用方法的人也寥寥無幾。
這不禁令人扼腕嘆息,救命神器緣何淪為雞肋!
除顫相當于給硬盤進行一次格式化
AED的全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主要應用于心臟病患者發(fā)生室顫時的緊急除顫搶救。
所謂除顫,就是指在某些嚴重快速異位性心律失常(例如室顫)發(fā)作時,用外加的高能量電脈沖通過心臟,使全部心肌細胞在瞬間同時除極,造成心臟電活動暫時停止;然后負責心臟節(jié)律的最高級司令部——竇房結重新開始發(fā)放規(guī)律的電沖動,引導心臟重新走上規(guī)律跳動的道路。如果把室顫時的心臟比作被病毒入侵無法工作的電腦硬盤的話,除顫就是相當于給硬盤進行一次徹底的格式化,從此重新開始正常的工作。
我國心臟性猝死人數(shù)居全球之首
心臟疾病之所以可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發(fā)作的突然性以及可能導致的極為嚴重的后果。在心血管臨床工作領域有一個名詞叫做“心臟性猝死”,指的是急性癥狀出現(xiàn)一小時內,發(fā)生以意識喪失為特征、由心臟原因導致的患者死亡。在心臟性猝死的原因當中,90%是因心律失常所致,其中80%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顫)引起,20%由緩慢性心律失常引起。
在美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的總人數(shù)約30萬。在35歲以上的人群中,心臟性猝死的年發(fā)生率為0.1%~0.2%,歐洲的發(fā)生率與美國相似。在我國,心臟性猝死的年發(fā)生率為41.84/10萬,發(fā)生率約為一般人群的0.04%。雖然這一比例遠低于歐美國家,但是如果考慮到我國13億的巨大人口基數(shù),每年心臟性猝死的發(fā)病人數(shù)仍是十分驚人的,這一數(shù)字高達54.4萬人,位居全球各國之首。在我國,每分鐘便會有2人發(fā)生心臟性猝死。
“黃金4分鐘”內除顫至關重要
關于心臟性猝死救治的成功率,在過去是很低的,美國為8%,歐洲僅為5%;在不發(fā)達國家,這一數(shù)據甚至不足3%。近年來,隨著相關科普知識的普及,公眾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大量公共場所AED的裝備與應用,上述情況已經明顯改善。
在心肺復蘇的最新要求中,黃金4分鐘的理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所謂黃金4分鐘,即指應該努力在4 分鐘內開始初級復蘇。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明,如果能夠在猝死發(fā)生4分鐘之內進行除顫治療,心臟性猝死患者生存率可提高到60%~75%;而如果在間隔較長時間之后才得到電除顫或胸外按壓治療,救治的成功率僅為15%。因此,對于心臟性猝死的病人,如果能在醫(yī)務人員到來之前,及時展開施救,在“黃金4分鐘”之內對病人進行除顫治療,這可能將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AED:普通人可以操作的傻瓜式除顫儀
目前臨床上應用的除顫儀多種多樣,有可以在體外應用的,也有植入體內的,有必須專業(yè)人士操作的,也有普通老百姓可以操作的。AED就是一種操作簡單,普通民眾通過簡單培訓即可正確應用的傻瓜式除顫儀。
體外自動除顫器的設想最初是在1979年由德國的狄克醫(yī)生首次提出,上世紀80年代,其技術逐漸成熟,在本世紀逐步推廣開來,主要應用于醫(yī)院大廳、銀行、體育館、機場、火車站等公共場所,以應對不時之需。
AED的最大特點就是設備內置的心律自動分析功能,操作人員只要連接好設備,內置的心律自動分析儀會自動對收集到的心電圖信息進行分析,如果患者出現(xiàn)室顫,AED會識別出來,并提示操作者按下除顫鍵,在第一時間急救。這也就使得除顫技術可以推廣到普通群眾中,大大提高心臟性猝死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下圖是一臺AED。
怎樣正確使用AED
那么我們應該在什么時候使用AED呢?當我們在公共場所,看到有人沒有征兆地突然暈倒、意識喪失的時候,就應該到周圍尋找有沒有AED,一般有AED設備的地方會張貼一個這樣的標志:
當我們找到AED之后,應該立即取下設備,然后根據以下的“四步走”展開施救:
1.打開AED盒子,連接設備,開啟電源;
2.分別將兩個電極片連接到右胸上部和左乳頭外側的地方;
3.按下“分析”鍵,根據語音提示決定是否按下“放電”鍵;
4.當一次除顫結束后,AED會再次分析患者心律,指導操作者是否需要再次除顫。
當然,雖然AED的操作非常簡單,為了確保AED能夠得到正確的使用,提高急救的成功率,操作者仍然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訓,包括心肺復蘇技術和AED使用技術兩方面。整套操作并不復雜,一般人在數(shù)小時之內足以掌握這項可以救人一命的技術,就像下面圖中人物所做的那樣。
AED在歐美已經很成熟
目前,在推廣普及AED 的使用方面,北美與歐洲國家處于領先位置,他們無論在AED設備的配置,還是普通民眾的急救素質方面均領先于我國,從而造福了一大批心臟疾病患者。上述優(yōu)勢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項 “公眾啟動除顫計劃”(Public Acess Defibrillation,PAD)。所謂PAD計劃,就是在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與大型社區(qū)設置AED,以便于在心臟驟停發(fā)生時,由熟悉AED使用的現(xiàn)場目擊者或“第一反應人”(通常是非專業(yè)人員)在第一時間實施除顫,從而挽救患者的生命。設置AED的公共場所包括院校、健身俱樂部、體育場(館)、企業(yè)車間或集體辦公室、機場與客機、娛樂場、大型購物中心等。在發(fā)生心臟驟停事件時。警察與消防隊員往往是接到報告最早到達現(xiàn)場的人員“第一反應人”,故警車與消防車通常也配備有AED。
AED在我國還剛起步
但是,在我們國內,AED在公共場所的使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僅設備數(shù)量有限,而且能使用AED的非專業(yè)人員的數(shù)量也少得可憐。因此,這也就導致了絕大部分的AED被閑置,而遇到心臟性猝死患者時,周圍人群仍然手足無措,浪費寶貴的急救時間。目前,AED主要局限于在醫(yī)院內部或急救中心使用而已。
面對這一現(xiàn)狀,有效的解決途徑就是完善我國心肺復蘇的專業(yè)培訓體制,同時還要健全各級醫(yī)療急救機構的AED配置。由于絕大多數(shù)心臟驟停發(fā)生在醫(yī)院以外,因此,分階段地在國民中開展AED的推廣普及工作是我們目前工作的當務之急。這項工作既需要相應的法律保障,也需要國家、各級政府,衛(wèi)生行政部門在政策或財政上給予傾斜和資助。在具備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先在部分非專業(yè)人員(例如巡警、消防員、志愿者)中進行AED培訓。對經過培訓并考試合格者授予資質證書,并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擴大培訓范圍,最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掌握AED的基本操作。
專家簡介:
張海澄,醫(yī)學博士,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心臟中心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青年委員、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協(xié)會心電學技術分會常委,熟練掌握右心導管、冠狀動脈造影、PTCA、射頻消融與心臟起搏器等心血管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