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這個名字
1997年春天,我在長沙一所學校教書,一天一位教大學語文的同事興致勃勃跟我推薦,說最近《南方周末》上有個專欄不錯,最近一篇《百姓洋人官》尤其棒,作者叫什么王東皮。
現(xiàn)在回憶起來,這大概是王小波進入到我周圍人際圈的第一次。我自己雖然早已被小波的小說深深迷住,但那時的王小波,在三聯(lián)和南周開專欄的時間還不算長,主要時間都在隱居寫小說中。他的作品在國內(nèi)獲準出版也沒幾年,其名著實不著,所以專欄上那個手寫體的簽名被認作“王東皮”,并不奇怪。
大概也就是王小波這個名字進入公眾視野沒多久,他就在那年春天去世。死時45歲,我現(xiàn)在的年齡與之觸手可及。
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不需要再啰嗦什么了?,F(xiàn)在幾個從時評界先后創(chuàng)下名頭的業(yè)內(nèi)名人,也很明顯地能看出其早期作品中王小波的烙印。對我自己而言,他的文字我永遠學不來,正如他那種既溫和又蔫壞的性格。我喜歡的,是他的小說里天馬行空、瑰麗無方的想象力。
我時常在想,這些奇詭的想象,究竟淵源于何處?《萬壽寺》的豆腐廠生產(chǎn)線,應是北京的童年記憶?!都t拂夜奔》和《革命時期的愛情》里面的不少細節(jié),如半夜探進蚊帳來的牛頭馬面等,應是云南插隊的靈感。我曾經(jīng)到王小波和李銀河夫婦留學的匹茲堡大學徜徉過兩天,總懷疑部分細節(jié)是否也來自這些洋插隊記憶。
我到匹茲堡時,正好趕上2010年初的新英格蘭地區(qū)大雪,GPS失靈,半夜里迷路的車子在各個街區(qū)鉆來鉆去,道路兩邊的各種建筑上都掛著巨大的冰凌,在燈光下爍爍生輝,仿佛整個城市都變成了一座沉睡千年又隨時可能醒來的古堡。又想起匹茲堡大學的標志性建筑,全美最高的教學樓Cathedral of Learning(學習堂)里,也總安放著各種各樣來自世界各國的離奇古怪裝置。而城堡正是小波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暗器等機械裝置,則是城堡里的標配。
王小波哥哥王小平的回憶文章里,曾經(jīng)提到小波少年時苦練鐵砂掌,差點導致手掌骨折。這說明小波應該受到過武俠小說的影響,他筆下的不少段落,和查良鏞先生的《射雕英雄傳》一樣,都有著本質(zhì)上的天真無邪。
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王小波自我調(diào)侃,說編輯常常退回他的小說手稿,大概是看到他的名字就會想起宋朝拉桿子那位。所幸,在小波去世6年前,《黃金時代》終于收獲了聯(lián)合報文學大獎,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獲業(yè)內(nèi)承認。到去世17年后的現(xiàn)在,王小波這個名字,肯定不會再被人當做王東皮了,只是屢屢還會被人拿來和另外一位也拿過國際大獎的人混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