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初
【摘要】在中職物理教學中,巧妙利用從做中學,緊密結合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大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本文以《液體的表面張力》教學為例談個人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從做中學;結合專業(yè)發(fā)展需要;學習興趣
中職學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習慣相對欠缺,學習興趣不濃,自信心不足,人際交往能力欠缺,孤獨感較強等。在中職物理教學中,這些特點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針對這些特點,進行了一次《液體的表面張力》的公開課教學,師生反響很好。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體會。
一、有效利用從做中學,激發(fā)學生興趣
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從做中學是自然的發(fā)展進程的開始,是學生的天然欲望的表現(xiàn),是學生的真正興趣所在。杜威認為,制作的沖動或興趣是人的主要本能之一,知識經驗均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即生活過程中得到的。物理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為從做中學物理提供了很高的可能性。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液體表面張力的方向和表面張力被破壞后會產生的效果。在探究表面張力的方向時,在觀看和回顧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表面張力現(xiàn)象,提出表面張力,指出力有大小和方向后,再讓學生把帶有細線的金屬圈放入肥皂液中,通過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思考是什么力導致現(xiàn)象?這個力的方向是怎么樣的?然后努力引導學生用最準確的語言描述這個力的方向。在討論中讓學生體驗到物理語言的科學美。
如果學生在思考氣泡表面張力的方向時還有困難,就拿出秘密武器:裝滿水的氣球。通過氣泡表面與水球表面的相似性,想到力作用的類似,把力的方向這一抽象問題具體到觀察氣球表面上,使問題簡化,再引導學生得出表面張力是使液體表面收縮的力這一結論。
由于實驗對象學生很熟悉,但玩法和思考的角度跟平時不同,學生在上課過程中體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能主動積極地參與討論。在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后,進行了液體的表面張力產生的原因的理論分析活動,從分子力的角度對表面張力進行了解釋。這樣有效利用了從做中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興趣盎然的學習環(huán)境,高效地進行了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
二、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需要選擇上課重點
有人說:“興趣是靠不住的,只有需要才能創(chuàng)造奇跡?!睗h語詞典對需要的解釋是:需要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向,它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
根據(jù)我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以女生為主的實際情況,在物理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各個章節(jié)中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原則,有選擇地進行了增刪,刪去公式的推導,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按照學前專業(yè)的特色有所選擇,教學中注重教學內容的“應用化”,即更多的知識講解聯(lián)系幼兒園教育教學實際,使物理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切實地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實踐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液體的表面張力》教學中,我減少了運用表面張力解釋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練習,而增加了一個大型肥皂膜游戲的視頻觀看,在學生津津有味地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介紹了要做這么大的肥皂膜,肥皂液的配方很重要,讓學生記在了本子上,方便學生以后工作中的運用。
同樣的,在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也可以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進行結合。《液體的表面張力》教學中,在探究表面張力被破壞時,采用了一個變魔術的手段來進行:一端粘有洗潔精的牙簽當教師把它放入清水時,它很快運動了起來。取出牙簽后,再讓學生來做卻不成功了。這樣做在解釋了表面張力的大小與液體的性質有關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一次幼兒游戲活動的鍛煉。采用的教具也是普通的面盆,碗,氣球,紙杯,牙簽等日常生活中易得的物品,并明確點出:幼兒園教學中也要學會尋找身邊的器材進行游戲活動。
三、多方下手加強師生交流互動,努力讓學生講成為課堂的主流
由于學校沒有專門的物理實驗室,選用了一個空教室。把課桌圍成了九張戰(zhàn)桌一組,中間一張放物品,學生圍坐四周,讓學生一看就有不那么嚴肅,可以玩的感覺。學生操作過程中,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其他人的操作過程,便于了解他人的想法,隨時嘗試他人的操作。不規(guī)定誰是組長,擅長的學生自然的就會成為“頭領”,成為他人模仿的榜樣。
演示表面張力“被破壞”的現(xiàn)象時,在教室中間地上進行,學生圍觀。對于學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圍繞教學內容開展的討論,都予以肯定或善意的提示如“還有沒有更好的用詞呢”,努力為學生營造“安全”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能積極地思考。
這樣,融理論知識于幾個小實驗中,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努力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基本正確的結論。學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實現(xiàn)師生、生生雙向交流,課堂活潑互動。
參考文獻:
[1]陳芳,程小文.今日課堂缺什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
[2]劉廣利,湯慧麗,杜威.從做中學教學理論及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