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綜合化的主要內容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張華在《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3期上撰文認為,制約我國高中教育發(fā)展的根本問題是普通高中與職業(yè)高中的二元對立,走向綜合化是我國高中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所謂高中教育綜合化,即在高中階段實現文化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學術學科與實踐學科、書本學習與實踐操作的融合。實現高中教育綜合化,需打破“普職對立”,重建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yè)高中教育,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普通高中教育重建應體現其“職業(yè)方面”和社會生活方面。把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意識、生涯規(guī)劃能力和社會公民素養(yǎng)作為該階段的重要目標;讓所有學術學科回歸生活并與職業(yè)世界建立有機聯系,大力倡導“工作連接學習”;讓與職業(yè)世界和社會生活相聯系的“設計學習”(或研究性學習)成為學生的基本學習方式之一。(2)職業(yè)高中教育重建應體現其“學術方面”和文化方面。把培養(yǎng)具有自由個性、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創(chuàng)業(yè)者作為該階段的重要目標;以職業(yè)為問題情境和組織線索開發(fā)富有選擇性的豐富多彩的學術課程;建立起不同職業(yè)間的內在聯系,充分體現職業(yè)的靈活性、轉化性和發(fā)展性;將學生的職業(yè)探究和實踐與學科探究有機結合。高中教育綜合化還需重建普通高中和職業(yè)高中的關系,實現兩類高中之間的有效互動。
中小學教研活動課程化的
途徑與方法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員胡慶芳在《基礎教育課程》2014年3月(上)撰文認為,中小學教研活動課程化不是簡單地以教研活動的形式開展培訓,而要從理念到流程進行全方位改造和設計,具體途徑與方法如下:(1)通過問卷調查、專題座談或課堂觀察等形式了解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求或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和綜合這些需求或問題的基礎上提煉聚焦,形成有意義的研究主題。(2)圍繞研究主題,結合教師現實的專業(yè)基礎和時間,合理確定切實可行、有望達成的目標,包括要解決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有效呈現獲得的內容。(3)在主題和目標的引領下,設計具體的行動方案,包括運用什么樣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分幾個階段解決等內容。(4)在問題得到比較滿意的解決和課堂教學表現出比較明顯的跟進效果后,對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信息進行有效加工,總結提煉出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策略與觀點,最終形成內容相對較完整的教研活動類課程。
辯論式教學的指導策略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沈曉敏在《課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期上撰文認為,為了提高未來公民參與有效辯論的能力,增強公民參政議政的良效,學校教育必須重新認識辯論的意義,加強對辯論的積極引導和教學研究。辯論式教學不同于辯論賽,教師應該安排用于指導辯論的時間,而不能以自主學習的名義放任學生自由辯論。辯論的關鍵在于反駁,教師可針對反駁進行如下指導:一是書寫板書,確認作為反駁對象的論述內容;二是指導學生區(qū)分反駁類型,讓學生根據辯論的階段和對方的論述內容選擇恰當的反駁方式;三是指導論述型反駁——驗證論據。
教師需帶著思想去聽課
上海市青浦區(qū)教師進修學院教師朱郁華在《素質教育大參考》2014年第3期上撰文認為,許多教師聽課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習準備不充分,因此,教師需帶著思想去聽課。首先,要帶著設計進入課堂,即聽課前要像備一節(jié)課一樣,認真研讀課標,分析教材,研究學生,并思考自己會如何教,從而領會別人課堂的精彩之處,解決自己的疑難問題;其次,要帶著思考進入課堂,即帶著自己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比較關注的問題(教學中某個方面的問題,如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針對性指導等),觀察課堂的教學過程,并通過主動反思和比較,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再次,要帶著理論進入課堂,對別人的課堂進行理性的分析,比如圍繞本節(jié)課教學難點學習理論,站在理論高度探討難點突破的策略和方法,實現理論學習與難點突破的有效銜接,從而提高自己運用教學理論分析教學行為的水平。
發(fā)展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途徑
北京教育學院數學系副教授、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博士張丹在《小學數學教師》2014年第3期上撰文認為,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體會基本思想、發(fā)展發(fā)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應成為一線數學教師的自覺行為?;净顒咏涷灠ㄋ季S的經驗和實踐的經驗,其中思維的經驗可細化為通過數學學習發(fā)展一般的思維經驗,特別是“從頭到尾”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以及通過數學學習發(fā)展數學的思維經驗,即通常所說的抽象、推理和建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以下方法和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1)運用多種途徑,發(fā)展學生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經驗。(2)設計思維鏈,鼓勵學生“從頭到尾”地思考問題。(3)設計核心活動,體現活動所蘊含的教育價值,順應學生的思維路徑。(責編 周翠如)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