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長安城西市的市場管理與供水運輸

2014-09-01 18:08濮文清
山東青年 2014年7期
關鍵詞:西市

濮文清

摘 要:西市位于唐長安皇城的西南方,始建于隋,興盛于唐,繁華程度盛極一時。西市的繁盛與其市場管理機構(gòu)的設立和供水、運輸?shù)脑O計密不可分,本文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掘資料兩個角度,結(jié)合市署及常平倉、永安渠及放生池、漕渠三個方面對唐長安城西市的市場管理與供水運輸做了深入研究,并認為漕渠沒有流經(jīng)西市。

關鍵詞:唐長安城;西市;常平倉;永安渠;漕渠

隋大興唐長安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西市位于唐長安皇城的西南方,始建于隋,興盛于唐。東西二市的形制相同,平面呈方形,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市的周圍筑墻,每面各開二門,內(nèi)設16米寬的南北向街和東西向街各二條,交又成井字形,將市內(nèi)劃分為九區(qū)。每區(qū)四面臨街,各種行業(yè)的店鋪臨街而設。[1]據(jù)文獻記載,西市自貞觀已來,即為聚錢之所,龍朔以后,它的繁榮更遠遠超過了東市,因又有“金市”之稱。西市的繁榮,唐后期達到了極盛,這在部分西市街巷的考古發(fā)掘中,得到證實。[2]

西市的繁盛與其市場管理機構(gòu)的設立和供水、運輸?shù)脑O計是密不可分的。市署作為西市的市場管理機構(gòu),起到了市場日常管理、質(zhì)量監(jiān)管的職責,常平倉及常平倉署的設置更是從經(jīng)濟調(diào)節(jié)的角度治理市場,起到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維護統(tǒng)治的作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離不開水,生活供水與水運是市場發(fā)展的基礎,西市在生活供水與水運方面開支渠引永安渠水入西市,為西市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漕渠的開鑿與運轉(zhuǎn)或許也與西市有關。筆者將從以下三個面來深入探討唐長安城西市的市場管理與供水運輸情況:

1.市署及常平倉

市署是設立于東西二市,負責市場管理的機構(gòu)。

據(jù)《新唐書·百官志三》記載:“兩京諸市署:令一人,從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財貨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zhèn)屋p重。”可知,市署是由一名主管,兩名輔助官員組成的機構(gòu),其主要職責是主持市場交易,監(jiān)管貿(mào)易物品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唐代韋述所著《兩京新記》卷三中也有關于東西二市“市署”的記載。至于清代徐松著《兩京城坊考》、《長安志·西市》中所記“市局”,應和“市署”一致,指同一個市場管理機構(gòu)。市署的具體位置,《兩京城坊考》卷三記載東市:“當中東市局,次東平準局?!睎|西二市按照對稱的原則布局,西市正中也應該是“市署”的所在地。《長安志圖》卷上也有相關記載。

文獻中關于市署記載,在考古資料中得到了印證。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在西市中央發(fā)現(xiàn)的遺跡,與文獻記載的市署相吻合。市中央部分呈長方形,東西長295,南北寬為330米。鉆探的結(jié)果,知道尚遺有殘磚墻和鋪地磚。從發(fā)現(xiàn)有大量燒土和灰燼以及亂磚堆積看來,房屋建筑可能是被火焚毀的。此外,其余各方內(nèi)亦有大量的磚瓦堆積,但未發(fā)現(xiàn)鋪地碎的遣跡。[3]

市署的所在地得到了考古資料的證實,那么可以推測,文獻中記載的平準局、常平倉及常平倉署等機構(gòu)的位置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常平倉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diào)節(jié)糧價,儲糧備荒、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它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歷史上雖然置廢不常,有時設立,有時廢棄,但是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經(jīng)濟調(diào)節(jié)器,自漢武帝始至明清終,長期被上層統(tǒng)治者采用。設立常平倉的目的主要是運用價值規(guī)律來調(diào)節(jié)糧食供應,遇到豐年,因為糧食多而糧價低,政府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一方面充實了糧庫,另一方面避免“谷賤傷農(nóng)”,降低農(nóng)民的損失。遇到歉年,因為糧食少而糧價貴,政府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一方面可以防止“谷貴傷民”,減輕百姓生活壓力,另一方面,增加市場的糧食量,避免社會饑荒動亂。常平倉的設立,在經(jīng)濟上起調(diào)節(jié)作用,在政治上起穩(wěn)定作用。

據(jù)《通典》卷二六職官八中關于常平署的記載:大唐武德(618-626年)中,置常平監(jiān)官,以均天下之貨。市肆騰踴則減價而出,田嗇豐羨則增糴而收,觸類長之。后省監(jiān),置常平署一人,掌倉糧管鑰,出納糶糴。凡天下倉廩,和糴者為常平倉,正租為正倉,地子為義倉??芍?,常平倉在唐代也有設立,其功能也是調(diào)節(jié)糧價、儲糧備荒,并設有專門人員管理。

而常平倉在唐代的置廢情況,《舊唐書·高宗本紀》中記載:高宗時永徽六年(655年),置京都東西市常平倉,并設常平署官。安史之亂(755年),常平倉廢。德宗即位(780年),始復京城東西市常平倉。[4]關于常平倉的管理,據(jù)《唐六典》卷二〇太府寺詞條的載:太府卿之職……總京諸市署、平準、左右藏、常平八署之官屬。所以東西兩市應各置有“常平署”,有常平倉設立的時期,就有其管理機構(gòu)常平署的存在。

由此可知,東西二市不是一開始就設有常平倉,常平倉也不是一直存在的,自隋大興城建城后(583年)設都會(東)、利人(西)二市至永徽六年(655年),東西二市沒有設立常平倉。自永徽六年(655年)至安史之亂(755年)的一百年間,常平倉設立于東西二市,并設有常平署官。自安史之亂(755年)至德宗即位(780年)這段時間,東西二市的常平倉于安史之亂中被毀,此后不存。自德宗即位(780年),恢復長安城東西市的常平倉。直至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

以上是從文獻記載的角度研究常平倉,在考古資料方面,尚未發(fā)現(xiàn)與常平倉有關的遺跡遺物。

2.永安渠及放生池

永安渠是唯一有文獻記載、且經(jīng)考古資料證實的流經(jīng)西市、供應西市用水的水渠。

永安渠筑于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因渠水引自交水,亦名交渠。永安渠從城西南入城,自南而北貫穿全城,是唐長安城西部的供水渠道。

永安渠流經(jīng)西市的記載最早見于中唐韋述所著的《西京新記》:“西市,隋曰利人市,市西北有海池,長安中,僧法成所穿,分永安渠以注之,以為放生之所。”[5]關于在西市開鑿池塘,引永安渠的水注入作為放生池一事,許多文獻亦有記載。如《宋高僧傳·周京師法成傳》記載:“長安中,于京兆西市疏鑿大坎,號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為放生之所。池上佛屋經(jīng)樓,皆成所造。穿池之際,獲古石銘云:百年為市,而后為池。自隋朝置都立市,至于時正一百年矣。”[6]再如永安渠石銘《全唐詩》卷八百七十五:“武后時,監(jiān)察御史王守真乞出家為僧,名法成。于京兆西市疏鑿池,支分永安渠水注之,以為放生之所。穿池之際,獲古石銘云

云。”[7]

在考古資料方面,據(jù)《唐長安城西市發(fā)掘》報告,在鉆探西市及懷遠坊時,發(fā)現(xiàn)永安渠往北流經(jīng)懷遠坊及西市東鄰,且沿西市南大街北側(cè)向西又伸出一段長約140米、寬3.4米、深6米的支渠,這是供應西市一般用水的來源。[8]

宿白先生也在《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中分析到:在鉆探西市和附近里坊時,發(fā)現(xiàn)永安渠流經(jīng)西市東側(cè)時,在沿西市南大街北側(cè)向西伸延的長約140米、寬約3.4米、深約6米的支渠,橫貫市內(nèi)。這條支渠大約即是《長安志》卷十所記:“(西)市西北有池,長安中(701至705年)沙門法成所穿,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為放生池”的遺跡。[9]

至于開支渠引水至西市的時間,宋《長安志》載于武周長安中(701-705年)由法成所開。而同為北宋所著《宋高僧傳》的記載卻有些混亂。據(jù)《宋高僧傳》,在西市開鑿大坑,引永安渠的水至西市形成放生池的時間為“長安中”,與之矛盾的是,其后記載:“在穿池之際,,獲古石銘云:百年為市,而后為池。自隋朝置都立市,至于時正一百年矣。”隋于大興城建城后(583年)設都會(東)、利人(西)二市,100年后開渠的時間則應為683年。但是,《宋高僧傳》記載中開渠中獲古石銘預言一事,多有為主持開渠的高僧法成增加傳奇色彩的成分,其可信度難免受到懷疑。所以,西市內(nèi)開渠引自永安渠用作主要生活用水的時間為武周長安年間(701-705年)。

由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相印證可以得知,唐代曾開支渠引永安渠的水至西市,并于西北角開鑿了放生池,但是并未發(fā)現(xiàn)放生池的考古遺跡。

3.漕渠

流經(jīng)西市的水渠除了永安渠的一條支渠,文獻中還有關于漕渠的記載。然而,對于槽渠是否與西市有關,是否自西市引渠,文獻記載不一。

清代徐松撰《唐兩京城坊考》記:“漕渠,天寶元年開。京兆尹韓朝宗分潏水,入自金光門,置潭于西市之街,以貯材木。永泰二年,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給,又自西市引渠,經(jīng)光德坊京兆府東,至開化坊薦福寺東街,北至務本坊國子監(jiān)東,由于城東街,逾景風、延喜門入苑。渠闊八尺,深一丈。”[10]

對此,宿白先生也有引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京兆尹韓朝宗又分潏水開漕渠,目的很清楚,就是為了漕運?!短茣肪戆似哂涗钋疲骸叭胱越鸸忾T,置潭于西市之西街,以貯林木”,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給,又自西市引渠,“自(光德坊)京兆府,直東至(開化坊)薦福寺東街,至北(務本坊)國子監(jiān)正東,至于城東街正北,又過景風門、延喜門入于苑。(渠)闊八尺,深丈余。[11]

由此可以看出,《唐兩京城坊考》記載與宿白先生的觀點一致,是開漕渠時自西市引渠。但是《舊唐書》、《唐會要》的記載和李健超先生的觀點一致,漕渠并沒有自西市引渠。

《舊唐書·代宗記》載:“(永泰二年)九月庚申,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給,奏開漕渠,自南山谷口入京城,至薦福寺東街,北底景風延喜門入苑。闊八尺,深一丈。渠成,是日上幸安福門以觀之?!?/p>

《唐會要》記:“其年。京兆尹韓朝宗,分渭水入自金光門,置潭于西市之西街,以貯材木。永泰二年七月十日。鑿運水渠,自京兆府直東至薦福寺東街,至北國子監(jiān)正東,至于城東街正北,又過景風門延喜門,入于苑。闊八尺,深丈余?!?/p>

李健超先生在其所編《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一書中指出:“黎干于永泰二年‘又鑿運木渠,自京兆府直東至開化坊薦福寺東街。并不是‘又自西市引渠經(jīng)光德坊京兆府東,至開化坊薦福寺東街。”

由于在考古資料方面缺乏有關漕渠的材料,所以,漕渠有沒有流經(jīng)西市,還存在爭議,筆者傾向于李健超先生的主張。上述文獻均記載開漕渠的原因是因為京城薪炭不給,而槽渠的目的則是由城外至城內(nèi)運送木炭等貨物。由上述文獻記載一致的漕渠路線來看,槽渠先東向再北向,過皇城景風門、延喜門入宮城,最終流向西內(nèi)苑。漕渠的路線圍繞著皇城、宮城,很明顯是為了皇城、宮城內(nèi)的木炭運輸而開鑿的,其物資的主要使用者是宮城內(nèi)的權(quán)貴們。西市位于唐長安城的西部,其附近集居了為數(shù)不少的中亞、西亞人[12],是中西民間貿(mào)易的中心,漕渠運送往宮城的薪炭與西市貿(mào)易沒有太大的關系,漕渠流經(jīng)商鋪密集、人員繁雜的西市反而會給西市的貿(mào)易帶來不便。而漕渠的路線,應該是《舊唐書·代宗記》記載的“自南山谷口入京城,至薦福寺東街,北底景風延喜門入苑?!?/p>

也有歷史文獻指出,黎干所開的這條漕渠雖經(jīng)施工,并沒有完工?!缎绿茣だ韪蓚鳌份d“京師苦樵薪乏,干度開槽渠,興南山谷口,尾入于苑,以便運載,帝為御安福門觀之,干密具艟船作倡優(yōu)水嬉,冀以媚帝。久之,渠不就?!薄顿Y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也載:“京兆尹黎干自南山引澗水,穿漕渠入長安,功竟不成?!碑斎?,由于缺乏考古方面的材料,以上關于漕渠的觀點還有待進一步的事實檢驗。

綜上所述,本文從市署及常平倉、永安渠及放生池、漕渠三個方面,結(jié)合文獻及考古資料,對唐長安城西市的市場管理與供水運輸做了具體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德志,《唐代長安與洛陽》,《考古》,1982年,第6期.

[2]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考古》,1978年,第6期.

[3]莊錦清,《唐長安城西市發(fā)掘》,《考古》,1961年,第5期.

[4]《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

[5]韋述、杜寶撰,辛德勇輯校,《西京新記輯校、大業(yè)雜記輯?!?,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9頁.

[6]徐松(清)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第259頁.

[7]徐松(清)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第259頁.

[8]莊錦清,《唐長安城西市發(fā)掘》,《考古》,1961年,第5期.

[9]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考古》,1978年,第6期.

[10]徐松(清)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第260頁.

[11]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考古》,1978年,第6期.

[12]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考古》,1978年,第6期.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猜你喜歡
西市
大唐西市的重生
夜·西安
淺談博物館建址與內(nèi)部設計—以大唐西市博物館為例
英國友城斯旺西市代表團一行訪問南通牌獎
大唐西市:譜寫“一帶一路”合作共贏新篇章
絲綢之路起點唐長安城的三大標識
西安大唐西市產(chǎn)業(yè)鏈開發(fā)研究
千古長安市
大唐西市:匯聚盛唐氣韻 再現(xiàn)絲路風情
大唐西市:人文西安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