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均
懷柔水庫為京郊主要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懷柔城區(qū)西側,控制流域面積540平方公里、蓄水面積12萬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億立方米。
1958年2月18日,中央決定修建懷柔水庫,由河北省、北京市共同組成施工指揮部,由通縣地委書記徐瑞林負責,后由專員王憲負責。3月9日,開工典禮舉行。建設工程主要有主壩、副壩、溢洪道、輸水隧洞、進出水閘等。其中副壩3座,均為粘土質壩,最大壩長220米;主壩為黏土斜墻砂礫土壩,東枕龍山,西抵鳳山,壩長1038米;設有東溢洪道和西溢洪道,最大泄洪量分別為401立方米每秒和 890立方米每秒;主壩西側建有輸水隧洞,最大泄洪量為52立方米每秒,為灌溉和泄洪兩用。
水庫建設采用民辦公助的形式,民工來自懷柔、順義、通縣、三河、香河、大廠、大興、薊縣、平谷、密云等縣區(qū)數(shù)萬人,此外還有駐京部隊解放軍指戰(zhàn)員、學生、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在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大家同心同德、齊心協(xié)力、無私奉獻,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奮勇拼搏!在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自帶手推車4.08萬輛,抬筐2.54萬副,锨鎬4.98萬把,馬車1023輛,大牲畜1943頭,葦席7.6萬領,繩子12.2萬斤,國家給每人每天補助伙食費0.4元。所有建設者發(fā)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堅持100天不換班。施工中,涌現(xiàn)出許多動人的事跡:如三河縣燕郊突擊隊員呂松和,人稱“運料健將”,500公尺運距內(nèi),每日用小推車運料11方,成為民工中的一面紅旗;香河縣五百戶村殘疾人蘆福祥,缺一只手,不能兩手推車,就在左腕上拴一根繩子套在車把上,在350米的運距內(nèi)每天運料48趟,被譽為“單臂英雄”。
就這樣,當年這座水庫的建設者們——來自通縣專區(qū)、懷柔縣等12個縣區(qū)的6萬余民工和六千余名解放軍、干部、學生等,以手工勞動為主,靠人工挖、小車推,完成運輸土石、混凝土等200萬立方米,工程總用工600萬個工日,總投資僅480萬元。
建設中,周恩來、彭真、賀龍、薄一波、譚振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到水庫視察。1958年6月26日,周恩來總理與陪同的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河北省副省長阮伯生來到施工現(xiàn)場,站在大壩頂面,面向淹沒區(qū),向懷柔水庫修建指揮部總指揮王憲、香河縣副縣長了解工作情況和群眾的生活問題。在視察期間,周總理還深入勞動大軍中慰問民工并與大家同工作同勞動。7月5日,周總理再次來到水庫建設工地,與薊縣民工勞動模范王志等親切交談,并親筆題寫了“懷柔水庫”四個大字。
1958年7月19日大壩完工,歷時130天,7月20日舉行了落成典禮,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出席大會,并為落成典禮剪彩。
懷柔人民為修建水庫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和犧牲,先后有釣魚臺、潘各長、楊各長等8個村莊,576戶、2572口人遷移出庫區(qū)。
今天,懷柔水庫在首都的經(jīng)濟建設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北京的主要飲用水源之一。我們從館藏檔案中挑選出這些照片,重溫那段火紅難忘的歲月,“飲水思源”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英勇拼搏、無私奉獻的水庫建設者們。
(北京市懷柔區(qū)檔案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