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理鈞
摘 要:《水滸傳》以其鮮活的人物性格塑造、緊湊的故事劇情結構在我國的文學史上留下了粉墨重彩的一筆,而魯智深這一角色又是其中一個個性十分突出的人物,在他身上我們既能夠看到作者對于他見義勇為、豪俠勇武這種美德的贊揚,又能夠看到魯智深對于佛門清規(guī)戒律毫不留情的踐踏。正是這種性格上的二重性使得這一人物形象格外傳神,深刻吸引著讀者的注意力,本文試圖以魯智深這一角色為切入點,探討《水滸傳》這部作品中作者所隱喻的深層次文章內(nèi)涵,為讀者解讀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關鍵詞:《水滸傳》;魯智深;矛盾;思想內(nèi)涵
一、通過魯智深前后行為的對比體現(xiàn)兄弟之情
《水滸傳》中對于感情的描寫尤為成功,這種感情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男人之間的兄弟之情,魯智深作為這本書的主要人物之一,兄弟之情在他身上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魯智深第一次出場是在第三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一回中,那時的魯智深還稱魯達,當史進向茶博士詢問禁軍教頭王進時,魯達出場了,作者對于魯智深的描述極盡夸張,身高八尺、腰闊十圍,讀者一看就會從心底認為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的粗魯漢子。果然其為人處世也是放蕩不羈,完全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但就是這樣一個不羈的男人,卻在對待兄弟時能夠拿出足夠多的勇氣與耐心。施耐庵在前書中將魯智深塑造成了一個嗜酒如命,無酒不歡的酒鬼形象,但是當他的好兄弟史進行刺被抓時,脾氣暴躁的他立馬就要前去攻打,眾人勸都勸不住,讓他喝酒,魯智深卻這樣說道:“史家兄弟不在這里,酒是一滴不吃!要便睡他一覺,明日卻去州里打死那廝罷了?!鼻拔闹惺染迫缑聂斨巧疃駷榱诵值芑茧y滴酒不沾,不得不讓人感慨,果然第二天不等支援邊獨身一人前去廝殺,被賀太守鎖住,關進監(jiān)獄,魯智深對兄弟之情由此可見一斑。通過對于魯智深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于兄弟之間性情的推崇,更大范圍上我們也可以看作是施耐庵對于真情真意的贊揚,宋代正是理學興起的的年代,講究的是一種對于人性的壓抑,而作者所表現(xiàn)的這種真性情正是對于這種社會思想的有力抗爭,表明了作者對于人與人之間自然情感的追求。
二、通過對于魯智深性格缺陷的描寫闡述對于自由精神的肯定
魯智深這個人物身上并不僅僅是只有積極向上的正面性格,相反魯智深身上從來不缺乏負面因子,但是作者并沒有把魯智深塑造成一個令人厭惡的壞蛋,相反,讀者在看到這些缺點之后會因為他的真性情而更加喜歡這個生動的魯智深。小說要想能夠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必不可少的就是戲劇矛盾的搭建,魯智深的人品毋庸置疑,早早的就被觀眾所肯定,但是到了后面的章節(jié),他身上所帶有的野蠻風氣、粗魯行徑也開始表現(xiàn)出來,殺人、放火、剪徑、劫財一樣一樣的做,尤其是在他被逼無奈出家之時的描寫格外傳神。魯智深出家之后按理說應該遵守佛門的清規(guī)戒律,不能犯“佛門五戒”,但是他除了沒有犯“不淫戒”之外剩下的戒律都犯了個遍,甚至還要逼迫他的同門師兄弟一同吃狗肉,這種行為極大的踐踏了佛門規(guī)矩,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看出了魯智深身上所具有的獨立精神,而任何一個小說中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作者主觀思想的文學投射,塑造魯智深這一角色表達了施耐庵對于自由精神的追求,或者說是渴望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但卻無能為力的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但不管怎樣,作者成功的把這種性格上的二元性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使魯智深之一角色成為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經(jīng)典。
三、通過魯智深對佛門的態(tài)度體會作者對于佛教的矛盾
心理
通過魯智深這一文學形象我們還可以看出作者對于佛門禮教的態(tài)度,從總體上看《水滸傳》對于魯智深是持肯定態(tài)度,這一點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文章中對于出家人的態(tài)度卻不甚和善,本是清凈之人的和尚卻在文中做著不甚光明的行徑。裴如海的色欲熏心、寶光國師鄧元覺的殺人如麻無疑不是對于佛教的嘲諷?!端疂G傳》這部書中對于僧人是持一種鮮明的反感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的最直接來源就是在當時社會上所流行的主流思想宋明理學影響下產(chǎn)生的,宋明理學強調(diào)“存天理、滅人欲”,作者將魯智深的性格打磨成了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tài),符合了當時的社會思想,才給予了他一個較好的結局。在文章的最后,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于杭州六和寺終成正果,坐化成佛。作者雖然十分的看不起佛門虛偽的禮數(shù),但是,最后卻安排魯智深修成正果,這種前后十分矛盾的態(tài)度正是源于作者心理對于佛教看法的糾結。首先,作者十分厭煩佛教虛偽的禮數(shù),認為那不過是佛教自我標榜的一種手段,但是作者最后讓魯智深坐化修成正果卻又沒有走出佛教思想的圈子,在一定程度上作者認可了佛教對于當時社會安定所起到的作用。這些文章中的細節(jié)之處表明著作者看待佛教這一教派時復雜的心理,表現(xiàn)到文章中就是魯智深一生殺人放火,卻在最后得到頓悟,得以修成正果,成就無上功德。
四、通過魯智深俠者行為的描寫看待俠義精神的演變
我國的歷史上自古以來就不缺乏俠義精神,我國的不朽名著《史記·刺客列傳》甚至專門為這些具有俠義精神的草莽之士著書立傳,使其事跡得以流傳千古。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思想的轉變,傳統(tǒng)的俠義觀念到了宋代發(fā)生了極大的轉折,這種轉折在《水滸傳》魯智深這一角色的塑造中尤為突出。傳統(tǒng)的俠義精神以《刺客列傳》為代表,大部分的俠義之士大都是為了感謝別人的恩情,從而奮不顧身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俠義精神。然而到了《水滸傳》中,還是為了朋友奮不顧身,但卻不再是出于報恩的心態(tài),更多的是為了純粹的兄弟之情,仔細考量這兩種俠義,不難發(fā)現(xiàn)這與當時社會的情感具有很大的關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古的禮儀制度尚且存在,腦海中的階級觀念十分嚴重,士為知己者死,階級上的差距使得下層人對于上層人士的賞識格外感謝,也就由此引出了最初的俠義精神。但是到了宋朝,因為社會風氣的變化,包括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注重的是利益之間的關系,等級觀念不復存在,報恩式的俠義精神已經(jīng)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因心底浩然正氣而自發(fā)的舉動,這種俠義精神更加純粹不摻雜雜物。
結語:《水滸傳》作為一部傳世的不朽名篇,其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其獨具匠心之處,我們需要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細細品味其優(yōu)點,并將其運用到自身的寫作中。
參考文獻:
[1] 翟建波.從魯智深形象的改造看《水滸傳》的思想傾向[J]. 甘肅社會科學. 1986(06)
[2] 范正群.試論魯智深緣何成佛作祖[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03)
[3] 范正群.魯智深緣何成佛作祖[J]. 淄博師專學報. 2008(04)
[4] 李璇.真正的“護花使者”——“花和尚”魯智深[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09(12)
[5] 王學泰.《水滸傳》江湖人物論(之七) 一百零八將中真正的俠客魯智深[J]. 社會科學論壇.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