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策
古道悠悠。
一條蜿蜒曲折的古道逶迤蛇行,穿越在崇山峻嶺之間。彎彎曲曲,呈“之”字形梯度而上。一塊塊歷經(jīng)千年步履磨礪的石板,在熾白的陽光下,泛著幽幽的青光。兩旁的梅樹虬枝交錯,點綴于懸崖坡壑之間。坐落在綠樹叢中的各種亭榭的飛檐翹角時隱時現(xiàn),凸現(xiàn)出古色古香的韻味。
這,就是馳名海內(nèi)外、歷經(jīng)千年、閱盡世事滄桑的梅嶺古道。
梅嶺古道,位于江西南部大余縣(南安)境內(nèi)大庾嶺的梅嶺山上,全長數(shù)十公里,分別連接著江西省的大庾(南安)和廣東省的南雄兩地,曾是我國古代中原與南粵、東南亞乃至西洋聯(lián)結(jié)的重要途徑,是我國南方的另一條“絲綢之路”。嶺上的梅關(guān)系江西省和廣東省的分界標志,地理位置重要,地勢險要,確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險。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時期這條古道就有了雛形,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冬,家離梅嶺不遠的廣東始興籍宰相張九齡奉旨開通大庾嶺路。他翻山越嶺,沿途踏勘,征用民力,拓寬路基,寬達五米,直至可行車馬。然后遍嶺種梅,遂曰“梅嶺”,也稱“梅國”,成為中原通往南粵的交通要道,也成為我國古代南方的一條“絲綢之路”。
后來,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江西提刑權(quán)知南安軍蔡挺,于梅嶺狹窄的隘口修建關(guān)樓,史稱“梅關(guān)”。
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南安知府張弼重修大庾嶺路,梅關(guān)也修葺一新。并在北面書“嶺南第一關(guān)”匾額,南面書“南粵雄關(guān)”四字,配聯(lián)曰:“梅止行人渴”,“關(guān)防暴客來”。
由此,唐宋以來,文人墨客,富商巨賈,官宦政要,途經(jīng)此道,絡(luò)繹不絕。比較著名的有陸凱、宋之問、劉長卿、蘇軾、朱熹、文天祥、戚繼光、湯顯祖、田漢、劉伯堅、陳毅、陳丕顯等人。而其間,有不少封建社會的官宦又大都是文人,他們大多也都因官場失勢,被朝廷貶往嶺南任職而路過梅嶺古道的。因此,每每到了梅嶺古道,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都會情不自禁,舞文弄墨,留下詩文來。其中,北魏的陸凱算是比較早記載在梅關(guān)古道留下詩作的人。陸凱,字智君,張家口人,北魏著名詩人。
這天,陸凱路過梅嶺古道,往嶺南而去,恰遇要去長安傳送公文的使者。觸景生情,便折了一枝梅花,請他帶給千里迢迢、遠在長安的范曄。并賦詩一首《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詩作雖然寥寥四句,但抒發(fā)出了詩人對往昔順境中親朋故友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對去荒僻嶺南的茫然心境。
作為驛使如梭、驛站如林的梅嶺古道,到了唐朝時期,更顯現(xiàn)出了它的功用和價值。特別是張九齡奉旨開通大庾嶺路之后,梅嶺古道過往的行人就更加絡(luò)繹不絕了。
據(jù)說,當年唐明皇的寵妃楊玉環(huán)愛吃的荔枝,也是經(jīng)過梅嶺古道傳遞的?!缎绿茣ば谫F妃楊氏傳》曾寫道:“妃嗜荔枝必欲先致之,乃置驛傳送,在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币虼?,也才有了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
唐朝的宋之問,弱冠知名,善五言詩。二十歲中進士,有幸登龍門,進入宮廷做了一名文學侍從。時值武則天時期,宮廷內(nèi)部斗爭甚烈,宋之問被貶到瀧州(今廣東羅定縣)任參軍。路過梅嶺古道時寫了一首《度大庾嶺》:“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怨長沙。”
詩中表現(xiàn)了詩人被貶時的沉重心情,昔日的榮華富貴歷歷在目,但被冷落的滋味卻非常難受,表示希望自己有早日還鄉(xiāng)之日。如有這一天,自己也不敢埋怨朝廷對自己的貶職流放。
唐朝的劉長卿,字文房,是開元時期的進士。肅宗至德間任監(jiān)察御史,因剛直犯上,公元760年被貶嶺南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761年返回后,居江浙。其詩作《卻赴南邑留別蘇臺知己》是路過梅嶺古道時所寫的一首詩:“又過梅嶺上,歲歲北枝寒;落日孤舟妥,青山萬里看;猿聲湘水靜,草色洞庭寬。已料生涯事,惟應(yīng)把釣竿。”
此詩表現(xiàn)了詩人的失意心情。特別是后面兩句,寫道:如果早料到生涯中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早就應(yīng)該手持一根釣魚竿,趁早退隱。表現(xiàn)出詩人因官場無奈而產(chǎn)生出的歸隱心情。
作為同樣命運與遭遇的宋朝文豪蘇軾,在路過梅嶺古道時,同樣表達了這種官場失意與低落的心情。
蘇軾,字子瞻,北宋文學家,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因在朝廷內(nèi)部斗爭中,多次受挫,被貶外放,甚至下獄。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被貶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又因“烏臺詩案”被貶至海南儋州(古名單耳)。幾次路過梅嶺古道,寫過兩首詩。其中一首是《贈嶺上老人》:“梅骨霜髯心已恢,青松十丈親手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詩中,詩人用對梅嶺古道旁開茶店的一個老翁的描寫與抒情,表達了詩人對官場斗爭復(fù)雜、相互傾軋的厭倦,并對前途兇吉未卜的茫然與傷感,最終發(fā)出“曾見南遷幾個回”的慨嘆。
另一首《嶺上紅梅》則從花事入手,觸景生情,引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表達出自己知音難覓、情懷難釋、不被理解的惆悵心情。進一步引申到他在政壇被人打擊、排擠的艱難孤獨心情:“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p>
雖然遭遇了同樣的宦海沉浮,但因思想理念、性格特征、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南宋的朱熹在梅嶺古道所寫出的詩句與所表達的感情,與前幾個大家就不一樣。
朱熹,字元晦,號海庵,祖籍江西婺源。他的《登梅嶺》詩句是這樣寫的:“去路霜威勁,歸程雪意深。往返無幾日,景物變千林;曉登初移履,密云欲滿襟。玉梅疏半落,猶足慰幽尋?!?/p>
畢竟是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中所表達出來的感情,都是豁達敞亮的。
然而,同是南宋時期的著名人物,文天祥路過梅嶺古道,寫出的詩作所表達出的情懷和精神境界與朱熹的卻又不一樣。他的《南安軍》一詩中這樣寫道:“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xiāng)如不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p>
文天祥,字天祥,號文山。此詩是文天祥在與元軍作戰(zhàn)中,不幸于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被押往大都而路過梅嶺古道。目之所及,不禁百感交集、滿腔悲憤,當晚在梅嶺古道下的南安(現(xiàn)大余縣)開始絕食,并寫下這首詩。詩中“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表達出他氣壯山河的高尚民族氣節(jié)。
可是,同在這一場戰(zhàn)爭中,同是經(jīng)過這梅嶺古道,作為一個勝利與強勢者路過時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得意形態(tài)、志高意滿的心境,卻又從另外一個叫伯顏的人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伯顏,元朝重臣,蒙古八鄰部人,忽必烈(世祖)時任中書左丞相,是率兵南下滅宋的主帥。他的《度梅關(guān)》詩中是這樣寫的:“馬首經(jīng)從梅嶺歸,王師到處即平夷;擔頭不帶關(guān)南物,只插梅花一兩枝?!?/p>
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行李上“只插梅花一兩枝”的描寫,更讓我們看見一個凱旋的勝利者,正洋洋得意地騎著高頭大馬班師而歸的形態(tài)。
歷史翻過宋兵與元軍的鏖兵爭奪的扉頁,來到明朝。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受命平定浙、閩沿海的倭患,功績顯著。
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出身將門,治軍嚴謹。后因萬歷皇帝聽信佞臣讒言,把已五十四歲的戚繼光調(diào)任廣東總兵,離京赴任,路過梅嶺古道,也寫下了兩首詩。
其一為《度梅關(guān)》:“溪流百折繞青山,短發(fā)秋風夕照間;身入玉門猶是夢,復(fù)從天末出梅關(guān)?!?/p>
詩中表現(xiàn)了詩人入梅關(guān)時的復(fù)雜心情,也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的心境。
其二為《度梅嶺》:“北去南來已白頭,逢人莫話舊時愁;空余庾嶺關(guān)前月,猶照漁陽塞外秋。”
此詩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從離開北方來南方時間已很久,憶起往日的愁事,不禁思緒萬千。表達出詩人一種惆悵的心理。
與其同朝代的另一個文學名人,卻是蜚聲海內(nèi)外,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
湯顯祖,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曾任南京太常司博士,禮部主事,后貶官廣東徐聞。不久,又調(diào)浙江遂昌。數(shù)次路過梅嶺古道,多愁善感,也寫下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作《秋發(fā)庾嶺》:“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梧云初掩靄,花露欲霏微;嶺色隨行棹,江光滿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p>
詩中是借用曹操《短歌行》中“烏鵲南飛”的典故,來表達這種被貶南行的彷徨心緒的。這首詩,僅僅是他路經(jīng)梅嶺古道時,有感而發(fā)所寫的一首小詩。然而,更加豐富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日后鑄成他文學成就和聲譽、奠定他日后在文學史上地位的,還是在他從梅嶺古道下來到梅嶺山下的南安(大余)府衙所,由聽到的一則故事而創(chuàng)作出的戲劇《牡丹亭》。
一天,他在游覽梅嶺古道下南安府衙后花園的牡丹亭時,看見有人欲砍一棵梅樹。他感到納悶,便上前探問。那人告訴他,這是因為前太守的女兒曾在這棵樹下與情人私會,被太守發(fā)現(xiàn)詬罵后,憂憤而死。于是,人們便把她的遺體和畫像一起埋在了這梅樹下。然而,從此以后,每當月黑風高或夜深人靜時,人們都能聽到一陣陣的風聲,似乎在喊:“還我魂來!還我魂來……”湯顯祖聽到這樣一個發(fā)憤怨悱的愛情故事,震動很大,感觸很深。這便成了他日后創(chuàng)作轟動文壇的“臨川四夢”中的《牡丹亭》(又名《還魂記》)的創(chuàng)作素材與原型!
革命斗爭年代,梅嶺古道下的贛南大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涌現(xiàn)出許多革命英杰和志士,劉伯堅,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是四川平昌人,曾赴法國、比利時、蘇聯(lián)學習。1935年在戰(zhàn)斗中受傷,在梅嶺旁邊的金蓮山上英雄就義。在就義時寫了有名的《帶鐐長街行》,被囚禁時還寫了一首《獄中月夜》:“空負梅關(guān)團圓月,囚門深鎖窺不得;夜半皎皎上東墻,反映鐵窗皆虛白?!边@種革命精神與情操,在另外一位同時期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與軍事家陳毅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顯現(xiàn)與弘揚。他的《登大庾嶺》和《梅嶺三章》兩首詩,就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這種精神與情操。他的《登大庾嶺》這樣寫道:“大庾嶺上暮天低,歐亞風云望欲迷;國賊賣盡一抔土,彌天烽火舉紅旗!”
這是詩人于1935年聞何梅《塘沽協(xié)定》后,有感而發(fā)寫的一首詩。
另一首《梅嶺三章》是陳毅詩作中膾炙人口的一首。詩有小引說明:“1936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莽間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解圍?!?/p>
詩的正文為:“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整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yīng)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是陳毅“在革命斗爭中經(jīng)歷的最艱苦困難的階段”,他與戰(zhàn)友們經(jīng)?;顒釉诿穾X一帶的贛粵邊,“沒有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在森林和石洞里度過,風餐露宿,晝伏夜行”“敵人采取搜山、燒山、移民、封坑、包圍、‘圍剿等等手段”,隨時都有犧牲和被俘的可能?!睹穾X三章》就是陳毅在梅嶺被圍時的真實寫照和記錄。詩中表達了一個革命者在困難與死神面前的堅定革命立場,和對革命的堅強信念和決心,以及視死如歸,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心的豪情壯志!
梅嶺古道,雖然只有短短的數(shù)十公里,但卻堆集了世代太多的文明遺存,穿越了歷史的千年風雨,是我國一條內(nèi)容豐富的文化長廊!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