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鏡
一
當父母那一代農民成為鄉(xiāng)村生活重心的時候,照亮故鄉(xiāng)漫漫長夜的大多是那搖曳的松竹光。我知道,家家戶戶是有煤油燈的,但買煤油的花費比松竹要貴得多。性價比自然成為選擇的導向。什么時候點煤油燈,什么時候點松竹,鄉(xiāng)親們心中都有數。
冬夜寒風呼嘯。吃過晚飯,忙完家務之后,串門便開始了。一些人家在廚房或廳堂點亮了松竹,燃燒的火焰是聚會的信號,左鄰右舍像是趨光的生命,向著某個光點集結。人多了,就擠在一塊,難免有肢體接觸,往往能聞到相互間的呼吸,感受到彼此間的體溫。晃動的火焰,映照著一張張熟悉的臉孔,顯得安詳、滿足、親切。這是故鄉(xiāng)生活中一個常見的溫馨畫面。
那時候,我常常跟著母親串門,幼小的心靈也能感覺到,那些終日操勞、表面粗糙的農民鄉(xiāng)親,其實都有一副軟心腸,是不乏溫情的。
二
有一個終生難忘的場景:鍋里沸騰著金黃色的松脂,濃香四溢。坐在鍋邊的堂叔公將一條二三尺長且用粥水沾滿鋸末的細長竹片彎成弓,在鍋里來回過上幾遍,一端會留下兩寸空白,一根松竹便制作完工。冷卻后,20根捆成一扎,賣5分錢,用以幫補家用。
堂叔公無子女,老夫婦相依為命。但在冬夜里,他的家卻是最熱鬧的。天剛擦黑,老人早早點亮了松竹,鄉(xiāng)親們熟門熟路,登堂入室,只是招呼一聲,沒有太多的客套,像是回到家里。四壁和棚頂被煙熏得漆黑,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松香。跳躍的火焰映照著鄉(xiāng)親們的臉,質樸、平和,充滿溫情,像是個數代同堂、子孫繞膝的大家庭。松竹燃燒的光明和溫暖拉近了鄉(xiāng)親們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作為光明和溫暖的創(chuàng)造者,老夫婦自然被親切和敬重的目光包圍著,儼然成了這個大家庭的長輩,成了這個大家庭的主心骨。
我想,此時此刻,老人心里肯定不再孤單,鄉(xiāng)親們心里也會滋生出某種眷戀的情愫。
三
在我的記憶里,那時候夜晚出行通常用竹火把照明。故鄉(xiāng)的夜生活無非是喂豬、喂牛、上廁所、串門……街巷村道高低不平,便點燃竹火把照亮腳下的路。
竹火把用細長的山竹制作而成,只需要掌握一點點竅門。將竹子去掉枝葉,從頭至尾錘破,放在河水中浸泡兩天,撈起曬干即可。
入夜,村道上出現了稀落而流動的火焰,這是故鄉(xiāng)生活中另一個常見的生動畫面。只要畫面沒有消失,就表明村莊沒有入睡,表明鄉(xiāng)親們的眼睛還睜著。那些心懷鬼胎的黃鼠狼呀、狐貍呀就不敢進村輕舉妄動,孩子們就可以放膽滿村子瘋玩。
四
我熟悉這兩種照明物質燃燒的氣息,也注意到兩者細微的差別。松竹紅色的火焰,暖洋洋的,香味頗重。竹火把青綠、清冷,透著些許竹腥。它們都來自大山。父母那一輩靠山用山、靠山吃山,也懂得靠山護山、靠山養(yǎng)山。那時候,故鄉(xiāng)的草木是何等地繁茂。
知足、簡樸的生活,讓人心境平和。推己及人及物,了無貪念。父母那一輩農民以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生活,對自然資源的予取予奪總是降到最低。他們不會被貪得無厭的物質享受堵塞心靈向善的通道,不至于傷及生態(tài)與生靈。父母那一輩農民窮其一生,辛勤耕耘,最終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未能給子孫留下物質財富,但卻留下了一筆特殊的精神遺產。精神之光也許是微弱的,就像松竹和竹火把燃燒的火焰,但已足以照亮我這位農民子弟的腳下之路。
責任編輯:黃艷秋
美術插圖:張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