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敏 黃彬城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醒腦開竅針法聯(lián)合電針對腦梗死急性期神經功能缺損的療效觀察
李健敏 黃彬城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目的 觀察醒腦開竅針法聯(lián)合電針治療對促進腦梗死急性期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恢復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在腦梗死急性期常規(guī)用藥的基礎上,治療組予醒腦開竅針法聯(lián)合電針治療,對照組予普通針刺治療,治療1周后對比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shù)(BI)、牛津殘障評分(OHS)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 治療后兩組NIHSS、OHS、BI總分,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結論 醒腦開竅針法聯(lián)合電針治療對促進腦梗死急性期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恢復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
醒腦開竅 電針 腦梗死急性期
腦梗死屬于中醫(yī)學“中風”范疇,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為主癥的病證。該病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1-2]。腦梗死急性期開始功能康復治療,可降低致殘率,對提高患者日后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意義重大。筆者對腦梗死急性期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患者采用醒腦開竅針法聯(lián)合電針治療,并與普通針刺治療進行對照,療效顯著?,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觀察病例均為2012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間在廣東省中醫(yī)院住院的腦梗死急性期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患者,共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風的診斷標準以及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中風病及西醫(yī)腦梗死診斷;頭顱磁共振確診急性腦梗死,頭顱CT或腦脊液檢查排除腦出血;發(fā)病14 d以內(急性期);神志清楚,一般生命體征平穩(wěn),伴有肢體麻木乏力,口舌歪斜,言語不利,飲水嗆咳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入組前未接受任何針灸治療;同意接受治療,并可以追蹤者。排除標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出血、腦外傷及腦腫瘤;腦梗死非急性期或伴有精神障礙、繼發(fā)癲癇者;合并嚴重疾病、惡性腫瘤或傳染病致衰竭者;具有針刺及電刺激禁忌證或不能耐受者;依從性差及不能主動配合治療或不能配合完成量表評分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40~89歲;病程3 h至13 d。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在腦梗死急性期常規(guī)用藥的基礎上配合針刺治療。治療組給予醒腦開竅針法聯(lián)合電針治療。處方: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委中、尺澤、風池、完骨、翳風、合谷、上廉泉、金津、玉液、丘墟等,每次按臨床癥狀交替選穴治療。針刺后每穴均按照“醒腦開竅”針法要求運針。留針時從針刺穴位中交替選取4穴接電針機輸出導線,選擇疏密波維持對穴位刺激,刺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30 min。對照組給予普通針刺治療。處方:內關、人中、三陰交、極泉、委中、尺澤、風池、完骨、翳風、合谷、上廉泉、金津、玉液、丘墟等,每次按臨床癥狀交替選穴治療。針刺后不作任何運針手法,留針30 min。兩組均每日1次,共治療1周。
1.3 療效標準 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計分,根據(jù)治療后總分減少情況以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評價治療效果。評分減少百分比 (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癥狀及體征消失,基本獨立生活。顯效:評分減少46~90%,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能扶杖行動,或基本生活自理。好轉:評分減少18%~45%,癥狀及體征較前改善,生活未能完全自理。無效:評分減少17%及以下,癥狀及體征無改善。同時,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shù)(BI)計分,根據(jù)治療后總分增加情況,評價治療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根據(jù)牛津殘障評分(OHS),評價治療前后患者的殘障程度是否改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BI、OHS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后兩組NIHSS、BI、OHS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治療組改善幅度較大(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周后NIHSS、BI、OHS總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1周后NIHSS、BI、OHS總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 別OHS NIHSS BI治療組 治療前 3.00±1.05(n=30) 治療后 1.10±1.21*△對照組 治療前 2.80±1.03 5.60±4.32 61.50±21.66 2.03±2.77*△ 83.17±21.03*△5.07±4.27 64.83±21.48(n=30) 治療后 1.90±1.40*3.33±3.74* 74.50±24.19*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治療后均無未出現(xiàn)暈針、斷針、血腫、針口感染,治療組電針刺激后未出現(xiàn)肌肉抽搐、痙攣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
腦梗死是神經科常見的急癥,該病高發(fā)于老年人,隨著生活壓力加大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逐漸呈現(xiàn)中青年化趨勢,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其致殘性明顯影響著存活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針灸對腦梗死急性期治療的研究不斷深入,目前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能有效地改善微血管的舒縮協(xié)調運動,促進腦血管側支循環(huán)建立,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促進大腦功能的重組[5]。醒腦開竅針法是天津中醫(yī)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教授于1972年提出中風病的治療法則和針刺方法,其針對“竅閉神匿、神不導氣”這一中風病機而立,具有醒神開竅,通調元神之效。有研究證明,醒腦開竅針法能夠降低血清中S100β蛋白的含量,保護血腦屏障,促進神經功能缺損的修復[6]。由于醒腦開竅針法在手法上強調針刺量學規(guī)范,因此筆者作出針刺運針后使用電針代替長時間運針的改良,可客觀地控制刺激量。而電刺激本身能夠誘發(fā)肌肉運動,改善或恢復被刺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7]。此外還有定量測定結果提示,電針能提高腦細胞功能活動,其效應強于單純留針,同時結果還表明瞬時強電流電針刺激對于癥狀較輕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運動功能損害的恢復療效良好[8]。因此,電針還能增加醒腦開竅的療效。從治療結果觀察,醒腦開竅針法聯(lián)合電針治療組及普通針刺對照組均有療效,但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提示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結束后兩組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由此可見,醒腦開竅針法聯(lián)合電針治療是一種與普通針刺安全性相當且有利于提高治療腦梗死急性期神經功能缺損臨床療效的治療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1]姚院芳,高翔,景蓉,等.醒腦開竅針刺法結合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 30 例[J].陜西中醫(yī),2013,34(8):1047-1048.
[2]上官守琴,楊志宏,陳光輝,等.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療效觀察[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3, 20(5):285-287.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0.
[4]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5]石磊,杜元灝.腦梗死急性期局部血流量變化及電針干預效應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1(2):85-87.
[6]喻志華,周華.“醒腦開竅”針刺法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中 S100β 蛋白的影響[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35(11):1-2.
[7]林少英,冼文彪,歐紫琳,等.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早期運動療法對急性腦梗死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29):39-40.
[8]盛鵬杰,王向榮,徐海玲,等.瞬時強電流電針刺激對急性腦梗塞偏癱的即刻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9):46-48.
R743.9
B
1004-745X(2014)07-137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72
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