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平
中國人對“鎖”的定義是“防君子不防小人”,長城亦然。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智者的目光已越過長城,眺望大洋彼岸的風景,正是這種眺望,引出了目光遼遠、胸襟開闊、氣韻高華的漢唐文明。
長城在彪悍雄強的漢武帝眼里,不過一道隨腳出入的門檻,沒有則門無所依,太依賴則家園難保。他繼位后,一改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以堅硬如鐵的面孔直面北方匈奴的威脅。動不動就策馬揚鞭,山呼海嘯般向長城之外殺去。“鐵血生涯”形成了他有別任何帝王的獨特風景。結果使匈奴王庭遠遷漠北,一蹶不振,將匈奴置于被動稱臣的局面,基本解決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擴張了西域版圖,將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
然而,山河亦老,況乎生命?武力可以解決一時之危,并不能帶來永久太平。任何戰(zhàn)爭在消滅敵人的同時也傷害著自己。漢武帝晚年終于覺悟,下《罪己詔》向國人謝罪:“朕自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闭沁@段真誠反悔的文字,為后來的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使中華民族取得最高尊嚴的唐代,對實體長城是有些冷落的,而更崇尚非實體的長城精神。
長城在唐人眼里并沒有太多幻想,更多是民族文化祖根的一脈,是炎黃子孫心靈深處汩汩流淌的一條“護城河”,也是彰顯君子風范、倡導世界和平的一面旗幟。不管怎么說,絕不會與震懾、恐懼、封閉、排外這些詞語聯系起來。唐太宗李世民豐滿的人格魅力,不僅是草創(chuàng)了一個強盛王朝的起點,也在于開創(chuàng)了“天可汗”會盟的大長城文化概念。他堅信,要想把長城內外融為一體,實現長治久安的大國之夢,這是一面最醒目的旗幟。
所謂“南有秦漢,北有強胡”。西北大漠,自古兵戈征戰(zhàn),史不絕書。修長城自然是首選之策。到唐太宗李世民這里,終于有了新的路徑。他要以“誠信”做材料,建造一道融文治與教化為一體的“至善”和“君子”品格的道德長城。
“可汗”是中國西部民族各部對君主的稱呼。唐太宗不僅要做唐朝的皇帝,還要做各民族的“天可汗”。讓那些自以為是、喜歡用刀劍說話的王侯霸主,擁戴大唐皇帝為他們共同的君主。這顯然是一個冒險又霸氣的選擇,起初他并不確定有幾多勝算?事實是他真的成功了。
事情很大,卻又很簡單。他在賀蘭山建造“天可汗”會盟臺,以示大唐在中國西部停止戰(zhàn)爭,不修長城,共存共榮。同時要求諸侯與弱小鄰國遵守盟約,和平相處,永結友好,讓這座磚石上拓有手印的“天可汗”會盟臺成為千古見證。唐太宗主政期間,以“天可汗”身份排解各國糾紛達七次之多,為非實體的長城排定了秩序,使新的“絲綢之路”靈州——銀川——涼州道,維持保護了三百多年的繁榮發(fā)展。也許是“誠信”亙古不變的魅力,1300多年后的今天,歷經邊塞大漠的風刀霜劍,賀蘭山中國萬里長城非實體的“天可汗”會盟臺文物建筑遺址仍能辨認。
于是,一個清晰的邏輯被精彩地演示出來,“天可汗”會盟和新“絲綢之路”就是非實體的萬里長城:“誠信”“和諧”、愛好和平的國風一經形成,蓬勃的生命力自然會勢不可擋。長安把腳步邁出國門的瞬間也向世界敞開胸懷,世界也就把大唐當做了舞臺;各方文明的聚合,必將成就一個強大帝國:天子英明,大臣清貞,百官盡責,萬民團結,強者、慎者、和者相互補益,精誠合作,鞠躬盡瘁。士起田閑,食淡衣粗,秉素志以立朝,天下之事,自與天下共之。一個朝堂之上正氣凜然,普天之下男耕女織,官不奢淫貪縱,民不好逸惡勞,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藝者盡其才,國富民強,和諧太平的盛世大唐即將啟幕。
有了這種放達的胸襟和情懷,生命隨時會臨風而翔。唐太宗以《晉祠銘》晉升為中國歷代皇帝中的書法冠軍,便是很自然的事。
這讓寫出“瘦金體”的宋徽宗趙佶有些委屈,他的字雖清清奇奇,書香濃郁,更見功力,但瘦骨嶙峋的外形,難掩失魂落魄、愁眉不展的心境,在躊躇滿志、威風凜冽、氣勢宏闊的唐太宗面前,完全是瞻前顧后、削足適履、萎靡不振的哀婉神情。
“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態(tài)?!毙闹袩o墻、現實無墻,這是真正的大國風范?!捌叫亩?,唐代的軍隊并不太強,在邊界戰(zhàn)爭中打過很多敗仗。唐代的疆域也不算太大,既比不過它之前的漢代,也比不過之后的元、明、清。因此,如果純粹從軍事、政治的角度來看,唐代有很多可指摘之處。但是,一代代中國人都深深地喜歡上了唐代,遠比那些由于窮兵黷武、排外保守而顯得強硬的時代更喜歡。這一事實證明,廣大民眾固然不愿意國家衰落,卻也不欣賞那種失去美好精神心態(tài)的國力和軍力。(余秋雨《長安的閃電》)
顯然,這架無形的天平又很敏感,即使締造者不經意的忘乎所以也將會瞬間傾覆,“安史之亂”為這幕華美的大劇奏響哀樂,讓唐玄宗李隆基怎么也沒有想到。
歷史上因踐踏“誠信”而成為千古罪人的案例何其之多,最經典的是“烽火戲諸侯”。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燧”,夜間舉火叫“烽”。烽火臺的名字就是這么得來的,它是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幽王輕率地拿諸侯們之間的信約當兒戲,終于博得褒姒傾城一笑,卻招來傾國之禍。這個典故像極了“狼來了”的寓言,不同的只是,放羊的孩子破壞的是社會信約,周幽王破壞的是國家信約。歷史總是無聲地提醒我們,在長城這架天平上,要時時惦量有形和無形的重量。
長城到了宋代已松脆得不堪一擊,殘留的一點剛毅、悲壯、仇恨和殺氣,也只能到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愛國志士的詩詞中去尋找。
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對長城有創(chuàng)新性認知并做出有效實踐的是“康乾盛世”的主創(chuàng)人,一個從心智到精神都極為強健的政治家康熙。他以逼人的英氣,鏟除霸氣沖天的鰲拜、吳三桂,用十四年時間,把塵埃累累的山河大地重新擦洗一遍,向世界坦露出豪邁飽滿的氣象。站在紫禁城最高最大的宮殿里,他凝望著那條被歷代帝王奉為保護神的巨龍,想了很多。從五胡亂華到元朝滅宋,長城何曾阻止過那些颶風般的軍陣鐵騎?自己的祖先不就是踏破長城,入主中原的?但是沒有這道“圍墻”,心理防線又在哪里?天下獨裁者對權力的獨占欲和恐懼感大抵一樣,康熙也未免俗。在無數次痛苦的糾結之后,他終于成竹在胸。一六九一年五月,接到古北口總兵蔡元向朝廷提出“請行修繕所轄一帶長城”的奏折時,他毅然決然地拿起筆,寫下讓暗淡了很久的史冊熠熠發(fā)光的一段文字——endprint
“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梢娛貒?,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諸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千里,養(yǎng)兵幾何方能分守?”
這段話可視為李世民“天可汗”會盟精神的理論提純和升華,為長城的未來作出了終結性評估。清代在修復長城上極少用力,我們今天看到的也便只是明長城。其實,在這之前,王昭君和文成公主已經用青春、美貌和智慧,為這份著名御批的出爐作了漫長的鋪墊。
表面上看,康熙無意修復長城,內心卻在苦心建造著無形的長城。從一些關乎全局的細節(jié)上可見一斑:面對強大的漢文化,康熙流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熱情;面對“天地為之一寒”的漢族文人的冷眼,康熙也表現出視而不見的寬容。為了讓漢人看到他接受新事物、挑戰(zhàn)自我的良苦用心,康熙成年后開始學漢語,甚至學了一點外語,成為第一個一對一地接見外國人的皇帝。他極為高調地亮出“崇儒重道”的旗幟,甚至親自主持“博學鴻詞科”,錄用“學問兼優(yōu)、文詞卓越”的漢族士子,包括不愿合作的血性硬漢。說不定什么時候引爆的對一個異族王朝的仇恨,就這樣被康熙慢慢解壓和釋放。這些都是他的祖先不想做,晚輩做不到的。
說到文化心理的大氣和開放,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應該是康熙的祖師爺和偶像。他的祖先也是踏破長城入主中原的。孝文帝拓跋宏非常明白:要想主宰一個國家的命運,必須成為主流文化的統領者。他在金戈鐵馬、王道霸道之間斷然選擇了柔若無骨,又可浸透山河歲月的文化。為了實現永久雄據中原的大夢,他力主漢化改革,其意志力可謂史無前例。比如由大同遷都洛陽;禁說鮮卑族的語言,一律改說漢語;放棄鮮卑民族的傳統服飾,頒行按漢民族服飾制定的衣帽樣式;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自己的籍貫定為“河南洛陽”;改鮮卑部落的名號為漢語姓;以漢族禮制改革鮮卑族的原始祭祀形式;主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等等。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鮮卑族和漢族混血的結晶。唐朝盛世如果沒有這個關鍵性鋪墊,也許是另一種結局。
此前為推行漢化改革,北魏開國皇帝被逼成神經病,孝文帝面臨的壓力該有多大?然而,孝文帝拓跋宏卻豁了出去,反對越強烈,懲罰就越嚴厲。按慣性幾百年完成的事,他硬是用九年做成了。大唐盛世如果沒有這個關鍵性鋪墊,也許是另一種結局。
可以想象,成就這番大業(yè)的孝文帝拓跋宏,內心那條文化的長城比之磚石筑起的壁壘,要高大宏偉的多。遺憾這位鮮卑民族的強健皇帝,只活了三十二歲!這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定有關。對這個不該被歷史忽略的皇帝,余秋雨是如此評價的:“僅僅在這個世界上活了三十二年的孝文帝拓跋宏,竟然做了那么多改天換地的大事,簡直讓人難以相信。他名義上四歲即位,在位二十八年,但在實際上,他的祖母馮太后一直牢牢掌握著朝政。馮太后去世時,他已經二十三歲,因此,他獨立施政只有九年時間?!?/p>
無論如何,康熙是有資格對長城作出結論性評估的。他主政61年,南征北戰(zhàn),開疆拓域,國富民強,使大清王朝激情充盈,令全球仰而望之?!翱滴跤欣碛蛇@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保ā度蛲ㄊ贰罚?/p>
如果要為康熙這段關于長城的名句作出舉證,真是不勝枚舉。比康熙更早的另一位人物——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是一例。
戚繼光這個名字無疑是和“長城”融為一體的。他17歲就寫出了“填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這樣氣沖霄漢的詞句。史書上說他“幼倜儻負奇氣,好讀書,通經史大義”。
江南抗倭是戚繼光人生的里程碑,也是他獵取“將才”之名的最初契機。在浙江任參將之前,經過不多的幾次戰(zhàn)事,他就看清了倭患難平的癥結,在于沒有一支英勇善戰(zhàn)的軍隊,所謂的官兵,皆是貪生怕死,畏葸不前之徒。要想打勝仗,必須從源頭做起,練一支虎狼之師。
聽說義烏民風憨實彪悍,他便去那里招募了四千名新兵,親自執(zhí)教,外練武藝,內練心性,終于百煉成鋼,在臺州首戰(zhàn)告捷,殲敵五千余人,使飽受倭患的江南人民揚眉吐氣,從此“戚家軍”的美名不脛而走。倭寇聞風喪膽,轉頭進犯福建。戚繼光奉命率兵開赴福建,取得了平海衛(wèi)大捷等一系列勝利,戚繼光被升任福建總兵官。在他進京任職時,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離別時沿途百姓自發(fā)送行,依依惜別之情催人淚下。民間有歌謠廣為流傳:“生我兮父母,長我兮疆土。生我不辰兮,疆土多故;奠我再生兮,維戚無輔”。
戚繼光以“愛兵如子”被天下稱道。有一件事足以證明:一年冬天,朝廷發(fā)來棉衣,戚繼光親自檢查,發(fā)現其內全部裝著枯草爛絮,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星夜馳馬趕往京城,直闖宰相府,硬是從夢鄉(xiāng)中叫醒張居正,一把撕開“黑心棉襖”,聲淚俱下地講述士兵們在冰天雪地里巡邏操練的感人情景。張居正深受感動,決意一查到底。結果查到主管軍需的李太后之父身上,李太后是何等聰慧的女人,為了兒子的江山,命人脫去父親衣服,在寒風中罰站,并削官為民,讓其回家養(yǎng)老。這件事大振軍心,轟動朝野。這樣的元帥,何愁帶不出虎狼之師?
北上后的戚繼光,以薊鎮(zhèn)總兵的身份,躍馬揚鞭,踏遍防區(qū)的山山水水,銳意創(chuàng)新,建造空心敵臺1400多座,邊土墻1474里,一道可攻可守的防線蜿蜒薊北曠野。四百多年的風刀霜劍,當年的敵臺依然屹立在藍天白云下,我們無法不對這位天才軍事家的非凡作為和赤膽忠心所感動。在這里,戚繼光率精銳之師,一次又一次把野心勃發(fā)的蒙古鐵騎打得落花流水,聞聲喪膽,不得不俯首稱臣,立約盟誓,永不冒犯。
戚繼光用凜然魂魄筑起了一道不言自威的精神長城,固若金湯的防守和戚繼光的威名,使一向多事的西北邊關,十幾年間沒有戰(zhàn)事,一片寧靜。戚繼光得到的卻是小人的嫉恨和皇帝的冷落,“不戰(zhàn)”則無功,一切光環(huán)與他無份。戚繼光不需要這些身外之物,他更明白——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嘉獎。
三十多年后,努爾哈赤的鐵騎穿過茫茫草原,急風暴雨般席卷而來,那道連年加固的萬里長城突然松脆得不堪一擊。1644年,闖王李自成殺進北京,末代帝王朱由檢無路可走,又怕失去皇家尊嚴,殺死妻子,斬斷愛女臂膀后,跑到景山,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上吊自盡。距戚繼光去世57年。endprint
朱由檢在上吊之前的那些不眠之夜里,一定質疑過祖先們大舉修補的萬里長城;一定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過混帳祖先嘉靖、萬歷們;一定會想起戚繼光這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但一切都晚了。
在康熙對長城作出結論性批注后的200多年間,圍繞長城發(fā)生過許多重大事件:俄國人越過黑龍江長驅直入;日本人從渤海灣和黃海一直殺到黃河長江;八國聯軍更是如入無人之境燒光了圓明園……
長城到了近代,幾乎全面廢棄。中國每一次挨打,敵人都來自海上。
遠的不說,就說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戰(zhàn)吧!北洋水師號稱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在和日寇的惡戰(zhàn)中卻發(fā)生驚天逆轉,全軍覆沒。當致遠號巡洋艦管帶鄧世昌,直追日本旗艦吉野號,即將擊沉,卻聽到炮彈全裝著沙子這樣五雷轟頂的噩耗時,那該是讓每個中國人如何永難忘記的面部表情?那聲撕裂長空的——“開足馬力,撞沉吉野!”的呼喊,至今依然回蕩在萬里海天。
是偶然也是必然,有最高決策層高調的議和聲,有裝著沙子的炮彈……,鄧世昌這些愛國英雄們,除了以死相搏,又能如何?結果是,一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喂肥了日本軍國主義這頭野獸。不久,日本侵略者血洗神州大地……
長城擋住了誰?庇護了誰?
康熙那段經典文字一直沒有人能夠讀懂,直到一位漢族血統、名叫毛澤東的人橫空出世。偉人總有著相同的氣息和氣象,毛澤東以氣吞山河的胸襟和穿越時空的目光,面對不可一世的列強,曾寫下一篇不朽的檄文《論持久戰(zhàn)》,明確指出:“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p>
如果說長城是一部巨典,以《沁園春·雪》為代表的一部《毛澤東詩詞》就是最好的詮釋;如果說長城是一條巨龍,“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本褪屈c睛之筆。而龍飛鳳舞、獨一無二的毛體書法,則是長城神韻的另一個版本。
毛澤東還有一句不朽名言:“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比藷o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這“精神”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種超越,一種使命,一種信仰,一種大愛,一種大義,一種不甘平庸、不甘屈從、不甘淪亡、愈挫愈勇、永不言敗的血性和品節(jié)。
一句話,我們需要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大象無形的長城。那該是怎樣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長城!該是多么浩浩乎、威威乎的氣象!該是怎樣天高地闊、萬里無云的祥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