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奕
近日讀到《陽光很活潑》一文,講了當畫家的父親,為了在兒子和兒子的老師間作出評判,大清早去海邊看日出。兒子與老師的矛盾沖突是因為兒子在作文中的一句話“陽光很活潑”,這句話讓兒子挨了老師的批評。而當這位父親看到那從海平面跳躍出的太陽時,他發(fā)現(xiàn)——陽光真的很活潑。
這篇課文讓我想到現(xiàn)在越來越關注文本表達、語言形式的小學語文課。當我們?yōu)樾W語文從關注“寫什么”走向“怎么寫”而沾沾自喜,慶幸小學語文終于變得專業(yè)的時候,我們卻忘了“語言是和人的心靈,人的精神境界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的”。如果語言沒有了趣味、思想、情感、個性、心緒,只是憑空耍弄文字,那么學生的長進是空洞的,也是沒有后續(xù)生長力的。
一、理解語言,要喚醒的是體驗
同樣的語詞往往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語義范疇。一方面是科學的、工具性的語義,講究字典語義的準確和規(guī)范。另一方面是文學語言,往往是超越字典語義規(guī)范甚至從表面上看是違反了語言規(guī)范的。因為這樣的語言帶著強烈的、個性的、臨時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的是作者或者人物瞬間的感情,所以這種語義離不開特殊的語言環(huán)境。而恰恰這樣的語言是文本分析、主題理解的關鍵點,這些語詞中隱藏著作者和文中人物的心靈密碼。所以只有體會到這類語詞語義的精細微妙之處,我們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而體會的關鍵我以為是喚醒學生的體驗。
例如“陽光很活潑”一句,在很多教師眼里,“活潑”用來形容陽光是不貼切的。而在這里,在孩子眼里,陽光恰如孩子一樣招人喜愛。這里關于“活潑”的特殊理解和運用,正透露了一個孩子豐富的想象和靈動的創(chuàng)造,如果離開了孩子純真的心靈是無法得到解釋的。而教師對“活潑”一詞的批判,是因為教師把語言當做客觀事物“本質(zhì)的反映”,以為語義是本質(zhì)的唯一表現(xiàn),把語言人性、文學語言的個體性忽略了。很多時候,語詞的字典意義和具體語境中的語義并不是完全重合的。因為字典里的意義是有限的,但在具體的語境中,卻因人而異、因時而生、因事而成。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性格迥然的人物身上,在多種多樣的語境中,同一語詞所能表達的語義也是迥異的??茖W語義、工具語義不會因人因事因環(huán)境而異,而文學語義所喚醒的情感記憶卻因人而異。這是一種文字以外的默契,在無聲的、不言而喻中構成比字面更為豐富的、微妙的交流。
“語詞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喚醒自我和讀者的感覺和經(jīng)驗,進行對話和交流的符號?!弊鳛檎Z文教師,如果我們僅把語言當做硬邦邦的工具,那就沒有辦法用文本去扣開學生的心門,去喚醒學生已有的體驗,無法喚醒也就意味著無法讓學生的想象融人其中,于是也就不會有真正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
二、發(fā)現(xiàn)語言,要咀嚼的是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不同于淡而無味。平淡的語言卻往往通往深邃,因為看似簡單的文字往往具有豐富的意象,看似平淡的語言往往蘊藏著深厚的內(nèi)涵。學生會關注高深、玄妙、生動的語言,也會主動去借鑒,但要在平淡處收獲不凡,更需要教師的慧眼發(fā)現(xiàn)、會心解讀、繪意詮釋。例如,人教版四年級《生命生命》教學片斷。
師:這是一只怎樣的飛蛾?
生1:是一只求生的/掙扎的/生命力強的飛蛾。
生2:雖然它知道掙扎是沒有用的,但是它還是想活下來。
師:簡單地說——
生:求生欲望強烈的飛蛾。
師: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只求生欲望強烈的飛蛾”,但是課文中還有這么一句話,聽老師念:“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動彈?!边@又是怎樣的一只飛蛾?
生:很脆弱的飛蛾。
師: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無法動彈),我再一用力,它就——(沒命了)。
師:其實哪怕我放了它,一只飛蛾它也只能活九天,它的生命是那樣——(短暫)。
細細品讀這個教學片斷,最精彩的是在學生只看到一只“求生的飛蛾”時,教師只念了一句話“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動彈”,便打開了一條新的思維路徑,學生讀到了作者藏在其中的話語意圖,這是一只生命掌握在他人手里的飛蛾。這就是教師對文本的深刻解讀、睿智發(fā)現(xiàn)、細膩處理。這句話,在飛蛾求生的強烈欲望的掩蓋下,學生在自我閱讀的時候往往會忽略過去。但就是這樣一句話,成了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機,把學生的思維從一個局限的空間里釋放出來,教學也就變得有滋有味。
教師的價值恰在于此,教師細讀文本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物理起點,你觸摸到、品味到、發(fā)掘出的,是整個教學是否有效、高效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要有這個能力,用一雙睿智的眼睛,發(fā)現(xiàn)文章字詞句段、標點修辭上的亮點,并且將自己解讀到的亮點變成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著眼點。而很多時候,這些亮點恰恰是隱藏在學生易忽視、忽略的地方。
三、運用語言,要看到的是自我
做教師這么多年,從三年級教到六年級,周而復始,有一件事一直是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很納悶,很難為情的。對于比喻句和擬人句,可以說是從三年級寫到了六年級,但每次批試卷,都有一種千篇一律的感覺。三年級學生的比喻句是“月亮彎彎像小船”,擬人句是“小鳥在枝頭唱歌”,四、五、六年級很多學生的試卷上也是這樣寫的。
這真的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好好反思。我們的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如果只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一些概念,而不計較學生寫的是否有他們自己的趣味,刻畫同一事物卻沒有任何差別,打開學生的作文本、批閱他們的試卷時,卻無法從中看到他們不同的臉孔,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表述的方式、方法、技巧,要讓學生理解表達的目的、情感、觀點,更要讓學生借用這種表述的方式去進行自我表達。自我是豐富的、復雜的,是立體的、深邃的,所以每個學生都應該有自己的語言選擇和表達欲望。這種表達不一定貼近他的全部,但至少應該是學生當時的、記憶中的或者是所期待的自我的一個方面。那樣的文字才是活生生的,才有生命的體溫。用自己的眼睛和別人看同一樣東西,眼中呈現(xiàn)的也許是相同的,但腦中浮現(xiàn)的卻一定是不同的。因為生命是不可復制的,每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都帶著自己的色彩和烙印,我們必須用文字雕刻自己生命的痕跡。
閱讀不光是為了文字,更是為了讀懂作者,讀懂人物的精神、情感與個性,并表達自我的精神、情感與個性。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用“語文”這根拐杖理解自己、理解世界,表達自己、描述世界。
(責任編輯 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