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茹
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減輕學生負擔,就必須進行改革。教師應把學生從沉重的負擔下解放出來,認真負責地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追求知識的興趣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改進教學方法
如運用“湊10法”與“破10法” 教20以內(nèi)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1.學習“湊10法”
基本方法是按現(xiàn)行教材的教法。9+2=11借用數(shù)位筒,個位有9根小棒,手里拿兩根,給9一根,湊10捆成一捆放進十位筒內(nèi),是1個十,手里的一根,放進個位筒內(nèi),結果是11。接著讓學生半獨立地做9+3,9+4,8+3,6+5……教給學生“互補法”鞏固“湊十法”。 所謂互補法,就是兩個數(shù)相加得10,這兩個數(shù)即互為補數(shù)。學生明確上述之后,就可以脫離教具,計算所有20以內(nèi)的進位加法。
2.學習“破10法”
教學過程和“湊10法”相同。14-8=6應該是判斷個位4不夠減8,見8想2,4+2,結果得6。
采用“湊10法”與“破10法”有四大好處:(一)這種教法重視計算的算理,學生在掌握算理的基礎上進行計算,算錯了也可以通過算理的推導改正過來。(二)在理解算理會計算后,再教給學生“互補法”,使學生扎實地掌握了知識,大大提高了計算的速度。(三)有利于防止學生死背硬記。(四)大大縮短了教學時間。
二、在精講概念上狠下功夫
教學概念是構成教學知識體系的基礎。要學好數(shù)學,首先要掌握好數(shù)學概念,由于數(shù)學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講概念時,要注意按照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從具體到抽象,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他們把豐富的感知材料進行抽象,上升為概念,使認識有一個飛躍,從而牢固理解和掌握概念。如在教有關“倍數(shù)”的應用題時,首先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倍”的概念,然后再去解決有關的應用題。
在講課時,我首先出示2只白蝴蝶,再出示6只花蝴蝶?;ê桶缀容^,白蝴蝶的只數(shù)是“1個2只”為1份,花蝴蝶的只數(shù)是“3個2只”是3份。白蝴蝶的“1個2只”確定它是1倍,那么花蝴蝶的“3個2只”就為3倍。然后,再把這個實物圖畫成抽象的線段圖,這樣教師從“個數(shù)”到份數(shù),引出“倍數(shù)”,最后使學生明確“倍”是在兩個數(shù)的比較中得來的,要先找出誰和誰比,誰是1倍,另一個數(shù)里有幾個1倍的數(shù)就是幾倍。當“倍”的概念建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應用概念。這樣,學生就能運用“倍”的概念,順利地解答有關的應用題,形成解題的能力。
三、運用畫圖法講好應用題
1.畫線段圖
在應用題教學中,針對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的特點,教師指導他們借助畫線段圖,形象地解開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找出解題方法。在教學中我堅持講一題畫一圖,要求學生人人能看懂我畫的圖,并各個能口述圖上表示的已知條件和要求問題。再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做一題畫一圖,一直訓練到使學生見一題就能在腦中觀一圖的程度。
2.畫分析圖
從二年級下學期以后,隨著知識的深入,也隨著學生年齡的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由弱到強,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會畫線段圖分析簡單應用題的基礎上,學會用畫分析圖的辦法去分析解答復合應用題。
例如:(題)新海碼頭要卸貨55000噸,已經(jīng)卸了12小時,每小時卸3500噸,還剩多少噸沒卸?
通過讀題,找出題中已知、未知條件后,從問題入手分析得出:要求還剩多少噸沒卸,就得知總數(shù)量是多少,卸了多少。現(xiàn)在知道總量是55000,卸了多少不知道,但知道卸了12小時,每小時卸3500噸,所以先求出卸了多少,在求還剩多少。老師畫完圖后,要求學生能看懂、會講并列得算式:55000-3500×12。
教學生畫分析圖的方法,同畫線段圖的方法一樣。
四、運用科學方法,鞏固所學知識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運用科學方法設計作業(yè)方案非常關鍵。每天作業(yè)中新知識、舊知識、超高知識的比例為7:2:1,作業(yè)基本在課堂或自習課完成,只有在星期三、星期六下午不上課時留少量的家庭作業(yè)。在教學中,所有的講課、預習、復習、練習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基本上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yè)。在教學進度上,不但每學期學完《大綱》規(guī)定的全部內(nèi)容,有時還提前學習下學期的一部分知識。如一年級上學期,由于采用了“湊十法”“破十法”僅用10節(jié)課時間就學完了20以內(nèi)的加減法,省下三十多課時,這樣,學生不僅在畫線圖的基礎上學完本學期規(guī)定的幾種簡單應用題,還多學了兩種簡單應用題和有關求和、求差、求剩余的文字題。
課堂教學改革不僅減輕了學生負擔,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還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