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鋒
物理概念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掌握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從概念出發(fā)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而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因教師教學中容易忽視學生對概念的認知規(guī)律,教學備課往往考慮最多的是就物理概念而言,如何去講清楚,也經(jīng)常簡單將學生在解題中的錯誤歸結于不認真、沒有理解題意等。這樣就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畏懼、排斥心理,進而不喜歡物理,甚至討厭物理課。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初中學生的認知又以直觀為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角度、思維方式出發(fā),以形象的比喻、生動的演示、問題的引導等多種方式來引導學生去認知概念、理解概念,在應用中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從而為物理問題的解決奠定基礎。
一、結合生活實際,直觀引入概念,引導學生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教學中所涉及的概念雖然較多,但大多都較為直觀,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分析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將其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實際生活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從生活直觀中去認識概念,從而初步建立物理概念,為概念的深入探究、理解奠定基礎。
以“彈力”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復習力,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呈現(xiàn)出生活中常見的蹦蹦床、跳水跳板、彈弓、弓箭等存在彈力的生活現(xiàn)象,引導學生觀察后發(fā)現(xiàn)其共同點。接著引導學生完成小實驗(用手使勁捏握力器后感受彈力、將粉筆放在彎曲的竹片上后放松竹片、被壓縮的彈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然后以問題“為什么握力器會反彈回來?粉筆和黑板擦為何被彈起?”引導學生思考受到了“彈力”的作用,追問“這個‘力是如何產(chǎn)生的?”而引出物體發(fā)生形變這一知識點,讓學生從生活現(xiàn)象中逐層去認識彈力這一概念。又如在“密度”概念教學中,教師將重量相差不大的兩個物體凃上相同的顏色,引導學生判斷各是什么,學生在借助生活經(jīng)驗不能判斷時,教師引導學生從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上進行猜想,從而順利引出了概念。加強物理和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了解物理知識,建立物理概念,這樣才能為概念學習打下基礎。
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多注重結合教學內(nèi)容,從生活中選取和教學內(nèi)容緊密相關的素材來引入概念,讓學生從直觀中去建立起物理概念。同時,在方式方法上要多樣化,并注意有效性,如采取實驗、圖片展示、活動等,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激發(fā)起學習興趣,為概念的接受和構建提供條件和基礎。
二、引導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概念,引導學生解構概念
學生在生活現(xiàn)象中對物理概念有了直觀了解,然此時學生對概念的認知還處于個別認知。要引導學生正確解構概念,此時教師還需更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形成從個別到一般的過渡,正確把握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在引導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結合“前概念”來引導學生對新概念進行解構。所謂“前概念”即學生在認識新概念前已經(jīng)掌握的概念。在物理教學中,概念之間總會存在各種聯(lián)系性,利用“前概念”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在原有知識基礎上解構新概念,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既加深對前面概念的進一步深化,又可以加快對新概念的接受和理解。
以“壓強”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只是借助簡單的實驗工具(如圓珠筆、鉛筆),引導學生用兩手食指夾壓筆的兩端,在復習二力平衡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中明白筆尖和筆頭對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是一樣的,而感受卻不同。接著自然引出問題“作用力相同為何感受不同?原因在哪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實驗,實驗中教師以“受力面積”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作用力相同而受力面積不同”導致感受不同,教師順勢提出“壓強”概念并闡述“物體單位面積上所受壓力的大小”,接著以“按圖釘”這一生活常識來引導學生分析為何不能按釘尖而要按釘帽來加強對概念的解構。在分析中學生很快明白,當手作用于釘尖時,受力面積較小,壓強就大,而當手作用于釘帽時,受力面積較大,壓強就小。
注重以“前概念”為牽引,讓學生在分析“前概念”基礎上引出新概念,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新知學習,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教學中教師定要注意物理知識間的聯(lián)系性,最好能摒棄單調(diào)的講授式教學,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探究中理解概念。
三、加強針對練習,靈活應用概念,引導學生掌握概念
在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概念的定義進行分析記憶,尤其是概念中的重點詞匯及疑難點,教師要重點提出講解。然后再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聯(lián)系,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掌握。
如在“功率”教學中引導學生總結出“功率=功/時間(P=W/t)”的公式后,教師明確其中的“P”“W”“t”所表示的量后,引出功率的單位并簡介其來歷,說明1w=1J/s,以生活中常見機械功率引出常用功率單位間的進率,然后再過渡到例題探究。在練習過程中要針對性的進行,原因在于學生在概念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對當次課堂中所涉及的概念完全掌握了,而有的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協(xié)調(diào)和安排。一般而言,教師通過例題教學后,在總結過程中可采用提問形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根據(jù)反饋情況而將學生分層,然后再進行練習。在練習中對已經(jīng)掌握了當次課堂中所要求學習概念的學生以概念應用為主進行練習,而對還沒有完全掌握的學生則采用判斷、填空等基礎題進行練習,然后再拓展到應用練習。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讓學生在自己的知識基礎上完成相應練習,從而達到鞏固的效果。
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對概念的理解經(jīng)歷了由直觀到抽象,由認識到理解再到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緊扣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引導學生在直觀中認識概念,在教師引導下去理解概念,在應用中鞏固概念,從而做到活學活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