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文
【摘 要】有效的評價,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動力源,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質性評價,新課程發(fā)展性評價的一種方式,當前課程改革多元評價所倡導的一種重要評價方式,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提升地理教學有效性具有關鍵作用。但在其實施過程中存在如何有效實施質性評價以及質性評價具體方法的運用問題。文章針對此進行了實踐探討。
【關鍵詞】質性評價;質性評價策略;質性評價方法;教學有效性
前言
從《地理課程標準》中可知,新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因此新課程的評價被稱為“發(fā)展性評價”。質性評價是“發(fā)展性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強調從過分關注量化逐步轉向關注質的分析與把握,強調對評價對象作全面、深入、真實的觀察,描述評價對象的特點與發(fā)展趨勢。新課程倡導的質性評價的方法主要有“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作描述和記錄,以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樹立自信心;也有助于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以提升教學有效性。其實質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對待學生的成長要“觀其大略”而不能偏于一方。對于地理這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而言,尤其是對于初中地理基礎教學,實行“觀其大略”的質性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更加有利。
一、質性評價的實施策略
質性評價本身在以往的評價中也存在,如常見的我們教師寫給學生的評語、與個別學生的課后訪談等都屬于質性評價。但在定量評價為主的應試教育時期,質性評價只不過是一種點綴,長期以來籠罩在定量評價的“陰影”之下,不被人們所重視。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提倡生本教育,提出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fā)展,要淡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突出評價的教育功能,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以真正提升教學有效性。質性評價開始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甚至要成為發(fā)展性評價的主流。針對初中地理教學中質性評價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迷惑,筆者認為應該強調以下策略:
1.首先落實“以人為本”的新評價理念
傳統(tǒng)評價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質性評價的有效實施,因此必須徹底改變“唯分數(shù)論”的觀念,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敖逃厝灰裱能壽E,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和保全生命的成長,或引導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沖動不斷發(fā)展”,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人格的健全、個性的張揚更為重要,這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與景仰。我們的教育必須是“全人教育”,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強調評價的民主化與人性化的發(fā)展,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與評價對個體發(fā)展的建構作用”,淡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發(fā)展,還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讓評價更趨人性化。尤其在初中的地理課堂,主要是地理的常識性教育,所謂“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更不是用區(qū)區(qū)分數(shù)可以衡量的。所以,教育效果要提升,首先必須及時落實轉變觀念。
2.質性評價的主體是學生
一般而言,初中地理教師所任教班級較多,所需要評價的學生也比較多,通常工作量也有六個班。教師在自身繁重的教學任務中還要對所有學生進行質性評價,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任教班數(shù)班容量偏大,僅依靠教師一人單薄的力量,難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實,質性評價屬于過程性評價的一種,《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建立成長記錄袋是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的一個重要方式”,從中可以看出,質性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將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的任務是對學生開展的評價進行設計指導,并對評價過程進行監(jiān)控,采取抽查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必要時還可引入家長等的參與。引導學生之間開展互評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有時不易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學的評價使學生本人能夠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學生之間的互評也起著監(jiān)控、榜樣的作用。質性評價放手讓學生操作,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學生對自我、他人的責任意識,也有利于提升地理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
3.注重評價方式的動態(tài)化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生本的多項、豐富、適宜的信息聯(lián)系和反饋交流過程。由于主體創(chuàng)造力的巨大,決定了課堂教學中諸多具體表現(xiàn)是難以預測的,企圖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框定教學行為是不恰當?shù)摹R虼?,課堂教學評價要留一定的余地,是動態(tài)的評價。
以往,教師的評判是權威性的。它無視學生學習和發(fā)展趨勢,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一錘定音”,它容易挫傷學生深入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甘當聽眾。而動態(tài)的評價方式是一種延緩性評價,教師對學生正在研討的問題,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員參與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分析、去討論、去論證。教師只是在學生的思維相碰撞時,才適時進行點撥、啟發(fā)和鼓勵,它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成就動機促使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分析綜合能力。質性評價的實施要取得較好的效果也同樣要求要動態(tài)化、過程化的去評價教學、評價學生、評價教師。
4.質性評價方法和量化評價方法并舉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質性評價作為一種過程性評價并不是要否定量化的評價方法,二者應是互補的關系,“只有將質性的評價方法和量化的評價方法相結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狀況,也才能評定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初中地理教學應更注重學生地理素養(yǎng)的形成,因此質性評價必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二、質性評價方法實踐
在把握質性評價的策略內涵后,筆者在平時的實踐中進行了多種方法的嘗試。在初中地理教學的實踐中,活用各種方法進行質性評價,注重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定能使學生和教師取得更多的收獲。
1.案例分析法
通過解剖具體的案例(案例與被評價人有關),對被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例如,學習小組對某一個所學章節(jié)綜合分析題的答案進行分析評價,找出成員答案的優(yōu)點與不足,認同了一系列學習內容的意見和建議,促進了對綜合問題回答能力的認識,教學的效果會更全面。這種方法在地理復習課、練習課中的實用性較強。
2.交流評議法
參與者對評價內容進行事實判斷之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進行價值判斷。例如,學生在學完一個單元學習后召開地理學科單元總結會議,被評價的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自我總結匯報,然后由與會者對被評價者作出評議,分析對被評價者的學習現(xiàn)狀,指出長處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發(fā)揚和改正。這是對個體最貼身的評價,針對性非常強,對學生個體的觸動較大。
3.表現(xiàn)性評價法
所謂表現(xiàn)性評價,是指通過觀察被評價者在完成實際任務時的表現(xiàn)來評價其發(fā)展現(xiàn)狀。表現(xiàn)性評價的設計要點:
(1)列出要考查表現(xiàn)的重要方面,一般控制在10-15項之間;
(2)盡可能用可觀察、可測量、可量化的被評價者的行為和成果特質作為界定表現(xiàn)的標準;
(3)按行為表現(xiàn)的順序排列考查內容,以便于觀察和判斷。
4.檔案袋法
檔案袋是指用以顯示被評價者學習成就或持續(xù)進步信息的相關記錄和資料的匯集,是學生個體最直觀的成長軌跡紀錄,操作性和實用性都強。
檔案袋主要有兩種用途:
(1)展示作品。將被評價者最好的或最喜歡的作品收集。
(2)反映進步。將能反映被評價者進步情況的作品、測驗卷、家長信、學習心得,反省材料的收集等。
5.小組課評價法
所謂“小組課評價法”即每節(jié)課指派一個學習小組(一般為6-7人,前后桌)負責記錄本節(jié)課的情況,并通過集體合作對幾項指標作出評價。具體操作程序為:
開課由前節(jié)課評價小組公布評價結果,以便全班同學了解,教師稍加點評。一分鐘組長分配任務,指定專人記錄兩項指標(小組活動個數(shù),發(fā)言人次大約數(shù))。課后填寫情況記錄及評價表等。評價信度:學生們紛紛表示同班學生朝夕相處,再熟悉不過,一般不至于出現(xiàn)差錯,更何況集體評價不是某個人的特權,因此,其信度是可靠的。
質性評價的策略是我們對地理教育科學認識的進步,質性評價的方法更是各式各樣,但一切方式方法的終點都是為了提升我們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能更全面的成長。活用這些質性評價策略和方法,提升課堂教學,值得嘗試。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部制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地理課程標準解讀》.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湖北教育出版社
[4]《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5]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6]馬斯洛(美),林方.《人的潛能和價值》
(作者單位:廣州市廣州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