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香竹,王 千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1)
論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
梁香竹,王 千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1)
公民意識隨著現(xiàn)代國家的出現(xiàn)而產生,是近代憲政的產物。公民意識教育是通過學校、社會、家庭等各個社會渠道與手段相結合而完成的,是一種社會化與再社會化的過程。大學生作為現(xiàn)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體,其公民意識教育的發(fā)展與建設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當前大學生群體仍存在各種公民主體意識淡漠、缺失等現(xiàn)象,因此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訴求凸顯合理性。
大學生;公民;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對自己在國家的地位、權利義務等方面的自覺認識。它是伴隨著公民概念的提出而形成的,是近年憲政的產物?,F(xiàn)代公民意識教育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話題,與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于培養(yǎng)和提高公民意識以及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在整個國民公民意識教育中占主體地位。
公民意識和公民意識教育內涵十分豐富。一般來說,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xiàn):一是公民的主體意識。公民意識教育是以培養(yǎng)有國家主人和民族精神的主體為主要任務;二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為公民的權利意識與義務(責任)意識。公民意識教育是以培養(yǎng)權利與責任意識為核心,培養(yǎng)出樹立平等、公平、自由、正義等法治理念的好公民為目標;三是公民意識的延伸內容為公民道德意識。公民意識教育以推進社會文明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為重要內容,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公民意識的基本內容是公民主體意識
公民主體意識是指作為國家主體對其地位、價值和主觀能動性的自覺意識。[1]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在每個成員按契約成為一個共同體時,那些與主權者們共同分享主權的人就是公民。[2]美國著名學者英克爾斯在他的研究中特別強調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公民意識是一個現(xiàn)代人理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他是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各種現(xiàn)代化國家機制正常動作起來的基本條件就是參與其中的公民們。我國憲法也明確規(guī)定了我國公民有參與國家各類社會管理事務的權利。
2.公民意識的核心意識為權利意識與義務(責任)意識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定義公民內涵最核心的方面是指公民天生就是一種政治與社會性的動物,他是以一個國家及社會的一個成員身份確立之后,依賴其與社會所形成的契約關系而享有相應的公民權利及承擔義務(責任)。可見,每個公民都應當知道自己擁有憲法及法律對其權利和自由的充分保障。我國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有人身權、生命權、健康權等,特別是中共十七大報告列舉了公民享有參與權、表達權、知情權與監(jiān)督權等各項政治權利與自由。因此,公民有了這些權利意識,相應地就擁有了公民的核心意識。當然公民同時也要承擔義務(責任),意味著公民權利意識與義務意識也就是責任意識是分不開的。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如果單純強調無責任的權利,權利的實現(xiàn)就變成一句空話;如果單純強調責任意識,而不保證公民的合法權益的話,那么這種權利意識教育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很難奏效。
3.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公民道德意識
公民的道德意識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包括社會公德意識,還包括合作意識、生態(tài)保護意識、文明意識等,因此這些可以成為公民意識外延閱讀內容。
公民道德意識教育焦點定位于個體道德建設與整體文明建設的統(tǒng)一,因為公民意識的教育是全體性的教育,它既包括個體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也包括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
1.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構建現(xiàn)代公民社會。它是由市場經濟與民主法治的推進呼喚而成,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形成是現(xiàn)代公民社會形成的心理基礎,系統(tǒng)的公民意識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使其不斷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作為現(xiàn)代公民社會建設的先鋒軍,對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2.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教育由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化轉型
以往中國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為數(shù)不多的大學生被看作精英,與同齡人相比,他們擁有無比優(yōu)越的條件,受過高等教育,有很好的社會地位,從事最優(yōu)秀職業(yè)。相應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也是以政治任務為主,用其帶動教育內容更多關注的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上,而忽略了公民基本的訴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由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由農業(yè)社會轉向工業(yè)社會,且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社會更快地向現(xiàn)代化轉型。在復雜的轉型時期,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成大眾教育,學生由社會的精英轉身為普通公民,而很多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變化,仍處于社會精英這一誤區(qū),造成嚴重心理失衡。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凸顯出來。它是以基本要求為基本取向,是站在法制國家的權威、社會公眾利益與現(xiàn)代法治社會秩序的合理立場上,而形成的合格公民。[3]
當前多數(shù)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公民意識,關注改革開放與社會發(fā)展,重視國家民族利益,具有一定平等意識,重視個人權利的維護,重視公民道德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等。但仍有一部分學生對公民概念混淆不清,公民意識較為薄弱,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國家主體意識淡漠;二是公民責任意識缺失;三是公德意識的稀缺。造成當前部分大學生公民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如下。
1.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心態(tài)阻礙公民意識的發(fā)展
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封建臣民思想根深蒂固,家庭意識深入人心,極大地弱化了以個人為中心。它崇尚的是“權力至上”而非“權利至上”,遵守的是“義務本位”思想而非“權利本位”。這種“義務本位”思想造成公民的消極心理,政治參與率低,政治冷漠感強,不去積極主動維護自我利益等,這種消極心理的沉淀一直對我國國民有消極的影響。且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基層結構是一個私人聯(lián)系的熟人社會,所遵循的社會首先也僅限于家人與熟人,而對于公共生活領域所遵循規(guī)則卻完全陌生。尤其是中國現(xiàn)在正處于一個從以農業(yè)經濟為主的熟人社會向以工商業(yè)為主的陌生人社會轉型期,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心態(tài)不會輕易瓦解,必然會對公民的意識發(fā)展帶來阻礙。
2.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的弱化與西方不良思想的滲透造成了公民意識的缺失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在一直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時,很多文化的精華也隨之拋棄了,很多中華美德在人們的身上已經看不到了。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思想對我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不可否認,西方一些思想如關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效益等觀念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民意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任何事情都帶有兩面性,西方文化帶來先進教育理念與思想的同時,也攜帶了一些不良的信息,如極端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特別是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泛英語文化入侵,使青年們被其多樣性與趣味性所吸引,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其中不良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3.高校中系統(tǒng)的公民意識教育缺乏,降低了其教育的實效性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等院校缺乏完整的公民意識教育體系。目前為止,公民意識教育沒有像其他教育那樣形成一整套科學化、完整化、系統(tǒng)化與規(guī)范化,且相對穩(wěn)定的教育體系,而主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單一地體現(xiàn)出來,且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學生眼中并不重要,對其內容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二是高校公民意識教育手段單一,缺少社會實踐的體驗?,F(xiàn)今,公民意識教育主要通過理論傳授方式,略顯單薄。雖然大學生都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可是還有部分學生沒有體驗公民的經歷,甚至從來沒有參加過選舉,還有一些同學雖參與過民主選舉,卻缺乏公民權利意識,對其候選人不加任何的了解就茫然地投票,絲毫沒有感覺到作為公民行使公民權利的神圣與自豪。
1.增強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教育
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教育的內容涵蓋了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等內容。在現(xiàn)代社會,公民概念是指具有同一國家的國籍的人。鑒于其是在特定的國家與民族生存之下的人,所以公民主體意識教育都離不開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教育。公民只有明晰了自己在國家的身份地位,才會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愛國情懷,處處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2.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
盧梭強調:所謂的義務(責任)就是我們和社會聯(lián)結在一起的保證或許諾,它們是強制性的,這僅僅是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這體現(xiàn)責任是一種社會契約中對他人的一種保證或承諾,非自由的。馬克思指出:“作為確定之人,現(xiàn)實之人,你就有規(guī)定,使命與任務?!@個任務由于你的需要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而產生?!盵4]責任意識是基于共同利益而存在,當共同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為了保證共同利益及社會秩序正?;枰駹奚糇晕业囊恍〔糠掷娑扇餐?,它是公民權利意識的支撐。因此,加強責任意識,使大學生認清自己的角色與地位,不斷地自我否定,使自己變成一個有道德的人,以寬廣的胸襟自覺承擔責任,引導大學生公民意識朝正義方向前進,最大限度地彰顯道德的力量。
3.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
公民不是超越任何一個政治領域而真空存在的,它是生存在特定的國家與民族之中的人。一個有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國情懷的人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公民意識教育與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文化是一致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公民。弘揚優(yōu)秀文化與愛國主義是大學生公民意識與公民責任的集中體現(xiàn)。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文化相互碰撞激蕩,只有大力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才能消除外來文化中不良因素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才能增強大學生國家意識、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及濃厚的愛國情懷。
4.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公民意識培養(yǎng)過程中起到最關鍵的作用。大學生只有將理論與實際行動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知行合一,在實踐中親身體驗與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公民的涵義,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識的認知水平,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公民意識教育是通過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多渠道完成的。其實踐環(huán)節(jié)可通過社會各渠道來完成,如社區(qū)服務、軍訓,開展服務志愿者協(xié)會,及校內外結合的實踐活動,某一主題類的宣傳活動等。這些活動對于幫助大學生認識和了解社會,培養(yǎng)他們具有服務型的公民意識具有重大意義。
[1]何齊宗.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周靜.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應然與實然[J].江蘇高教,2009,(6).
[4]傅慧芳.公民意識的要素結構探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2,(2).
[責任編輯:樊保臣]
G641
A
1674-3288(2014)03-0118-03
2014-04-3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國家一般課題“信息技術促進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實證研究”(2011G194)子課題(BCA110020)的部分研究成果;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課題“當代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探究”(院科字2012111)
梁香竹(1981-),女,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與法律教育;王千(1964-),男,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基礎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