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花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6)
恩格斯曾經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盵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探索,也應追根溯源到毛澤東對中國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探索。[2]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毛澤東對中國新文化發(fā)展的出路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不懈的探索。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聲名遠播,使中國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代以來,隨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儒家文化不斷遭受來自各方面的沖擊與質疑。它不僅反映在針對中國明清以來科技落后的“李約瑟難題”和國民劣根性溯源的追問中,也反映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質疑中。
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成為學術界一種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批判中國文化,并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
新文化運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阻礙中國社會進步的是封建舊文化中的糟粕,它造成國民的劣根性。因此,要推行新文化,以徹底改造中國舊文化,再造新國民,實現民主共和理想。
但是,由于對“建立什么樣的新文化,如何建立新文化”這個問題并不完全清楚。五四運動時期,通過對各種主義和思潮的不斷辯論、比較、篩選,馬克思主義逐漸脫穎而出,嶄露頭角。當時的先進人士逐漸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新文化,才能擔當這樣的雙重任務。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新文化進行了不懈探索。五四運動后,在陳獨秀和李大釗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影響下,毛澤東堅定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毛澤東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列寧的主義),不象其他諸如社會政策、社會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羅素的主義)等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3]。他在汲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分基礎上,在革命實踐活動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艱辛探索,從而建構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
新民主主義文化有“三性”。第一,新民主主義文化具有民族性。它規(guī)定了新文化的空間特性。它必須扎根于中國社會,反映和體現中華民族風格,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所認同與接受,具有民族的形式和內容。它體現了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反對一切外來民族的欺凌與奴役,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平相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第二,新民主主義文化具有科學性。它規(guī)定了新文化的真理特性。它不僅具有科學的思維,而且具有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tài)度與科學的方法。它主張實事求是的原則與精神,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不盲目服從。第三,新民主主義文化具有人民性,或者說它具有大眾性,民主性。它規(guī)定了新文化所處的立場和方向。它打破了以往中國歷史上文化只為少數人所享有和服務的觀念,指出人民大眾的生活是文化的礦山和源泉,文化由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理應為廣大人民群眾所享有和服務,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傊褡宓奶匦?、科學的內容、大眾的立場,構成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主要內容。這使它既與傳統(tǒng)文化相區(qū)別,又與西方文化相區(qū)別。
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不僅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精神支柱和思想保障,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后,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化的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為毛澤東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是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的重要理論淵源。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新民主主義社會構想在我國的全面實踐,新民主主義文化也得到了全面發(fā)展。為響應毛澤東提出的“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4]的號召,我們不斷肅清了封建的和奴化的文化思想,確立起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未來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化任務和目標。黨和政府通過關閉各類妓院,改造妓女,廢除封建陋習,打擊偷盜搶劫、投機倒把、吸毒販毒、拐賣人口等舉措,使人們的精神風貌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到1952年底,我國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各方面情況都得到極大改變,順應歷史發(fā)展和人民要求,我國選擇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新民主主義文化因而也隨之向社會主義文化轉變。
1956年八大前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階段。蘇共二十大以后,針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弊病,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試圖“以蘇為戒”,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從理論上,毛澤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對文化的指導地位,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確立了若干重要原則和方針,如“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等等;在實踐上,毛澤東提出了“科學文化現代化”[5],以此促進“經濟現代化”,通過移風易俗,構建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新體系和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新體系。
但是,由于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文化,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什么是文化現代化,如何實現中國文化現代化”等問題的認識并不完全清楚,黨的領導人過份看重社會主義的方向和目標,而忽略了文化的現代化目標,文化建設逐漸偏離了預定的目標,走上“左”的發(fā)展道路。尤其是“文革”時期,“四人幫”一伙對知識分子嚴酷摧殘,使得我國人才隊伍和教育事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同時,由于全面否定傳統(tǒng)文化,完全拒絕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我國文化建設逐漸遠離中國社會現實,脫離世界文明發(fā)展軌道,馬克思主義被抽空,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走向封閉、單一、保守,不僅沒有實現文化現代化,而且窒息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生機。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所以走上彎路,一個重要原因是毛澤東晚年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產生誤區(qū)。毛澤東晚年思想,存在革命化和現代化的兩個不同的發(fā)展趨向[6],相信“燦爛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結出豐碩的經濟之果”,過份夸大文化的作用。毛澤東發(fā)動“文革”的初衷本想通過無產階級文化的革命,徹底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以便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然而,十年“文革”卻是一場徹底的虛無性的文化災難。[7]
文化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核心[8]和重要內容。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古代文化向現代文化轉換,即文化現代化。在革命思維和政治思維指導下,中國新文化無法正確處理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雖然我們在新文化建設中,試圖實現對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雙重超越,但是,學術問題政治化、思想問題意識形態(tài)化、文化問題浪漫化、文化論戰(zhàn)話語方式火藥化[9],最終導致對二者的雙重虛無。
同時,文化的歷史錯位[10],也使得我國文化現代化經歷了曲折歷程。實踐證明,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要正視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也要辯證看待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吸取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華,根據變化了的實際情況和時代條件,不斷推進文化的民族化和時代化發(fā)展,這才是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必然道路。
社會主義文化繼承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三性”,但其內涵有所不同。其民族性更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其科學性更強調重視科技和人才;民主性更強調文化的源泉,強調文化的大眾服務方向和目標。
“文革”結束后,我們果斷中止了文化革命的提法,用新的思維引領文化建設。
第一,要正確處理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毛澤東曾經認為,文化由一定形態(tài)的政治和經濟決定,同時,又給予一定形態(tài)的政治和經濟以重大影響和反作用。[11]毛澤東雖然曾經指出了文化要與經濟和政治結合,但在他晚年,更多強調文化服從于政治的需要。特別是林彪、“四人幫”一伙,把文化意識形態(tài)化、政治化,對文化問題無限上綱上線,剝奪了文化獨立自主的發(fā)展權利。當下,我們既不能象“文化決定論”者那樣夸大文化的作用,離開經濟建設單純搞文化,也不能象“文化虛無主義”者那樣貶低文化的價值和作用。我們應當把文化放在適當的位置,使它與經濟、政治緊密結合,更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自身作用,為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服務。
第二,要正確處理文化的民族性、開放性與時代性的關系。文化具有民族性,這是文化繼承性的體現。文化既要繼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要符合和反映本民族不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文化的開放性體現了文化的包容性與世界性。我們必須站在世界角度,以開放胸襟和全球視野看待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斷壯大民族文化根基。文化具有時代性,要隨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文化的時代性也是文化現代化問題。我們應當站在時代高度,創(chuàng)造反映時代發(fā)展要求、符合時代發(fā)展特點、體現時代發(fā)展趨勢的文化。毛澤東曾經提出“古今中外法”,要處理好民族文化與外國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拔母铩闭沁`背了這一思想,造成文化的災難。
第三,強調文化大眾化。社會主義文化大眾化問題,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立場和原則問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就在于它站在大眾的立場,為他們服務。失去人民大眾這個泉源、根基和立場,社會主義文化的生命力將枯竭,不可能持續(xù)下去。群眾路線是文化建設的生命線。如果脫離了群眾路線這根生命線,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前途是不可想象的。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眾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它應當反映人民群眾火熱的生活,貼近時代發(fā)展,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我們強調文化大眾化的同時,還應該處理好文化普及與文化提高的關系,處理好精英文化、主導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關系。
第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能采取群眾運動和革命方式。文化有其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能違背。文化變遷相對經濟社會發(fā)展而言,具有一定滯后性。這就決定了文化發(fā)展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不能只顧眼前,急功近利,期望一下子實現文化轉換。違背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暴風驟雨的群眾運動和革命方式搞“文化大革命”,最終只能革掉文化自身的命。文化建設需要和風細雨,不能象政治革命那樣速成;它也不象科技那樣,可以很快學習和被掌握,需要人自覺的認識和領悟。人只有以文化表現自身時,文化的作用和效果才能得到體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明了文化發(fā)展和養(yǎng)成的緩慢性。
綜上所述,毛澤東對中國新文化進行了艱辛的探索,無論其成功的經驗還是失誤的教訓,都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1.
[2]胡曾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歷史起點——毛澤東關于中國文化建設的理論探索[J].學習論壇,2012,(8).
[3]毛澤東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4]毛澤東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5]毛澤東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6]何云峰.革命化與現代化:毛澤東晚年思想的兩個發(fā)展趨向[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7][9]馮昆.從“雙重超越”到“雙重虛無”的文化畸變——中國文化現代化歷程的回顧[J].南京社會科學,2002,(8).
[8]王岳川.文化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核心[J].中國投資,2012,(11).
[10]陳志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錯位及其出路[J].學術月刊,1989,(7).
[11]毛澤東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