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久軍 陳 曉
(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 學生工作部,湖北 武漢 430074)
高職院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是指在對全體學生進行“利益觀”、“和諧觀”、“發(fā)展觀”教育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認定貧困生資格,運用國家和學校資助政策,在經濟資助基礎上,對貧困生進行“克服困難”、“培養(yǎng)自信”、“努力進取”等方面的精神助人活動以及“職業(yè)素質”、“職業(yè)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助人活動,為貧困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教導、指導和輔導幫助過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助學工作研究表明,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不僅僅要解決在校大學貧困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問題,而且還要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在增強學生自信心、提升貧困生職業(yè)素質與職業(yè)技能、提高其職業(yè)適應性方面,應當給予足夠重視。
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大力加強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建立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但是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高職院校總體上還處于重物質資助、重貧困資格認定、重評審程序等經費發(fā)放方面。對于發(fā)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還比較缺乏,尚未能發(fā)揮資助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重經濟資助,輕思想教育。高職院校助學工作部門往往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簡單地歸結為經濟問題,其工作重點放在資格認定、評審程序和受資助學生檔案管理等方面,缺乏對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認識貧困、對待逆境、適應環(huán)境、追求美好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是重資助形式,輕教育環(huán)節(jié)。相對來講,學校比較注重通過多種多樣的資助形式和發(fā)放資助的形式來開展教育,但是,有針對性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教育,特別是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等內容則明顯不足。
三是重資助項目,輕系統(tǒng)整合。多數學校比較注重增設資助項目,表面上看資助體系是系統(tǒng)而明確地劃分的,但實際資助過程中有許多交叉現象,有的貧困學生反復得到資助。在資助貧困生過程中,多數人員靠的是個人生活經驗,較少考慮資助的科學性。
國家獎學金是為了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國家助學金是為了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強調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yōu)良;勤奮學習,積極上進。國家勵志獎學金用于獎勵資助高校學生中品學兼優(yōu)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有資助類別都強調經濟資助為基礎之上的育人為本原則。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明確了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學生具有“按規(guī)定繳納學費及有關費用,履行獲得貸學金及助學金的相應義務”。助學貸款是國家為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yè)而采取的一項保障性措施。助學貸款的使用原則是“有貸有還”,因此,享受助學貸款的學生,除了按規(guī)定可以減免的以外,均應按規(guī)定在畢業(yè)前或畢業(yè)后一定期限內以不同形式償還助學貸款。此外,由于助學金的使用原則是“有勞有酬”,因此,獲取助學金的學生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
獎學金類型較單一、獎勵面小。貸學金制度貸款規(guī)模仍然偏小。高校內部能夠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有限,難以滿足特困生的要求。減免學雜費覆蓋面太小,只能解決極少部分學生的困難,同時,這種形式也可能增長不勞而獲的消極思想,易在學生群體中產生負面影響,與學校資助的初衷相悖。不可能解決根本性的困難,仍需要貧困生依靠國家、家庭、學校和自身努力共同解決貧困問題,在國家、學校資助大部分的基礎上,引導貧困生樹立自助思想,并通過自身的努力回報國家、社會和學校。
對于高職院校來講,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就讀此類學校,以湖北省為例,2002-2007年5年間,考取??频霓r村生源比例從39%提高到62%。麥可思調查研究發(fā)現,高職高專院校畢業(yè)生中,半數來自農民與農民工家庭。因此,相對于普通本科而言,探討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發(fā)揮育人功能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應當通過建立“物質資助為基礎,精神鼓勵為動力,能力提升為平臺,素質拓展為目標”的學生資助工作機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做到“教育與資助并舉”、“資助與扶志并重”,達到資助和育人的有機統(tǒng)一。
在動輒上千學生的助學金評比過程中,僅憑學生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學生家庭貧困證明,單靠輔導員的力量,貧困生資格認定確有難度。高職院校校在界定貧困生時,基本的程序是:學生申請→遞交材料→班級評議→上報學院→學院審核→學院公示→反饋上報學校。但有些真正的貧困生因為沒能及時拿到相關貧困證明,結果不能入選。由于生源地民政部門對貧困資格認定的標準不同,家庭貧困證明也容易開出,沒有對學生家庭境況的詳細描述,簡單的一兩句話缺乏可信度和可比度。再加上人均收入的不真實,難統(tǒng)計,學生家庭情況變化的不確定性等,貧困資格認定的非公正現象越來越突出。因此,學校在助學金發(fā)放過程中,普遍采取了“輔導員認定+小班評議+知情學生認證”三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并且延長評審結果的公示期。同時明確要求嚴禁事項,如要求“輪流坐莊”、平分獎助學金或將獎助學金上交班費、內定國家獎助學金受助名單問題等。有的學校按照標準對照評分,以分數高低確定貧困程度,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探索。各學校一直在努力探索各種不同的貧困生資格評議辦法,目的在于保證真正的貧困生獲得資助。只有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的方法以保證貧困生認定的準確性,才可以靠公平贏得學生的認同,學生的廣泛認同本身就是育人效果的體現,對于他們認識社會現象、強化道德觀念、塑造道德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提高認同程度,不僅僅是指貧困學生??茖W的認定辦法和認定結果,對全體學生也是一種教育過程。通過公正、公平、公開而達到的評議結果,也可以防止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由于金錢的誘惑也想爭取助學金,可使廣大學生樹立公正之心、公平之念,最終形成良好的“扶弱救困”氛圍,而真正體現育人為本的助學理念。
新生入學前中后期,都要創(chuàng)新助學工作渠道,在周到服務中讓貧困生感受溫暖,從而拓展育人功能。學校在新生報到時設立“綠色通道”,安排工作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接待學生和家長,現場設立“平安電話”,讓通過“綠色通道”入學的新生及時向家人報平安。選拔高年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生黨員擔任“愛心使者”和新生領航員,帶領新生辦理各項手續(xù),宣講學校幫困助學政策,鼓勵他們自強自立、積極進取。新生入學后,學校要著手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情況,建立起幫困檔案。在具體工作中,采取看表現、向寢室或同班同學了解情況、對個別學生進行家訪、及時找貧困學生談心并發(fā)現問題、分析并確定和實施具體的解困辦法等工作方式,真正了解困難學生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主動服務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思想需求。還可以開展黨員聯系經濟困難學生“一幫一,結對子”活動,不僅為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經濟困難,還經常與他們談心聊天,解答他們心理上的困惑,讓經濟困難學生感受關愛與信任??梢蚤_設心理講座、團體輔導,讓貧困生的煩躁情緒、壓抑情緒、自卑情結、嫉妒情緒有疏通的渠道??梢愿鶕毨睦硐嗳萏攸c,建立一些群體組織,開展團體活動,讓他們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激勵??梢詣訂T教師進行智力資助,為基礎差的貧困生有針對性地補課,幫助貧困生提高學習成績??梢源罱ā熬蜆I(yè)扶持”發(fā)展平臺,對貧困生進行全程化就業(yè)指導,幫助貧困生根據自身條件和優(yōu)勢選擇正確的擇業(yè)目標,通過各種媒介向貧困生發(fā)布人才需求信息,幫助他們掌握擇業(y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貧困學生往往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緒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存在困難,表現出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面對貧困生對城市文化、生活習慣的適應問題、不能擁有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問題、持續(xù)的不平衡心理而對家庭和社會抱怨問題、在一次次校園生活的比較中負性情緒增長問題,還有缺乏自立自強的奮斗精神問題、存在“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索取思想問題、不珍惜而隨意揮霍助學費用問題、有的特困生因基礎差導致成績不好而自暴自棄的問題、逾期不還款等等問題,學校要針對貧困生群體開展主題思想教育,如勵志教育、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首先,通過談心、自強自立先進個人報告會、勤工助學經驗交流會、優(yōu)秀事跡選編等方式,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貧困,辯證地對待逆境,培養(yǎng)自立自強的意識。其次,要針對一部分貧困生身上所存在的虛榮心及自卑心、缺乏正確的勞動觀念等問題,通過思想教育幫助他們端正對勞動的認識,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去克服困難。再次,對于那些思想認識上和心理有偏差,如依賴、懶惰、消沉的貧困生,一味地給予經濟救助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甚至會助長精神貧困的發(fā)生,滋生“等靠要”的思想。要引導他們意識到,貧困問題的解決僅僅依靠政府、社會和學校等外部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奮斗自強才是根本。最后,引導貧困生樹立報效祖國、回報社會的思想,使貧困生把國家、社會的關心、愛護和幫助,化為自己刻苦學習、奮發(fā)成才的強大動力,以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異成績回報國家和社會。
貧困生面臨的困難不僅是經濟上的困窘,社會現實對貧困生提出了更多的發(fā)展要求,例如融入社會,融入人群,培養(yǎng)正常的心理和心態(tài),避免被邊緣化;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就是掌握能夠創(chuàng)造資本的資本;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等,僅憑物質資助遠遠不能滿足貧困生生存發(fā)展需要。由于貧困生中絕大多數來源于偏僻的農村地區(qū),基礎教育的不全面導致其綜合素質有欠缺。學校應結合其打工場所與個人特點,從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表達能力、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團隊精神及知識實踐運用能力方面加強培養(yǎng),并以此推動其專業(yè)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才能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自強能力[1]。首先,貧困學生對于職場禮儀方面的知識、意識和習慣不夠。對家庭條件好的學生來說,衣著上的得體可能會彌補禮儀上的不足,貧困生如果禮儀上再不足,很容易影響個人發(fā)展。學校可舉行這方面的訓練,對貧困生塑造自我、改變個人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征都將會起到積極作用。其次,對貧困生進行通用職業(yè)能力等方面的培訓,通過職業(yè)發(fā)展能力培訓、藝術素養(yǎng)培訓、心理健康訓練和社交能力培訓,提高貧困學生的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同時,要加大勤工助學力度,優(yōu)先滿足特困生的需要,力求通過特困生的誠實勞動獲得報酬,從而達到既解決實際困難,又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勞務型勤工助學基礎上,要大力開辟文化、技術型崗位,讓特困生參加到教學和科研活動中,及早進入科研、開發(fā)、生產過程,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2]。
1 王凱.助學與育人理念下的高校貧困生幫扶工作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09(23).
2 宮曉東.當代特困大學生教育管理問題[J].山東文學(下半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