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
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
一個努力幫自己和別人點亮心燈的人
不少教師曾經(jīng)面對這樣的困擾:越是上公開課了,越是有人來聽課,越是該展示自己的教學功夫時,卻偏偏在關鍵時刻把課講砸了。你看,下面的故事是否似曾相識?
我是一名中學數(shù)學教師,應該說幾年的教學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特別是剛送走的一屆畢業(yè)生,中考成績很好。但是,沒想到,前不久的一次公開課讓我很受打擊。
是這樣的:學校組織了一次年輕教師優(yōu)秀課評選。我知道,這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一定要好好準備。在這之前,校長和年級主任都跟我專門談過話,希望我在這次活動中好好展示一下,給年輕教師做個表率。領導一談話,讓我更不敢輕視了,加班加點,全力以赴,深入鉆研,每天神經(jīng)都繃得緊緊的。說實話,上公開課的前一天晚上,我差不多一宿沒睡,在家里反復地練習。我心里就是一個念頭:一定抓住這次展示自己的機會,一定不能辜負領導的信任,一定不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次公開課卻偏偏讓我講砸了。不僅開場不順,而且在關鍵時候竟然卡了殼——一道習題解不下去了。雖然我故作鎮(zhèn)靜,最后由學生幫忙把題解完,但是我知道,這回前功盡棄,到底還是關鍵時刻掉鏈子了。
雖然大家還是給了我很多肯定,但是,優(yōu)秀課的榮譽還是離我而去了。那陣子,失落、懊惱、困擾一齊包圍了我。平時講課本來好好的,怎么偏偏關鍵時刻講砸了?
這是為什么?一句話,都是“目的顫抖”惹的禍。
什么叫目的顫抖?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兩組被試者給小小的繡花針引線,事先激發(fā)他們不同強度的目的性,比如設置價值不同的獎品。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者的目的性越強,越全神貫注地努力,手越顫抖得厲害,線越不容易引入。由于手的顫抖是目的性過強造成的,所以,心理學家就給這種現(xiàn)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目的顫抖”。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的目的性越強,他便越不容易成功。
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目的顫抖。太想寫好字,你的手會顫抖!太想踢進球,你的腳會顫抖!太想做出創(chuàng)意,你的腦會顫抖!目的顫抖雖然表現(xiàn)不一,可說到底,都是心在顫抖,都是因為心量太小,對眼前的名利太在乎了,太看重了,亂了方寸。結果,渴盼消磨了自信,恐懼蛀蝕了勇敢,失敗吞噬了成功。追尋成功的路上,不知道多少人就是這樣毀在目的顫抖面前。
有些教師越是關鍵時刻越容易把課講砸了也是這樣,砸就砸在目的顫抖上。就是說,心里把公開課的“目的”看得太重了,太在乎公開課的所謂“重大意義”了:評比結果、眾人評價、領導看法、獎金職稱,所有的成敗得失、毀譽榮辱,都在此一舉了。于是,方寸大亂了,目的顫抖了,也就把課講砸了。
那么,我們該怎樣戰(zhàn)勝目的顫抖?怎樣在關鍵時刻展示好自己的教學實力?
人生豈能沒有目的?我們的教學工作,總離不開這樣那樣的目的。然而,目的本是引領我們前進的,如果太看重那個目的,如果將目的變成赤裸裸的功名利祿,當作重壓背負在身,每前進一步心里總計較著這個“目的”,那么,巨大的牽累與莫名的恐懼,就會驚擾我們的心靈,羈絆我們的手腳。
有句話說得好:“大體則有,具體則無”。我們應該有人生的理想,有生活的目標,有行動的目的。但是,人生的智慧在于,在職場上,在商場上,在官場上,在每一個名利場上,都把“目的”看淡一些。這樣,就會多一份勤奮少一份貪求,多一份踏實少一點顫抖。用佛家的話說,這叫“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說到公開課教學,更應該把羈絆心靈的那個“目的”扔得遠遠的——什么評比結果、什么眾人評價、什么領導看法、什么獎金職稱,諸如此類,在備課講課的具體過程中,這些東西都該扔得遠遠的,越遠越好。如此,你就遠離了“外重者內拙”,就做到了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平心靜氣,氣定神閑。
如此心境,哪里還會目的顫抖?哪里還會在關鍵時刻把課講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