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周娟
小學語文課堂上有童心嗎?關注過這個問題的老師大多會給出肯定的回答。人們都說童言無忌,這在語文課堂上有明顯表現(xiàn)。但同時不可以忽視的是,語文教師常常不注意學生的這種童心,尤其是當學生的童心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訴求與課堂教學需要不相符時,這種童心更加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久而久之,童心在語文課堂上就慢慢地銷聲匿跡了。故此,筆者以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做的重點工作就是呵護童心或重尋童心。
記得一次在聽公開課的時候,上課老師教的是春天的小雨中,媽媽給孩子送雨衣的小文章。這個小文本中體現(xiàn)出的是對春雨的描述,是對媽媽愛子之心的感悟。有意思的是,當學生讀完文本且老師提出了“讀完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感想”時,眾多學生不約而同地想到的是春天的小雨有多好玩,想象出春雨中踩踏水坑濺起水花,回憶出曾經(jīng)的春天下雨時不穿雨衣而淋雨在教室外奔跑時的趣事等。面對這樣的一些答案,教師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因為學生的這些答案完全在教師的預設之外。而在課后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上課教師也毫不掩飾對學生的失望:沒想到這些孩子往這個方向想,這些內(nèi)容根本就與文本無關,與語文教學沒有關系。而讓筆者感覺到詫異的是,聽課的老師中對此觀點表示附和的竟然占了1/3 以上。筆者以為這是不正常的現(xiàn)象。
如果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讀到這一文本而回憶或想象出有趣的事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正是童心的一種自然體現(xiàn)。這種童心雖然與語文無關,但卻與學生的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童心怎樣才能得到呵護呢?呵護童心不是一件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的事情。筆者以為,呵護童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發(fā)現(xiàn)童心的意識。童心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其實是一個常態(tài),關鍵是語文教師要有一個發(fā)現(xiàn)童心的眼睛,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一眼睛其實就是一種教學意識。比如說在上面所舉的例子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看似離題的回答其實正是童心的一種體現(xiàn),學生只是在文本的刺激之下,發(fā)揮了自己的記憶與想象而已,這樣的回憶與想象會讓學生感到快樂,而這樣的快樂會讓學生暫時離開課堂。這就是一種童心,教師認同這種童心并允許其在語文課堂上存在,是童心意識的重要體現(xiàn)。
其次,呵護童心需要教師智慧地研究童心。事實上,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表現(xiàn)來的這種童心是有其心理學依據(jù)的,研究表明,小學生是富有想象力的,一個小小的刺激都會讓他們的想象跑得很遠,而語文課堂上由于一定程度的故事性,因而能夠?qū)W生產(chǎn)生這種刺激的因素非常多,因而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童心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教師要做的就是努力發(fā)現(xiàn)童心的起源,從而把握學生那個瞬間的心理,然后在此基礎上將學生的思維引向預期的目標。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內(nèi)容。
再次,呵護童心意味著對學生的一種引領。在上面的例子中,一種很好的呵護童心策略就是,在學生的回憶或想象之后,讓學生思考本文的作者是不是只想描述一種回憶或想象?作者有沒有其他的目的?如果是同學們遇到春天的小雨中媽媽給你送個雨衣,你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在這樣的問題驅(qū)動之下,即使生活中沒有遇到這一情形的學生,比如說就有學生提出她家都是汽車接送她上放學的,他們也會用自己的想象去構(gòu)建一種溫馨的母愛,這種母愛無論是來自于現(xiàn)實還是想象,都會讓學生感覺到母愛的偉大。
也就是說,呵護童心其實并不影響我們語文課堂上工具性或人文性的體現(xiàn),但呵護本身卻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得了一種雖短暫卻可貴的成長經(jīng)歷。
反觀這一觀課議課的過程,筆者感覺到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呵護童心應當成為一個主要話題。因為在應試壓力的作用下,童心確實離語文課堂越來越遠了。
必須強調(diào)的是,這里所說的呵護還不只是一種認同,不只說是在課堂上不批評學生稚嫩的話語就是一種呵護。真正的呵護,應當是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能夠從學生的心靈深處給予這些童心以符合學生需要的解讀,然后在此基礎上將學生童心背后的心理與語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一言以蔽之,小學語文課堂上的童心是可貴的,是有研究價值的,是可以讓教師與學生的心真正貼在一起的重要資源。要認識到這一點,關鍵是要讀懂童心,呵護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