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周口師范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周口466001)
卡里斯瑪是社會控制之一,其主要內(nèi)涵在于一種“個人魅力式”的統(tǒng)治。起初,學者們(如韋伯)認為卡里斯瑪是一種非理性的初級社會統(tǒng)治,它僅存在于動蕩的社會之中,而且,這種社會統(tǒng)治由于其本身特性會被理性化的統(tǒng)治所取代。然而,后繼的一系列理論表明,卡里斯瑪統(tǒng)治具有日常性,它不僅存在于動蕩社會和初級社會,現(xiàn)代社會中也存在卡里斯瑪,只要存在維持或變革社會秩序的需要都會喚醒卡里斯瑪。高校學生管理中,秩序是一種基本價值追求,這種秩序需要卡里斯瑪予以維持和變遷。這不僅得益于卡里斯瑪與高校學生管理具有契合性——高校中存在卡里斯瑪資質和二者特征上的相似性,同時得益于卡里斯瑪?shù)母锩粤α靠梢源蚱婆f秩序并對高校學生管理秩序進行重塑。
卡里斯瑪是韋伯提出的社會控制的一種,與傳統(tǒng)型控制和法理型控制共同組成了三種韋伯筆下的理想型統(tǒng)治。在韋伯及其他學者觀點中,卡里斯瑪是初級社會最為重要的統(tǒng)治方式,其雖然不具有穩(wěn)定性,但卻最具有革命性。
縱觀韋伯的著述,卡里斯瑪大致有三種含義:第一,卡里斯瑪是指超自然賦予領袖的能力,即一種“恩典的禮物”,這是與宗教或精神世界相關的一種含義;第二,卡里斯瑪指的是某個群體或者社會角色具有某種特征使人敬畏或者該特征可以使該群體或社會角色通達彼岸神圣,這種含義既具有宗教色彩又具有社會學意義;第三,在純粹的社會學或者世俗的意義上,卡里斯瑪指的是某種人格特質。本文將卡里斯瑪定位于第三種含義,即“某些人因具有這個特質而被認為是超凡的,稟賦著超自然以及超人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力量或品質”[1]353。
卡里斯瑪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個體性、廣泛存在性、反經(jīng)濟性和不穩(wěn)定性。
首先是個體性??ɡ锼宫斒墙⒃趥€人魅力基礎上的,是個人非凡品質的一種指稱。韋伯在論述個人魅力的體現(xiàn)時,總結了四種不同的形態(tài):“暴虎之勇”——英雄、“薩滿之魔”——先知、“魔門之教”——救世主和巧舌如簧的知識分子。無論是英雄的力量、先知的預言、救世主的救贖抑或知識分子的雄辯,都是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
其次是存在的廣泛性。韋伯認為卡里斯瑪具有非常性,它存在于組織的初級階段,而很少出現(xiàn)于傳統(tǒng)型和法理型這種持久化或日?;目刂浦小T诤髢烧咧?,卡里斯瑪僅僅存在于非常時期——政治、經(jīng)濟的緊急狀態(tài),因為只有緊急、動蕩的社會才會喚醒卡里斯瑪?shù)挠⑿燮焚|。然而,在希爾斯看來,卡里斯瑪是具有日常性特征的。希爾斯認為在社會日常之中都存在著一種彌散性的卡里斯瑪,“程度較弱的、協(xié)調性的、制度化的卡里斯瑪特質存在于社會的例行功能運作之中”[2]。同時,格爾茲指出,韋伯為我們呈現(xiàn)的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由理性化的專家組成的官僚制牢籠,但事實并非如此,超越性從來沒有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而是以各種形式存在于其中[3]。林德赫姆也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中依然存在卡里斯瑪。但與韋伯類似,林氏眼中的卡里斯瑪是非常性的,韋伯認為理性化會使卡里斯瑪消失,但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理性化使卡里斯瑪?shù)谋憩F(xiàn)形態(tài)更加扭曲和狂熱。通過上述論證,我們可以認為卡里斯瑪?shù)娜粘P院头浅P蕴卣魇且唤M爭議,但其存在的廣泛性是毋庸置疑的。筆者贊同希爾斯的觀點:只要有秩序和需要秩序的張力存在都會出現(xiàn)卡里斯瑪[4]。
再次是反經(jīng)濟性。韋伯認為卡里斯瑪統(tǒng)治的維持是建立在“召喚”、“使命”、“奉獻”和“募捐”基礎上的,而非是用“恩典的禮物”以換取經(jīng)濟收入。對此,韋伯指出,“一般來說,非凡拒絕一切合理的經(jīng)濟行為”。“非凡與家族為基礎的等級結構最明顯的區(qū)別就在于對合理經(jīng)濟行為的拒絕”[5]。然而,應當指出的是卡里斯瑪統(tǒng)治是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結構的,卡里斯瑪型統(tǒng)治只是鄙視傳統(tǒng)的日常經(jīng)濟而非放棄財富和獲利。另外,在卡里斯瑪統(tǒng)治中,也存在著類似“交易”的行為:一方面是信徒的“奉獻”與“追隨”;而另一方面是領袖能力的施展為信徒帶來的獲益?!叭绻I袖無法繼續(xù)使跟隨者受益,它的卡里斯瑪支配很可能喪失。”[1]356
最后是不穩(wěn)定性。韋伯認為卡里斯瑪?shù)臋嗤欠浅2环€(wěn)定的,綜合韋伯的著述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其不穩(wěn)定性特征。第一,卡里斯瑪資質會喪失。這種資質的喪失很可能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的:一是在領袖面臨實際考驗時不能承受之,而被他的神遺棄;二是卡里斯瑪神跡般的能力沒有給信徒帶來好處,從而喪失了認可,被跟隨者拋棄。第二,卡里斯瑪會例行化。卡里斯瑪會從非常性例行化到日常性。原因在于卡里斯瑪群體處于這樣一組矛盾之中:信仰使追隨者排斥理性——群體結構的維系需要理性。被卡里斯瑪支配著的歸依者是這樣一個憧憬:他們都渴望將卡里斯瑪及被支配的卡里斯瑪福氣從一種個例的、曇花一現(xiàn)的、隨機在非常時刻降臨于非凡個人身上的恩寵,轉變?yōu)橐环N日常的持久性的擁有。不過如此一來,其內(nèi)部結構性格便無可避免地要發(fā)生變化[6]。第三,卡里斯瑪?shù)牟环€(wěn)定性乃其獨特的統(tǒng)治結構使然。卡里斯瑪?shù)纳鐣{整方式是非規(guī)范性調整,缺少明確性和專門性,也不具有程序性。對此,韋伯從選任、章程、晉升、薪酬、培訓、監(jiān)督、權限和常設機關等八個方面對卡里斯瑪?shù)慕Y構的獨特性進行了闡釋[7]。
韋伯從與傳統(tǒng)型和法理型支配對比的角度論述了卡里斯瑪?shù)牧α浚J為卡里斯瑪與二者相比具有革命性的力量?!坝捎诳ɡ锼宫斨涫恰驳摹?,因此,它與理性的,特別是官僚的支配呈尖銳的對立?!ɡ锼宫斨湟苍谶@層意義上特別非理性,因它不受任何規(guī)則的限制。……卡里斯瑪式支配在其宣示的領域中,根本棄絕傳統(tǒng)。因此在這層意義上,卡里斯瑪是一特別革命性的力量?!保?]68卡里斯瑪?shù)母锩粤α颗c理性化的官僚制的力量不同,它完全是從內(nèi)部產(chǎn)生的力量,通過信仰改變心理取向,并依據(jù)革命的意愿來塑造新的秩序。因此,它對于打破傳統(tǒng)破除陳規(guī)具有重大意義。
卡里斯瑪?shù)牧α縼碓从谄渚哂姓斝?、合法性,也正是在正當性、合法性基礎上其才能夠召喚人們信仰、服從、認可和追隨,表現(xiàn)為一種支配力。韋伯認為支配就是服從的可能性,而服從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相信支配者有某種合法性和正當性。卡里斯瑪支配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在于,“對個人及他所啟示或制定的道德規(guī)范或社會秩序之超凡、神圣性、英雄氣概或非凡特質的獻身或效忠”[8]25-26。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卡里斯瑪之正當、合法的決定性因素乃是被支配者的承認與服從。然而,對于被支配者來講,認可與不認可并非一種自由,而是一種責任。因為追隨者所獻身的使命具有神圣性。但認可不一定是長久存在的,它的持久性必須建立在卡里斯瑪領袖能夠持續(xù)使追隨者獲得幸福。在這里就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邏輯:卡里斯瑪本身就是權力的來源與終結。因其神圣獲得認可與服從,因其喪失現(xiàn)實力量而失去權力自身。這樣,卡里斯瑪力量的保持便成為一個關鍵。卡里斯瑪力量要獲得持久性,便是要其能夠保有現(xiàn)實力量以使得跟隨者持續(xù)獲益。
卡里斯瑪支配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具有啟示意義,然而,這必須建立在二者具有契合性基礎上。筆者認為二者具有契合性,具體表現(xiàn)為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卡里斯瑪資質以及高校學生管理群體特征與卡里斯瑪特征具有相似性。
對高校而言,卡里斯瑪資質依然是個體性的,它具體表現(xiàn)為領導者、管理者的一種魅力。同時根據(jù)羅爾斯的理論,“在歷史理性化過程中,卡里斯瑪更多地寄身于理念,而較少表現(xiàn)為依附于特殊人物的特殊品質”[9]。因此,卡里斯瑪資質在高校便具有了兩種表現(xiàn):個人魅力和管理理念。
1.個人魅力。高校中的個人魅力是廣泛存在的。在教師階層主要表現(xiàn)為:師德魅力、教學魅力、學術魅力以及管理魅力。師德魅力說明該教師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高尚的人格品質,道德的力量可使具有這種道德品質的人成為中心,進而形成卡里斯瑪支配。教學魅力說明該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如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循序善誘、深入淺出、語言風趣幽默、思路清晰、邏輯嚴謹,學生們愛聽,喜歡上這位教師的課。以此形成的卡里斯瑪支配,無需考勤便會形成很好的課堂紀律。學術魅力是基于學術科研能力較強形成的,它同樣對于學生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對于激發(fā)學生的科研具有重要作用。管理魅力主要是基于經(jīng)驗或體驗,當管理人員施展某種管理能力時,且給被管理者帶來獲益,這種管理便會被認可和服從,從而形成卡里斯瑪支配。需要補充的是,在高校教師中也會存在形體魅力吸引,但這種魅力由于與獲取知識不具有必然聯(lián)系,因此,這種卡里斯瑪支配不會持久。
在高校學生干部中同樣存在著個人魅力。與教師的魅力不同,高校學生干部的魅力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形體魅力、領導能力和藝術才能。形體魅力對于學生共同體的吸引與凝聚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異性之間。從經(jīng)驗的角度看,具有戲劇性的是,這種吸引會隨著具有形體魅力的學生的戀愛而逐步消失。原因在于一旦其心有所屬或名花有主便對追求者而言喪失了期待、盼望以及幸福感。至于學生的領導能力,它是卡里斯瑪支配的主要類型。總體而言,學生的領導能力包括四個方面,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排列為:信息處理能力、任務執(zhí)行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協(xié)調能力[10]。在這種領導能力帶領之下,學生共同體獲得利益并聽從其召喚,從而形成權威和支配。藝術才能在高校中是廣泛存在的,其充分展現(xiàn)于高校各級組織的活動中。另外,某些組織的領導者必須具有藝術才能才能夠說明該組織具有正當性,該領導者才有權威和支配力。一個不具有藝術才能的人擔任文藝委員、藝術團團長、文藝部部長或者某文藝社團團長職務是不可想象的。
2.管理理念。現(xiàn)代大學學生管理的卡里斯瑪權威更多地是依靠管理理念而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某個高校的卡里斯瑪權威要想真正建立,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管理者本身具有卡里斯瑪資質;二是該校具有一個被廣大師生認同的管理理念;三是在這種管理理念的實施過程中,師生體驗到了平等、尊重和被信任。我國高等學校的學生管理理念在其革新過程中,確認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為本理念恰恰體現(xiàn)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因而也獲得了普遍的認同。當以人為本理念作為一種載體,將個人的卡里斯瑪資質寄身于其中,并與高校學生管理目標和愿景緊密相聯(lián)系,使每位管理者(教師、輔導員、學生干部)具有卡里斯瑪資質時,這種卡里斯瑪型高校學生管理體制便會建立起來。這種卡里斯瑪支配的力量來源不僅是受到個人魅力的吸引與召喚,更重要的是,正是基于對這種管理理念的認知和體驗,被管理者由于受益于其中而對之深信不疑,從而增加了卡里斯瑪?shù)姆€(wěn)定性。
卡里斯瑪與高校學生管理的契合性表現(xiàn)在于學生管理群體特征與卡里斯瑪特征具有相似性。前文已經(jīng)指出了卡里斯瑪?shù)奶卣鳎咝W生管理群體將在師生之間的平等性和班級內(nèi)部關系的非經(jīng)濟性上與之契合。
1.師生之間的平等性?,F(xiàn)代大學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中國傳統(tǒng)思想認為師生關系應該被界定為:尊師重道、師道尊嚴。荀子認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相反,“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學記》中記載:“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學?!比欢?,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以及新舊師生關系爭論的進行,傳統(tǒng)的尊師重道、師道尊嚴理念已經(jīng)被民主、平等、對話、交往理念取代。根據(jù)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師生關系應當是一種平等的交往關系。師生之間不是一種主體—客體關系,而是互為主體的關系,二者沒有高低強弱之分,且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性決定了師生關系并非純粹的借由官僚體制予以維系,由是便為卡里斯瑪?shù)某霈F(xiàn)提供了可能性①邵曉楓的博士論文《百年來中國師生關系思想史研究》對我國的師生關系思想流變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2.班級內(nèi)部關系的非經(jīng)濟性。班集體并非由經(jīng)濟利益的協(xié)調和制約而凝聚在一起。雖然在一些諸如獎學金、助學金評選等少數(shù)涉及到稀缺資源配置的活動中會摻雜著經(jīng)濟利益,但班級內(nèi)部關系之調整的規(guī)范主要是道德和榮譽。判斷一個班級內(nèi)部關系和諧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凝聚力的大小,而凝聚力的增強并不依賴于班干部能夠為班集體帶來多少經(jīng)濟利益,而是依賴于班集體幸福感的增加。實際上,大學教育中師生共同目標乃是通過教學與管理提高學生自身能力和素質,所以高校班級內(nèi)部事務客觀上是很少涉及到經(jīng)濟利益的。簡言之,大學教育讓學生學會的是分享而非謀取。利他主義的幸福感始終是大學生的傳統(tǒng)美德。因此,用功利主義來調整班級內(nèi)部關系的哲學觀念是徒勞的。
卡里斯瑪支配并沒有像韋伯所說,它會例行化以至于被理性取代而消失,相反,只要有秩序存在以及需要秩序存在都會喚醒卡里斯瑪,卡里斯瑪支配具有存在的普遍性,它在高校學生管理之中同樣存在。由于高校學生管理群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具有特殊性,即調整方法的多元性、非經(jīng)濟性、平等性等,決定了那種盲目崇拜依法治校的做法是不能自足的??ɡ锼宫斨洳⒉环磳团懦饫硇?,也不詆毀依法治校,它是現(xiàn)代依法治校觀念下的高效管理關系調整的另一手段,可以視為法律手段的補充,所以要充分重視卡里斯瑪?shù)母锩粤α?,由卡里斯瑪?shù)母锩粤α啃纬傻耐屏纱偈垢咝W生管理的創(chuàng)新以及法律治理機制的完善。同時,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卡里斯瑪支配具有正當性,因為,當領袖能夠為追隨者帶來持續(xù)性獲益時,它是被追隨者認可的。
高校學生管理中卡里斯瑪支配的形成依賴于個體性的卡里斯瑪資質,但更為重要的是要重視管理理念在形成卡里斯瑪支配中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學生管理活動中重視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簡言之,就是要領導者將自身的卡里斯瑪資質寄身于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之中。
在班級管理中,要重視具有卡里斯瑪資質班干部的選任和繼承。這就要求班干部的選任條件必須具備形體魅力、領導能力或者藝術才能。在組成首屆班委時,由于考察時間較短,學生的領導能力并不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可以選任具有形體魅力的人擔任相應職務,在班委換屆時應當著重考查領導能力,即考查能否經(jīng)受現(xiàn)實考驗,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班集體增進幸福感。對于有藝術才能要求的職務應當著重考查藝術才能,藝術才能可通過藝術展現(xiàn)在較短時間內(nèi)考查,避免沒有藝術才能的學生擔任文藝委員等職務,切忌“一個好的法制機制,傻子都能當皇帝”的管理思路。
[1]馬克斯·韋伯.韋伯作品集Ⅱ:支配的類型[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Shils Edward.Charisma,Order,and Status[J].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65(2):199-213.
[3]劉琪,黃劍波.卡里斯瑪理論的發(fā)展與反思[J].世界宗教文化,2010(4):86-92.
[4]李強.韋伯、希爾斯與卡里斯瑪式權威:讀書札記[J].北大法律評論,2004(1):265-271.
[5]Eisenstadt S N.Max Weber on Charisma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
[6]馬克斯·韋伯.韋伯作品集Ⅲ:支配社會學[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80.
[7]馬克斯·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下[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46.
[8]馬克斯·韋伯.韋伯選集Ⅲ:支配的類型[M].康樂,譯.臺北:遠東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9.
[9]王一軍.卡里斯瑪型組織的魅力:試評徐學根校長的管理思想及其實踐[J].江蘇教育,2009(3):21.
[10]黃宏強,趙國祥.高校學生干部領導能力結構研究[J].心理研究,2009(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