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璐
(湖南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外交是直接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工具,因此,為了最大可能地增進一國的國家利益,該國必須竭盡全力擴大和保持它的外交影響力。雖然“一國外交的影響力最終是同他的現實的或潛在的實力成正比的”,①但是,人的因素總是第一位的因素,一國主管外交事務的人的外交思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該國在一定時間、空間內的外交影響力。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主管一國外交的人員的思想和實踐,大致地就是該國在一段時間內外交影響力的準確反映。因此,研究主管一國外交的人的外交思想便具有了重大意義。
在研究政府主管外交工作人員的外交思想時,人們往往是注重從這些官員的外交實踐、演說和回憶錄中來挖掘可以反映這些官員外交思想的觀點或看法。是的,這些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在做些工作之前,就已經構思好了一個可以包容這些“觀點”或“看法”的框架,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至于這些框架究竟是什么那是另外一回事。本文擬在這方面做一個大膽的嘗試,而所要采用的框架則是從勢、術、技三個層次或方面來分析外交官員的外交思想。至于勢、術、技的內涵和其他方面,下面會有分別詳述的論述。本文所要研究的對象是1923年到1929年任魏瑪共和國外長的斯特萊斯曼。之所以要做這樣的選擇,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斯特萊斯曼外長在僅僅六年的時間內就使一個處于極其弱勢和被包圍狀態(tài)的德國打開了外交僵局、左右了東西方外交并重新崛起為世界大國。這里,并沒有故意夸大斯特萊斯曼或外交在德國復興和崛起過程中作用嫌疑,因為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一戰(zhàn)后,德國的內政也幾乎為協約國所把持,而要振興和復興德國,最主要的任務在于外交而非內政。
一國要制定出符合國際形勢和本國國情的外交目標和外交政策,首先要做的就是認清“勢”。何謂“勢”呢?說白了,也就是形勢,但是,“勢”又不完全等同于形勢。為了恰當地解釋“勢”,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情境:湍急的河流在某處突然遇到了萬丈懸崖一瀉而下不可阻擋。而所謂的勢,就是這其中不可阻擋的東西。然而,為了簡單明了地說明問題,我們可以把“勢”等同于形勢。具體到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即斯特萊斯曼的外交思想,我們并不以打算就開始加以闡述。在這之前,把德國尤其是一戰(zhàn)后德國所面臨的“勢”加以簡單的描述是很有必要的。
德國的地理位置和實力決定了德國外交的傳統(tǒng)必須做到東西兼顧,傾向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德國的生存發(fā)展。德國地處連接東方大國俄國和西歐各強國的中歐的戰(zhàn)略地位,加上1871年德國統(tǒng)一后不可阻擋的強勢,使得其他大國明顯地覺察到歐洲的均勢又一次被打破了,而且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打破,因為東西方之間的戰(zhàn)略緩沖地帶被急劇地壓縮。德國就像一座突然崛起的高峰,使得分處東西兩面的俄國與英、法兩國心生嫉妒與恐懼?!暗聡枰豁棖|西貫通的外交,是德國的一項傳統(tǒng)。消極地說,不這樣就擺脫不了被包圍的孤立狀態(tài)。從積極的意義上說,沒有連同東西方政策,德國的影響就無法展開,就無法與列強競爭。”②俾斯麥深諳此道,在德國統(tǒng)一后,以極大的精力和技巧編織起一個以德國為核心的聯盟體系,使得各國與德國的關系總是比它們之間的關系更緊密。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其實是對“勢”的反動,因此,遭到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戰(zhàn)主要戰(zhàn)敗國的地位和協約國特別是法國對德國的恐懼和仇恨,就基本地決定了戰(zhàn)后德國所面臨的“勢”是非常低位的。按照《凡爾賽和約》的規(guī)定,德國不僅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而且必須承擔戰(zhàn)爭責任、割讓領土、限制軍備和賠款。如此一來,德國疆域減少了14.3%,可耕地較少14.6%,鐵礦減少74.5%,煤礦減少26%,商船由750萬噸減少到50萬噸。此時的德國,由于國內政局不穩(wěn),隨時有爆發(fā)革命的可能。相比之下,英、法、美等國,由于戰(zhàn)勝國的地位,可以對德國頤指氣使。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此時的德國雖然慘遭失敗,然而,德國由于其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國民精神,依然是一個具有非常大潛能的國家。也正是基于如此低位的“勢”,德國要采取的外交政策必須不是反抗的。我們可以看到,古諾政府在魯爾危機爆發(fā)后采取的“消極抵抗”政策,雖然沉重地打擊了法比,但也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不僅經濟幾近崩潰而且大有爆發(fā)革命的危險。正是對于“勢”的清醒認識和“消極抵抗”政策部分失敗的教訓,1923年8月一上臺,斯特萊斯曼就推行其“順應”政策?!啊槕呤强恐糜⒎▽τ谄浔旧淼脑瓌t與凡爾賽條款不符,而感到于心不安?!雹?/p>
一戰(zhàn)后的“勢”,基本地是由戰(zhàn)時的軍事形勢所奠定的,那就是德國在西線的失敗和東線的勝利。由于俄國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新近建立,國內形勢不穩(wěn)以及帝國主義國家對它的聯合絞殺,使得俄國所面臨的“勢”比德國的“勢”更低。雖然俄國由于其意識形態(tài)而積極致力于推行“世界革命”,但由于力量和國家利益所限,迫切需要和西方“平等地”打交道。這就為同為“棄兒”的德國開展東方合作外交提供了可能。果然,“工于心計的現實政治的奉行者”④的斯特萊斯曼在任期間對俄國采取了“合作”政策。
總的來說,“勢”所能解決的問題是外交政策的方向問題,也就為了達到外交目標而必須努力的方向。那么,斯特萊斯曼的外交目標是什么呢?是使“德國恢復到1914年前的地位,解除賠款造成的財政負擔,取得與英法對等的軍事待遇,修改德東邊界和完成奧地利與德國的統(tǒng)一。”⑤
一國外交政策的連續(xù)性主要地體現在“勢”的方面,也就是隱藏在外交實踐背后的東西,而這些外交實踐也就是所謂的“術”,也就是所說的“戰(zhàn)術”?!靶g”是為實現由“勢”所確定的外交目標的具體實踐。外交有了方向,也就是有了指導思想,并不是問題的全部;略微次要的部分在于如何實現由這個“方向”或“指導思想”所確定的目標。這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外交目標是全盤衡量的結果,但是,往往更大程度上是根據自己的抱負所確定的。比如,斯特萊斯曼的外交目標之一,是恢復德國1914年前的地位,這基本上是由于斯特萊斯曼準確地把握住了德意志人的民族追求和抱負而確定的,至于能否實現,那是另外一回事,因為至少他在確定這個目標的時候,不可能預測協約國,尤其是法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對德所擁有的“勢”會采取怎樣的外交政策。正是在清楚地認識到德國所面臨的“勢”和由此所確定的外交目標之后,斯特萊斯曼的外交思想進入到“術”的階段,即展開為實現所確定的外交目標的具體的外交實踐的階段。下面,我們從西方政策和東方政策兩個部分來分析斯特萊斯曼的外交政策。
西方政策,即主要針對英、法、美的外交政策,是斯特萊斯曼外交政策的主軸。斯特萊斯曼的西方政策就是“順應”政策,主要的內容是與法國和解、調整與英、美的關系,以達到牽制法國并為德國經濟輸血。但是,我們并不打算按照所針對的國別來介紹斯特萊斯曼的外交活動,而是按照“術”本身,即外交活動來加以介紹和評析。
1、道威斯計劃。斯特萊斯曼是在魯爾危機惡化到幾乎不可解決的地步的時候上臺的。他果斷地結束“消極抵抗”政策,因為他清楚地知道,雖然法國進軍魯爾有著更大的戰(zhàn)略目的,但其公開的口號則是德國沒有按照規(guī)定來支付賠償;至于法國的盟國比利時則純粹是為了“逼債”才附和法國的。同時,他也清楚地知道,對于當前的德國來說,“最主要的恢復經濟實力必須借助外國的貸款,但是,在對立的氣氛中德國將很難獲得外援。”⑥因此,解決賠償問題對于德國擺脫外交困境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正是在這樣考慮下,德國考慮引入英、美的力量來牽制法國。1924年4月9日通過了《道威斯計劃》?!暗劳褂媱澋耐ㄟ^和實施,標志著法國政策的失敗,也使英美之間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⑦因為此時法國失去了在賠款問題中的主導地位,而英、美也在賠款中所發(fā)揮作用的不同而矛盾加大。此次會議通過的賠款方案讓德國得到了很大的實惠?!兜劳褂媱潯肪徑饬藝乐氐馁r款危機,改善了德國的處境。據統(tǒng)計,1924——1930年間,德國獲得長期貸款108億馬克,短期貸款150億馬克,其他投資68億馬克,其中大部分用于國內經濟建設,而支付的賠款只有95億馬克,為德國財政穩(wěn)定和經濟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到1929年,德國工業(yè)總產量超過戰(zhàn)前13%,再次超過英法,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大國。這就為它擺脫《凡爾賽條約》的約束提供了物質基礎。德國在短期內恢復了強大的經濟實力,這也正是斯特萊斯曼推行大國外交的前提。
2、洛迦諾會議。德國的地緣環(huán)境決定了德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必須是對法關系。歷史上,德法之間多次交戰(zhàn),結果往往是法國落敗,尤其是1871年德國統(tǒng)一以來,法國對德國的恐懼和防范之心與日俱增,無時無刻不在想在如何削弱德國。因此,戰(zhàn)后法國最關心的就是其安全環(huán)境?!胺▏鴩啦块L達爾在其報告中說:根據歷史的經驗,除限制德國軍隊外,還必須建立充分的安全保障才行,國際聯盟尚無法證明能夠給予法國以可靠地安全保障。”⑧同時,德國為了早日收回魯爾和萊茵地區(qū),也必須和法國在安全問題上達成一致。這樣,雙方抱著不同的目的,找到了共同的話題。1925年10月16日,法、德、捷、比、英、意、波七國簽訂了《洛迦諾公約》。“斯特萊斯曼在會上開展微笑外交,以同協約國和解的姿態(tài)出現,巧妙的利用英法矛盾以及英法引德反蘇的心理,迫使西方對德國做出讓步”。⑨《洛迦諾公約》確定了德國西部邊界,德國始終沒有放棄修改德國東部邊界的努力。這為后來德國要求修改東部邊界,重獲但澤、占領波蘭,進而東侵蘇聯埋下了伏筆。斯特萊斯曼曾經說“:在洛迦諾看到可以保住萊茵地區(qū),并有可能在東方收復德國的領土?!雹庠谀撤N意義上可以說,洛迦諾公約是德國充分利用戰(zhàn)勝國之間的矛盾,搞東西方平衡外交的結果,它為德國下一個外交目標的實現創(chuàng)造了較為有利條件。
3、加入國際聯盟。國際聯盟成立之初是不允許戰(zhàn)敗國加入的。在國際事務中,特別是在歐洲事務中,國際聯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加入國際聯盟對恢復德國的政治大國地位來說尤為重要。同時,“如果能把魏瑪共和國綁在國聯的集體安全體系上,法國就可以分化柏林和莫斯科,把德國作為在東歐從事反蘇干預活動的一個跳板?!?1926年9月,德國正式加入了國聯,并成為常任理事國。在加入國聯的過程中,德國還利用本國武裝處于被解除狀態(tài)的現狀,成功地化解了英、法企圖利用德國反蘇的目的。從此,德國獲得了與英、法平起平坐的大國地位。
斯特萊斯曼的東方外交政策,除了在《洛迦諾公約》中涉及到其東部邊界外,主要的就是針對蘇聯的外交政策。由于海外殖民地被全部剝奪,德國的原材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急劇縮減,因而經濟發(fā)展受到限制,而與蘇聯接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與蘇聯接觸的額外好處,就是可以打破英、法對德國的政治孤立,同時,也可以利用與蘇聯的關系來牽制英法。因此,1923年,德蘇《拉巴洛條約》開啟了兩國合作的先河之后,兩國于1926年4月24日簽署《蘇德友好中立條約》,規(guī)定德、蘇關系仍以《拉巴洛協定》為基礎,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今后兩國維持友好接觸。該條約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條:如果締約一方雖以愛好和平的方式行事而仍遭第三國或第三國集團進攻時,另一方在整個沖突期間保持中立。第二條:如果發(fā)生如上述那種性質的沖突或締約一方雖未被牽連到武裝沖突中去,但第三國家在經濟或財政方面建立抵制締約一方的聯盟時,締約另一方不得參加。?依據此規(guī)定,德國不僅可以確保蘇聯不參與可能的對德軍事制裁和經濟制裁,而且在很有可能發(fā)生的英、法對蘇聯的各種干涉活動中德國可以置身事外。如此看來,《蘇德友好中立條約》“幾乎是俾斯麥在1887年締結的《再保險條約》的翻版”。斯特萊斯曼的東西方政策是渾然一體的,是服務于使得各大國不能形成對德包圍圈的總目標的。這和俾斯麥的聯盟體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他的一系列外交活動,“德國人把自己變成打入蘇俄和西方之間的一個楔子”。?
所謂“技”,是在展開具體的外交實踐中的謀略或技巧,也就說,“技”是在“術”中所體現出來的。斯特萊斯曼在其外交實踐中運用了豐富的“技”。下面做一個簡單的剖析。
一國的外交實踐必須建立在對自身和他國實力以及當時國際氛圍的清醒認識的基礎之上。斯特萊斯曼深諳此道?!堵邋戎Z公約》是建立在對當時德國的虛弱、法國的安全需求、英國出于均勢的目而采取的“親德抑法”政策和盛行于西方國家的和平主義思潮的認識基礎之上的。在此公約中,德國對其西部邊界的承認和東部邊界的不承認,表明德國無意于改變其西部邊界,而對其東部邊界則不置可否。
為了虛幻的想法而死抱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是不明智的。外交理念可以是理想主義的,但是,外交實踐去不允許有半點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在《洛迦諾公約》中,“斯特萊斯曼宣布不謀求改變西部邊界不過是放棄了一種行不通的抉擇。一個半解除了誤闖的魏瑪共和國又怎么能從法國手里奪回阿爾薩斯-洛林呢?德國等于什么也沒有放棄,而他的得到的確是與英國結成了針對法國的同盟?!?
在外交實踐中,如果可以引入于對方不利而于自己至少無害的第三方是聰明的。一戰(zhàn)后,德國的賠償問題是整個20年代國際關系中的難題。最初,法國被認可獲得整個德國賠款總額的52%,?并且,在這個問題上占據著主導地位。法國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剝削德國,以使得如果不可能阻止德國復興的話,那么,至少也要盡可能地延緩其復興的過程。與法國和解是斯特萊斯曼外交政策的核心,但是,如果一味的遷就法國,無疑會嚴重損害德國的國家利益。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斯特萊斯曼決定把英、美勢力引入到戰(zhàn)爭賠款問題中來,而法國出兵占領魯爾的失敗,也幫了斯特萊斯曼的忙。法國愚笨的外交政策和斯特萊斯曼的精明外交使得法國喪失了在賠款問題中的主導地位。
斯特萊斯曼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的外交手段的靈活性與原則性。一方面,斯特萊斯曼堅持凡爾賽會議以來歷屆德國政府的原則立場,即德國東部邊界不是最終的,保留了對德國東部邊界進行修改的權利。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例如,斯特萊斯曼及時終止了“消極抵抗”,放棄阿爾薩斯·洛林,承認德法邊界為最終邊界等。從1923年至1929年,德國國內呈現相對的穩(wěn)定,尤其在對外關系上,打破了自《凡爾賽條約》以來的孤立處境,恢復了德國的大國地位,從而使德國在西方與蘇聯之間游刃有余,德國實際上對東西方關系擁有了否決權,從而證明了《基辛格口述錄》在20世紀的運用:“所有列強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德國。內部的不和使他們無法結成反德同盟?!庇捎谒固厝R斯曼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堅毅不拔的努力,德國的國際形象有了明顯改觀,國際影響大大增強,因而有人將斯特萊斯曼執(zhí)掌外交的這一時期稱為“斯特萊斯曼時代”。
最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斯特萊斯曼的出色外交工作,使德國避免了在東方和西方之間作選擇的尷尬,不但使西方諸強之間矛盾重重,成功地扮演起了作為西方和蘇聯之間調停者的角色,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他們對德國的依賴,這成為德國政府用來推行自己外交政策施加壓力的重要籌碼。盡管斯特萊斯曼的對外政策有些目標沒有實現,比如修改東部邊界、索回失去的東部領土、消除《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備的限制,但大部分目標逐步得到了實現,《凡爾賽條約》從某種程度上講得到了部分修正,經濟上出現“金色20年代”,這無疑應歸功于斯特萊斯曼外交政策的正確。
綜上所述,在德國內外交困的非常時期,斯特萊斯曼成功地重新恢復了德國因戰(zhàn)爭喪失的大國地位。正如有人評論的:“因為德國有一位世界都聽他使喚的政治家(注:指斯特萊斯曼),德國又再次回歸世界大家庭的行列?!边@句話對于斯特來斯曼萊說是當之無愧。
注釋:
①②陳樂民著:《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44頁。
③④⑤⑥(美)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273、273、266 頁。
⑦王繩祖著:《國際關系史》(上),武漢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73頁。
⑧??王繩祖著:《國際關系史》第4卷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 年版,第292、309、265 頁。
⑨方連慶等著:《國際關系史(現代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頁。轉引自:《淺析斯特萊斯曼的“穩(wěn)西活東”策略》,《歷史研究》,2007年。
⑩徐天新等著:《世界通史(現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頁。轉引自《淺析斯特萊斯曼的“穩(wěn)西活東”策略》徐繼承,載于《歷史研究》,2007年。
???(美)羅伯特·帕斯特編:《世紀之旅——七大國百年外交風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111、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