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巧 陳肖霞 蘇鵬源
(東華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1620)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信仰形成的關鍵時期,信仰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對個人及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發(fā)生沖突和碰撞,大學生思想意識出現(xiàn)多元化趨向,信仰缺失問題愈加突出,相關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缺乏明確信仰,信仰不穩(wěn)定。在對大學生信仰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缺乏明確固定的信仰,部分大學生對信仰問題缺乏認真理性的思考,往往憑著感覺走或者隨大流,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經常出現(xiàn)動搖現(xiàn)象。有時信仰馬克思主義,有時信仰宗教,有時信仰拜金主義,有時信仰個人主義,有時信仰享樂主義,在多種信仰中徘徊。在回答“你認為信仰重要嗎?”時,有62.5%的大學生認為信仰重要,37.5%的大學生認為不重要,在回答“你是否有信仰?”時,有32.5%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有信仰,有3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無信仰,還有35.5%的大學生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有信仰①。表示自己沒有信仰和不清楚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學生比例高達67.5%,表明了部分大學生信仰不明確,出現(xiàn)了信仰缺失現(xiàn)象。
2、主流信仰弱化,信仰多元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科學的信仰體系,是我國的主流信仰。但在對大學生的信仰內容的調研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群體的信仰選擇正日益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34%的學生崇尚“馬克思主義信仰”,15%“相信宗教”,5%信仰“拜金主義”,9%信仰“享樂主義”,13%信仰“個人主義”,24%選擇“其他”和“沒有信仰”②。這一方面說明馬克思主義信仰仍然是當代大學生信奉的主流信仰,大多數(shù)學生仍然愿意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的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確實遇到了挑戰(zhàn),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弱化現(xiàn)象。
3、個人利益至上,信仰世俗化。90后大學生群體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寵愛,習慣從自我出發(fā),缺乏對他人的關注,不少大學生承認凡事“會將個人利益置于第一位”。部分大學生過分注重于現(xiàn)實的物質利益和個人享受,他們信仰金錢、權力,不斷去滿足自身的各種欲望,缺少對未來價值的追求,精神被物質化,世俗化趨勢明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成為指導人生的座右銘,指導人生的不再是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再是崇高的社會理想。在回答“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障礙是什么?”時,11%的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意義已不重要”,在回答“您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您的實際生活幫助大嗎?”時,15%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幫助”③。
4、崇尚工具理性,信仰功利化。在嚴峻就業(yè)形勢帶來的壓力下,部分大學生急功近利,崇尚工具理性,追求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在信仰傾向上,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61.6%選擇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只有21.2%選擇理想主義④。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入黨的動機并不是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而是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把入黨作為一種工具,一種實現(xiàn)其他人生目標的工具。在回答“您想入黨的最初想法是什么?”時,“出于信仰”的大學生僅占28%,“為了找到好工作”的卻占到了38%⑤。
1、多元文化因素。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各個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思想文化領域也日趨交融,西方社會的各種思潮借助于信息化浪潮不斷涌入我國,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不斷地影響著國人的價值理念,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不斷涌現(xiàn)和激烈碰撞,思想意識領域出現(xiàn)多元化現(xiàn)象,這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產生一定的沖擊。像之前有人在征婚節(jié)目中直言宣告:“寧在寶馬車里哭泣,也不在自行車上笑”,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國人的價值理念。90后大學生成長于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中,自然會受到這些價值理念的影響,多元文化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判斷和信仰選擇,制約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生成。
2、教育因素。由于種種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不強。一是高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不夠重視,教育流于形式化。高校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仍然是智育占據主導地位,而對于學生成長至關重要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信念教育卻形式化嚴重甚至直接被忽略。中小學的教學目標固化為升學率,到了大學就追求就業(yè)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功利主義道路。二是信仰教育理念滯后。目前高校的信仰教育理念普遍停留在傳統(tǒng)思維模式上,即認為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教育目標過于強調教育的社會和政治價值,忽視了大學生主體的現(xiàn)實需求和心理需求,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轉而尋求能夠滿足自己現(xiàn)實需求的世俗信仰,最終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缺乏感召力。三是信仰教育內容空泛,缺乏吸引力,教育形式單一,缺乏感染力。我國高校信仰教育的內容只注重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闡釋,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及關注的問題結合起來,不能有效解答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很難引起他們的共鳴。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條和呆板,主要仍以“我說你聽,我講你做”的單向灌輸教育為主,教育過程只是教育者把教育內容形式化地傳遞給受教育者,長期下去會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去上課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點名和學分。
3、社會因素。一是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市場規(guī)則從經濟活動領域開始滲透到社會和政治領域,乃至人們的思想領域,經濟規(guī)律成為主導人們生活和思想的主要原則,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思維模式都被“經濟化”。二是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突顯。由于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各種制度設施建設滯后,社會問題叢生,導致大學生主體對社會產生消極情緒。此外,部分黨員干部經受不住執(zhí)政的考驗,在利益面前迷失了自我,敗壞了黨的形象,傷害了大學生對黨的感情,降低了大學生對黨的信任。三是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F(xiàn)實中的一些大眾傳媒受利益驅使,存在低俗化、娛樂化的傾向,甚至捏造事實,傳遞不健康的價值觀,誤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導致大學生方向感迷失。
4、信仰主體因素。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終形成還受到大學生主體心理特點的影響。大學生主體大都處在18-22歲的年齡段,由于長期生活在相對簡單的人生環(huán)境中,人生閱歷不豐富,心理活動和客觀事物之間的作用比較單一,心理活動發(fā)展不完善。他們對事物的認知不成熟,對事物的認識停留在感性認識上,不能深入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本質,不能理性地分析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被蠱惑和煽動,情緒狀態(tài)不穩(wěn)定,容易沖動,意志力相對薄弱,對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控制力比較弱,當理想和現(xiàn)實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不能調試好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存在較多心理沖突。這就導致他們在遇到困惑的時候,如果沒有很好的引導,很容易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迷失在各種沖突和碰撞的多元思潮中。
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主力軍,他們的信仰狀況直接關系著黨和國家的未來。強化大學生科學信仰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1、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大學生主體選擇信仰什么,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信仰需求有關。因此,他們需要的信仰能夠解釋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而不是高高在上、僅僅停留在思辨層面的抽象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信仰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信仰體系,具有理論和智識上的說服力,也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標的崇高的信仰體系,具有精神上的感召力,能夠滿足大學生主體的信仰需要。但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傳播的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并沒有被完整、客觀、全面地展現(xiàn)出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存在一知半解的狀況,一個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傳播中不注重和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對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關注不多。因此,要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需要和大學生的信仰需求結合起來,需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中國化、大眾化,拉近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大學生的現(xiàn)實距離。
2、完善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一是發(fā)揮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功能。高校管理層和具體的教育者應真正從思想和行動上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成為一門具有實質意義的課程,不再流于形式。在教育過程中,要改變過去僅僅把學生當作“客體”——教育對象的思想,重視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積極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引導大學生主動思考、感知、理解和信仰馬克思主義;要著眼于時代的新變化,不斷增進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研究和解讀,把現(xiàn)實問題融入信仰教育的內容,能夠對學生思想上的困惑進行解答,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和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要采取措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提升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體悟,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深入淺出地、更具說服力地向學生闡釋。二是重視實踐作用,充分發(fā)揮一線輔導員的引導功能。要依托輔導員團隊,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親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輔導員也要通過QQ、易班、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平臺,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使信仰教育能夠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三是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社會要通過堅強有力的輿論宣傳,使大學生受到良性熏陶。家庭要加強信仰教育,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信仰。
3、創(chuàng)造良好的信仰環(huán)境。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信仰環(huán)境對大學生科學信仰的形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是改善社會政治環(huán)境,營造先進的文化環(huán)境。要進一步完善各項法律法規(guī),健全各項制度,整治各種非法收入,不斷縮小貧富差距,嚴厲打擊各種違法亂紀行為,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維護社會正義,提升大學生對社會、對政府、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信任;要引導大眾傳媒進行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傳播優(yōu)秀文化,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環(huán)境。二是不斷改善校園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內部建設,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這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順利進行。校園文化是校園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塑造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把信仰教育和靈活多樣、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增強教育效果。三是堅持不斷凈化網絡環(huán)境,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正功能?;ヂ?lián)網是一把“雙刃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傳播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為此,有關部門應該完善網絡監(jiān)管的法律法規(guī),對人們在網絡生活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加強對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監(jiān)管,營造積極健康、安全綠色的網絡環(huán)境。同時,應該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構建網絡信仰教育平臺,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導權,引導大學生確立科學的理想信仰。
4、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馬克思主義信仰只有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意識才能真正確立起來。大學生自身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各種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講座,主動參與討論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各種問題,參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題的研究中。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來解決問題,不斷改善自己認識社會的角度和方式,提高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進而提高自己對各種思潮的分辨能力,最終確立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注釋:
①盧翠花:《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的基本思考》,吉首大學2013 年碩士論文。
②③⑤范玲:《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主義信仰問題研究》,沈陽師范大學2013 年碩士論文。
④李應福、張慧:《從三個維度入手,加強對“90 后”大學生的信仰教育》,《經營與管理》,2013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