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清 丁紅娟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中國 上海 201620)
學分制于19世紀產生于美國,它是以學分作為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學分作為畢業(yè)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不規(guī)定學習年限,只要取得規(guī)定的最低學分,就可以畢業(yè),在學分制中,學生有很大的選擇課程的自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選擇和改變專業(yè)。學分制在國內高校早已推行,與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后,產生了學年學分制的教學管理制度,從本質上來說仍然屬于學年制,它賦予學生少量的選課自由,但是學生仍然必須讀滿規(guī)定的年限才能畢業(yè)。
為了區(qū)別學年學分制,通常稱學分制為完全學分制,在完全學分制下,學生既可以調整自己學習的內容、進度和方法,又可以設計與優(yōu)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具有極大的學習自主性。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實施選課制。學生可以跨年級、跨專業(yè)、跨院系自主的選課。當然,為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每一專業(yè)會設置一定數(shù)量的必選課。
(2)以學分和績點為管理手段。主要以學分和績點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和衡量學習效果。
(3)靈活的修學年限。學分制是以取得最低必要學分做為畢業(yè)標準的。只要修滿規(guī)定的學分,就可以畢業(yè)。它允許學生因個人能力、個人計劃、家庭狀況等因素而提前或者推遲畢業(yè)。例如:原本4年的本科課程,有些學生可能只用3年時間就修完了規(guī)定的學分而提前畢業(yè),有些學生可能需要6年時間才能畢業(yè)。
(4)實施導師制。為了避免學生盲目選課,在完全學分制的推行中可以為學生配備導師,指導、幫助學生確定合理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
完全學分制作為一種教學管理制度,與學生的管理息息相關,學生黨建作為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學分制以后,其工作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班級、年級、專業(yè)觀念淡化。完全學分制班級中,“同班”同學的學習進度、課程安排不盡相同,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離散性和流動性,傳統(tǒng)意義上的班級“聚少離多”,班級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減少。這給學生黨建中的團推優(yōu)、同學評價、黨員評議等工作帶來難度,也將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黨員為班級集體服務等提出新的要求。
(2)支部活動和黨校教育活動安排的難度增加。實施完全學分制后,由于學生自主選課,“同班”或同支部的學生參加教學活動的時間分散,上課地點特別是時間的不確定,使開展集中性教育活動的安排,主要是時間安排的難度增加。
完全學分制下高校黨建工作新模式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創(chuàng)新學生黨員教育、發(fā)展和管理新機制,使學生黨建工作能夠繼續(xù)圍繞中心工作開展,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在全國新發(fā)展的黨員中往往占較高的比例,適應新情況、新要求開展的學生黨員發(fā)展工作,將有利于保證和提高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質量,確保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yè)后繼有人。
隨著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和推進,學生對年級、班級的依附性逐漸減少,而學生社區(qū)的教育功能則越來越突出。因此,學生黨建工作應該走進學生社區(qū)這一新陣地,實行總體規(guī)劃、統(tǒng)一管理,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唯有這樣,方能貼近實際,黨的基層組織才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3.1.1 以學生宿舍為基礎,建立學生黨支部
把學生黨建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社區(qū),在社區(qū)以學生宿舍樓或層為單位建立學生黨支部,相鄰的某幾幢宿舍樓可以成立黨總支。宿舍樓宇黨支部的書記可以由輔導員老師擔任,而黨支部副書記、支部委員等可以由學生黨員擔任,他們輔助黨支部書記開展黨支部的各項工作。
3.1.2 以樓宇為單位,設立黨員活動室
為方便學生黨支部活動的開展,可以在生活園區(qū)設立黨員活動室或黨員服務站。黨員活動室或黨員服務站應為固定場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以樓宇為單位設立。黨員活動室即使黨員活動的場所,也是黨員服務園區(qū)同學的場所。黨支部可以在活動室中開展“微型黨課、微課堂、微交流”等支部活動,也可以在那里開展各種服務同學的活動。
3.1.3 在學生宿舍建立學生黨員亮身份制度
在學生宿舍通過學生黨員宿舍掛牌等方式,建立學生黨員亮身份制度,學生黨員亮出自己的身份,“我是黨員,我自覺”,“我是黨員,我奉獻”,“有困難,找黨員”,在學生宿舍高調亮出黨員身份,自覺遵守宿舍規(guī)定,自覺踐行文明行為,積極服務園區(qū)同學。同時,黨支部在發(fā)展新黨員或預備黨員轉正時,都應在社區(qū)進行公示,讓黨員置身于社區(qū)學生的監(jiān)督之中,不斷擴大黨支部在社區(qū)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3.1.4 以黨建為龍頭,帶動園區(qū)團建和學生政治思想工作
學生宿舍,是學生共同生活、休息的主要場所,是學生開展人際交往、鍛煉自我的重要之地,是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相互影響促進的良好平臺,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把宿舍建成良好的育人陣地,發(fā)揮學生黨員和學生骨干的先鋒模范作用,無疑是一件值得認真落實和實踐的工作。
在將學生黨建工作推進宿舍的同時,可以逐步以社區(qū)為單位建立團支部、學生會及社團等組織,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最終形成以社區(qū)為單位的學生工作模式。學生黨支部、團支部和學生社團,各自理清職責,分清責任,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的作用,同時學生社團的開展有了有效的拓展。
當前互聯(lián)網已成為高校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場所,網絡對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tài)度、心理發(fā)展、道德觀念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我們應該充分用好網絡平臺和資源,在網上宣傳馬克思主義,擴大黨建工作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吸引力和滲透力。在工作中,要開展網絡與學生黨建工作的研究,克服網絡發(fā)展對學生黨建工作的不利影響,挖掘網絡資源的積極方面,充分利用網絡的巨大優(yōu)勢,把網絡辦成宣傳黨的路線、政策,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的新渠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陣地。
同時,完全學分制條件下,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黨員在學習、生活的時間和空間方面變得更加多樣,集中講授相關理論知識,集中培訓的時間選擇相對困難,利用網絡和網絡課程可以讓學生在時間選擇上更為靈活。并且,隨著網絡課程資源的豐富,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yǎng)可以更具個性化和多樣化。
運用網絡完成黨校的部分培訓工作,可以設置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內的課程模塊,必修課程模塊主要包括:黨的理論知識、黨史校史教育及黨務知識等,選修課程則可以逐步建成由黨史、優(yōu)秀黨員風采、支部活動典型案例、名人傳記、人文社科知識、法律法規(guī)知識等多種模塊組成的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體系。即對不同層面需要教育培訓的學生進行基本的教育培訓,也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發(fā)揮作用。
建立一支由二級學院黨委(黨總支)黨務工作者和導師、二級關工委、輔導員等為主的專兼職黨務工作者隊伍是做好學生黨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完全學分制的顯著特點是選課制和彈性學制。聘請一批政治思想覺悟高、具有奉獻精神的黨員教師和關工委老師作為學生黨建的兼職人員,將對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學生黨員的思想教育與學生的專業(yè)成長,職業(yè)發(fā)展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高等學校培養(yǎng)目標,樹立遠大理想,掌握本專業(yè)知識的整體結構和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學生選擇專業(yè)方向,排解學生在就業(yè)和升學方面的困惑利用各種途徑,采取多種形式完善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是做好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關鍵。
[1]宋清華.完全學分制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思考和對策[J].蘇州大學學報,2009,10(10).
[2]崔海霞.完全學分制下學習型黨支部建設載體研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10).
[3]衛(wèi)靜芬,黃有梅,程克堅.學分制下大學生黨建新模式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6(03).
[4]陳靜.創(chuàng)先爭優(yōu):推進高校黨建工作新載體[J].中國科技博覽,2011(02).
[5]王媛媛.以創(chuàng)先爭優(yōu)推動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建設創(chuàng)新[J].學理論,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