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相
(西藏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咸陽712082)
一提起生活在廣袤的高寒地域上的藏民族,人們就會由衷地嘆服這一族群堅定的信仰和虔誠的精神追求。在藏民族信仰習慣諸多成因中,自然條件和政教體制固然重要,而其現實實踐基礎更為根本。從當初自然神靈信仰開始,藏民族改造現實的能力一直左右著自己的信仰內容和質量。雖說舊西藏權貴曾經長期據守精神信仰的權利上層,但最穩(wěn)定的信仰主體卻是廣大藏族群眾。保護自我、闡釋自我和發(fā)展自我,是藏民族幾千年信仰生活的主要思想基礎,也是其信仰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追溯高原民族傳統(tǒng)信仰的現實實踐根源,有助于全面解讀其信仰曾經自覺轉變的內在根據;有助于促進國內外社會各界對西藏信仰轉變發(fā)展的更大認同;也有助于更深理解當前西藏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發(fā)展的社會根源;更有助于全面提升西藏各條戰(zhàn)線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的自信和底氣。
藏民族的信仰,悠久而復雜。同一時期的不同信仰存在及其相互融合,都在萬千高原人的民心。選擇什么信仰,深深根植于藏族同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藏族信仰源遠流長,著實離不開一些人別有用心地推波助瀾,但更在于廣大高原人不同時期的現實需要。
第一,藏族信仰向來就是一個開放的發(fā)展過程。從高原先民開始,藏民族就以其開放見稱。石碩指出:“藏族的發(fā)展歷史證明,藏民族之所以成為一個偉大民族,一個在中國歷史舞臺上充滿活力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民族,一個具有巨大的兼容性和深厚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一個具有今天這樣巨大的規(guī)模和遼闊地域分布的民族,是與它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表現的驚人的開放特征密切相關的,是其開放性發(fā)展的結果”。[1](P99)藏民族賴以生存的高原環(huán)境呈現出自然的自我封閉特征,但是“這種狀況,決定了藏族文明在其自身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本能地產生一種突出其封閉的高原環(huán)境,向周邊各文明地區(qū)汲取營養(yǎng)的強烈需求,產生主動趨向周邊發(fā)達文明地區(qū)并向其傾斜和靠攏的趨勢”。[1](P98)由于高原人內在的對外交往需求和地處多個文明的交匯中心有利位置,再加上高原周邊河道的溝通作用,西藏很快成為多種文明的競相展現之處。在象雄王朝時期,高原就曾盛行過波斯襖教。到了吐蕃王朝時期,松贊干布又從漢地、尼泊爾和印度引入佛教。后來,拉薩等地穆斯林的伊斯蘭教、鹽井藏族的天主教等,也先后在西藏落戶。經過長期發(fā)展和沉淀,傳統(tǒng)信仰、外來信仰與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成為現今藏民族的信仰內容,其多元化信仰特征鮮明。
第二,藏民族信仰的包容性。當高原民族敞開胸懷海納百川之時,勢必形成該民族信仰的巨大包容。首先,藏族信仰的包容性體現在同一時空不同信仰的共同發(fā)展上。從地域和社會的影響來看,西藏不同地方人的信仰不同。象雄文明時期,先是原始苯教與波斯襖教并存。后來岡仁波齊又發(fā)展成為苯教、印度教和藏傳佛教的神山圣境。吐蕃王朝時期,因為象雄王國的敗落和吐蕃王權的崇佛抑苯,苯教日下。在當時較長時期內,佛、苯并存。隨著社會主義現代西藏的不斷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信仰在西藏得以形成和不斷發(fā)展。廣大農牧區(qū)群眾在家庭變遷、子女去向等大事決策之際,也常以當前社會發(fā)展大潮為主導。西藏的信仰,從地域和層次上看,傳統(tǒng)與現代并存、形式與內容并存、習慣與理性并存。
其次,藏族信仰的包容性,還體現在本土信仰對外來信仰的吸收和借鑒上。藏族信仰對外來信仰的融合,離不開藏族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和吸收。藏族傳統(tǒng)文化,是在苯教文化基礎上先后融合了波斯文明、中原文明和印度文明形成的。諾布旺丹指出:“為什么說藏族傳統(tǒng)文化有生命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藏族人比較善于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2]在象雄文明時期,先有原始苯教主導信仰大潮,后又有波斯襖教盛行。敦巴·辛饒米沃融合了當時象雄流行的多種信仰創(chuàng)立雍仲本教。新興的雍仲本教教義深邃,“不僅是象雄,它周圍的吐蕃、孫波、泥婆羅、天竺、拉達克、迦濕彌羅等地的信民也開始來象雄朝拜岡底斯山,尋覓從此升向天界的穆塔(dmu thag,即天梯)和神牛的遺跡,岡底斯山也像一個功率很強的發(fā)射塔向它的周圍頻頻發(fā)送原始本教信仰的電波”。[3](P68)當時,在高原及其周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岡底斯神山崇拜文化區(qū)域。從松贊干布開始,歷經三四百年的佛苯之爭,公元11世紀,本土化漸趨達成的佛教信仰,逐漸躍升為藏民族的主流信仰。隨著近代文明的傳入,西藏又開始了自身的信仰轉變,最終促成了藏民族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追溯西藏的信仰演變歷程,1959年以前的西藏,決然不是西方人因為信仰危機而想象出的歷史博物館式的香格里拉神話。再看眼下,現今的西藏,也非有人編造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一統(tǒng)全局的單一信仰局面,而是一個以傳統(tǒng)信仰為基調的日趨文明的信仰大局面。
長期以來,廣大藏族群眾能立足自身生產生活實際,自覺轉變自身信仰,以其最大程度的看似無為的開放包容性,在真切地昭示著自己信仰的現實性特征。隨著藏族同胞現實實踐能力的不斷推升,不斷轉變和選擇更為系統(tǒng)科學的信仰應在情理之中。
從原始信仰開始,藏民族歷經了苯教、藏傳佛教和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未來較長時期內,藏民族還將繼續(xù)以傳統(tǒng)的信仰習慣探討高寒環(huán)境下的生存智慧?;诟咴俗陨淼默F實需要,藏民族幾千年的信仰傳統(tǒng)呈現出鮮明的實踐性特點。
第一,從實踐主體上看,藏民族最穩(wěn)定的信仰主體是廣大藏族群眾。藏文明的世代繁榮和信仰發(fā)展的確與一些杰出人物的貢獻密不可分。但是西藏文明的實際創(chuàng)造者實為廣大高原民眾。就拿藏文來說,“它(藏文)并非某人所創(chuàng),而是藏族古代先民在自己文化生活的實踐中集體創(chuàng)制的。要說它的創(chuàng)始人,只能是那些不知名的巫師、牧人、樵夫一類,而不是后世的桑布扎”。[4]象雄較為發(fā)達的農牧業(yè)和苯教文明、吐蕃王朝發(fā)達的政治經濟軍事和佛教文化、新西藏的巨大發(fā)展和馬克思主義信仰,都是藏族群眾歷經艱辛創(chuàng)造的。尤其是在西藏信仰多次轉變過程中,廣大藏族群眾看似被動和盲從,其實他們無不以自身生產、生活需要為尺度進行抉擇。凡是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便利和精神關懷的文明和信仰,他們俱不排斥,久經考驗,并最終趨于認同。
佛教于公元11世紀才在西藏得以立足,除了苯教徒大臣的強烈排斥外,廣大農牧民的信仰認同也不容忽視。沉入民間宣教的大量佛僧背影和諸多佛寺,讓越來越多的民眾切實感受到了佛教信仰的現實力量,并最終轉變信仰。尤其值得思考的是,伴隨著苯教的衰落,全力扶持佛教的吐蕃王朝卻先行瓦解。苯教雖為象雄國教,但其更是高原人的信仰基礎和思想靈魂。吐蕃王室為根除象雄文明而進行的排斥苯教行為,其實就是要自毀高原人的擁戴。在信仰的選擇上,普通民眾雖然沒有顯性話語權和縝密的邏輯思維方式,但其作為社會精神文明的實際主體卻是不爭的事實。藏傳佛教的形成看似佛教最終勝出,但從佛教在西藏的一系列本土化內容上分析,又何嘗不能說成是苯教融合了佛教。尊重傳統(tǒng)信仰,其實就是對廣大高原人的長期沉淀的生存智慧的肯定。歷史證明,藏族群眾以其最為樸實的實踐標準選擇了本土化了的佛教,他們才是青藏高原的真正主宰。
第二,藏民族素以先進的信仰文明和題材,指引著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向。在雍仲本教的影響下,象雄人的文字、醫(yī)學、天文、建筑等得以大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象雄文明和雅礱文明。吐蕃王朝之初,為了統(tǒng)一高原民族的思想認識,松贊干布分別從印度、尼泊爾和漢地引入佛教信仰。歷經幾百年的苯、佛融合,吐蕃人廣納周邊先進文明,高原人的農耕、手工、建筑、醫(yī)學、文字、軍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得以快速發(fā)展。細觀藏民族傳統(tǒng)信仰的發(fā)展歷程,就會發(fā)現其先信仰變革、后現實發(fā)展的特殊發(fā)展軌跡。該模式與青藏高原嚴峻的生存環(huán)境緊密相關,更與高原人獨有的生存智慧有關。他們不一定最先擁有最先進的現實生產力,但其依賴信仰轉變所引發(fā)的后續(xù)發(fā)展卻不可小覷。
第三,藏民族傳統(tǒng)信仰演變始終為西藏地方各種實踐服務。與其他民族的先民一樣,高原先民的原始信仰也是一種自然崇拜。崇拜高原雪山、草木等一切自然物,此時的高原先民的生產和生活完全處于自然力量的壓迫之下。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5](P56)在落后的生產條件下,為了擺脫現實的迷茫和恐懼,高原人樸素直觀地想象出主宰一切的令人敬畏的系列神靈。通過對贊神、年神和魯神等系列神靈的虔誠祭拜,達成心理些許的慰藉。雖然在原始信仰中更多的顯示出了人的無助和粗笨,但其憧憬超自然神靈的精神信仰也確實為藏族先民撥亮了一盞明燈。
止貢贊普滅苯,與其說是“七赤天王”時期不可一世的原始苯教已經不合時宜,還不如說是世俗的改造力量已經變得強大。正是當時人們改造自然力量的大幅度提升,才使得代表世俗權利和人力的止貢贊普敢于挑戰(zhàn)代表神權的苯教勢力。雖然止貢贊普的挑戰(zhàn)以失敗告終,但其引發(fā)的吐蕃部落的信仰改革卻不容質疑。之后,布德貢杰從象雄迎來幾位雍仲本教大師,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吐蕃部落苯教信仰的復興,再次拉動了本部落聯(lián)盟的發(fā)展。
從一開始完全拜服于自然奴役到超自然神靈的祭拜,再從雍仲本教信仰的系統(tǒng)提升到覺本時期的虛心學習,最后到藏傳佛教的接受,高原人的信仰歷程,寄托了他們心中無限的美好愿望?,F實實踐能力決定了人們的系列精神信仰的更迭,不斷選擇而匹配來的信仰自然持續(xù)不斷地推進了高原民族的實踐。藏民族傳統(tǒng)信仰的發(fā)展歷程,表面上神靈至上,實際上是實踐主義從一而終。
60多年西藏的巨大變化,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雪域高原得以形成和被逐漸認同。新時期,藏民族信仰的快速轉變有其深厚的現實背景。無論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來看,還是從當前世情、國情和西藏自治區(q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看,藏民族的信仰發(fā)展將迎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zhàn)。
第一,西藏主體民族的信仰發(fā)展有其深厚的實踐理論基礎。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下文簡稱《提綱》)一文中,馬克思在批判舊唯物主義單一強調“事物,現實,感性”對人的壓迫時,也批判了唯心主義對人的能動方面的抽象發(fā)展。究其根源,“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6]“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就是人的實踐活動。唯心主義和宗教是同胞姊妹,前者是后者的理論形式,后者則是前者的世俗展現。馬克思批判唯心主義不懂或不愿揭示實踐意義,其實就是在批判產生宗教的社會根源和世俗基礎。在《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指出,猶太人的解放問題,不是猶太人放棄信仰的問題,而是人的解放問題,是通過無產階級通過社會革命實踐消滅私有制實現人類解放的問題。在階級社會,除了自然壓迫外,還多了階級壓迫,宗教成為權貴控制民眾的思想武器。馬克思在《提綱》中所指責的不懂“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的人并非人民群眾,而是那些有意或無意洞悉實踐意義的唯心主義哲學家。
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要起決定作用,首先要擺脫的就是政治上的壓迫,實現政治上的自由。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使藏族群眾當家作主。20世紀60年代初西藏的社會生產力仍很落后,人們改造自然和對抗舊勢力的基礎還很薄弱,群眾中彌漫著傳統(tǒng)信仰氛圍在所難免。與其一味地批判指責其落后愚昧,還不如將其看成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憧憬。人們“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7]只有先想到了,才有可能通過實踐活動將其變成現實,唯一遺憾的是,以往藏族同胞對于未來的思想改造太過消極一些、太過被動一些。要真正實現藏族群眾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就必須全方位幫助他們提升現實實踐能力。只有在現實的建設成就面前,他們才會重拾曾經遺失了的自信。為了擺脫以往的消極和被動,藏族同胞急需科學有效的生存智慧的指引。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為求生存而探索出的現代科學智慧,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長期以來,世界各國人民擺脫奴役、解放自我和發(fā)展自我的無數事實,充分說明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強大改造功能和生命力?,F今新西藏建設,就需要高舉馬克思主義信仰旗幟,積極構建西藏主體民族的現代信仰體系。
第二,西藏民眾的信仰轉變有其堅實的實踐基礎。隨著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勝利,馬克思主義作為從實際出發(fā)客觀發(fā)展地分析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逐漸為廣大藏族干部群眾所認同。從和平解放到現在,廣大藏族同胞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取得了一系列西藏現代化建設成就。建國初期,實現當家作主的不少藏區(qū)群眾,每年在望果節(jié)里都會抬著毛主席像轉田。改革開放和一系列惠民工程也使得廣大藏族同胞對共產黨和現代文明充滿感念之情。藏族群眾的思想演變,充分反映了他們絕大多數人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及其信仰的巨大認同和無比擁戴。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和西藏的跨越式發(fā)展,極大地加快了藏族群眾的信仰轉變進程。
第三,當前全球現代化浪潮也有力地推動著西藏信仰的轉變力度。當今世界,現代化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時代發(fā)展趨勢。西藏雖地處封閉的高寒環(huán)境,但藏族群眾卻一直飽含一顆顆開放發(fā)展的心。時值全球快速實現現代化之際,通過跨越式發(fā)展看到巨大發(fā)展前景的廣大藏族群眾,自然不會再停留于精神世界的美好憧憬。已經擺脫了“神秘主義”神學現實羈絆的藏族同胞,有理由放下思想的包袱,通過科學發(fā)展建設美麗西藏。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解放思想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新西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內容,也是西藏主體民族實現幾千年來美好愿望的具體體現。藏族同胞轉變信仰,勢在必行。以傳統(tǒng)信仰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主體的西藏現代信仰構建,前景廣闊。
藏民族幾千年的信仰歷程,也曾因為西藏世俗社會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衍生了階級宗教的長期據守。但是,深藏于傳統(tǒng)信仰之中的始終不變的是廣大高原人的生存智慧。60多年來,西藏社會的巨大發(fā)展,迫切要求西藏主體民族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藏民族只有盡快轉變信仰和構建現代信仰體系,西藏社會才能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和健康的良性發(fā)展。
[1]石碩.論藏族歷史發(fā)展的開放特征[J].四川大學學報,2000,(04).
[2]李希光.對話西藏:神話與現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52.
[3]才讓太.岡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邊的古代文化學[J].中國藏學,1996,(01):68.
[4]才讓太.藏文起源新探[J].中國藏學.1988,(01):14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