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里
“左翼戲劇”,“國防戲劇”盛行的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李健吾的戲劇卻如一縷暗香,在單調(diào)的政治色彩里,給人一抹清新。他的戲劇作品《這不過是春天》,雖把時代背景放置在了北伐前期,但若褪去時代賦予的政治烙印,以今人之眼光視之,卻更愿視作一出充滿人性關(guān)懷的愛情劇,筆觸所及之處,雖以北洋軍閥的爪牙逮捕革命黨馮允平為貫穿全劇的主線但這一切在廳長夫充滿人情味的感情中,都被淡化入了背景中,人物不再被政治裹挾流入完全的類型化,取而代之的是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那有血有肉,有真性子,有真情的活生生的人。
這是一份注定不可能的愛。一個是自小無憂念著教會學(xué)校的大戶小姐,一個是出身平凡的窮困少年,他們曾經(jīng)相愛過,只是在抉擇的十字路口她最終選擇了安逸的富貴之路,這條路于她而言其實也是情理之中,只是自此她與允平便分道揚(yáng)鑣各自天涯。誰能料到世事轉(zhuǎn)換的如此之快,只不過是十年的時間,彼此身份的裂縫竟有著無法跨越的距離,再一次相遇時她已是軍閥系統(tǒng)里警察廳廳長的夫人,而他卻早已是為革命奔走呼號的革命志士,昔日的舊情人如今卻站在兩個對立的陣營里,而他們各自的色調(diào)亦是那么不相協(xié)調(diào):馮允平的冷靜和廳長夫人的感性,而這出劇最為動人之處卻恰恰在后者對往昔之愛真性情的流露,讓人對她有說不出的愛憐。
在感情里,女人永遠(yuǎn)都是輸?shù)哪且环?,輸給了時間輸給了記憶,無法忘記說明還在心里。柏格森在他的“記憶原理”中認(rèn)為:真正的時間只有在心理學(xué)意義上才能成立,而時間又只能通過記憶才能實現(xiàn),只有純粹的記憶才是真正的記憶。
當(dāng)堂姐告訴她“有一個朋友打遠(yuǎn)方來看你”“一個老朋友”時,“馮允平?”她一下子就呼出了這個名字,在確認(rèn)他真的要來見她一面時,她不由驚呼“老天爺!我的心簡直要跳出腔來”,然而卻又忽然起立“停住,姐姐,我還是不見他”過后又轉(zhuǎn)意的道“我見他”……從得知消息的這短短十幾秒內(nèi),她的心里的波瀾早已翻滾了好些次,從她立即猜出他名字之時起,即便時光荏苒世事變遷,她仍舊可以憑直覺呼出他的名字,她在追憶的過去里重新尋覓她的時間,一個內(nèi)在的時間,經(jīng)年不調(diào)的情感。只是,在短暫的沉浸后她忽然的退縮了,當(dāng)年若不是因自己一心向富貴,他也不會傷心離去,如今再見也難掩羞愧,還是不見的好。只是被勾起的情早已如卸了閘的洪水奔涌而至,理智怎能抵過,于是立馬改口又說見,人性深處那最真、最純粹的性情便在這轉(zhuǎn)念間展露無遺。相見,只怪那份沒能忍住的惦念,而“沒能忍住”便是動情所在。
只是她的身上卻不由讓人察覺出一抹悲劇的之味。表面上她是位高權(quán)重的廳長夫人,家里的客人不乏各界名流官場政要,有丈夫疼著,下人伺候著。對于官場,她亦略知一二,然而在老練成熟世故的背后,卻藏有一顆少女之心,就連馮允平都不得不感慨:“你跟從前完全一樣,一點都沒有變…你的存在折服了我的一切”,但馮允平是理智的,他把一切看得太透了,雖然偶爾也會以“回訪小時候青梅竹馬”的名義同她調(diào)調(diào)情,哄得她一時的高興,但他深知他們早已是兩路人,他來探望她,身上的革命任務(wù)是首要,至于對她若非要剩下點什么,那也只是些許的友情了。
人生就是那么的殘酷,何況是在那樣血雨腥風(fēng)飄搖不定的年代!只是淪陷其中的夫人并未看透,在馮允平所在的幾日里,她拼命的想把彼此拉回到往昔愛戀的時空里,渴求聞到他身上哪怕殘留的一絲余溫,然而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任憑自己怎樣挽回都無法再撼動眼前的這個人時,她的夢碎了,(跳起來)“那你跑來做什么?做什么?跑來叫我失望!跑來叫我回味我一生的錯誤!”。
然而,馮允平革命黨的身份還是暴露了,她得知真相后,利用自己廳長夫人身份之便,暗地幫其逃脫罪名,當(dāng)一切小心翼翼處理完后,再次面對馮允平時,她的再也忍不住了:
夫人:(大怒)利用我,是不是必要?……你把我當(dāng)做個什么東西,我就這么不配做你的知己?昨天你還親了我,對了,你還分的出心勾引我!你看事看的那么高貴,看愛看的那么卑賤……你打心里就沒有我!好像只有你一個人配活著,此外都是多余!
(馮允平默然地起立,伸手告辭)
夫人:?。∥也灰阕?!我不要你走!……(溫柔的)你不知道我多么愛你
馮允平的“默然”和她的熱烈成鮮明的對比。革命固然是崇高的,只是相比在革命的崇高外衣的披裹下卻無動于衷的面龐而言,我想人們更愿意去走進(jìn)那個雖然涉入軍閥宦海卻敢于袒露真性的豐富靈魂。
馮允平笑她這位廳長夫人不懂革命,而她卻言道“至少她比一個革命家懂愛情”,“我不喜歡你這個寡言---寡味----連動作也寡的英雄!”。革命、愛情,在他們之間劃出了一道永無法跨越的鴻溝,死死的將彼此分隔在了天涯的兩端,誰也都無法涉入進(jìn)對方的世界,然而廳長夫人比馮允平多的正是那比他更懂的愛情,更懂的人情。而馮允平自始至終的“寡言,寡味”讓人們看到一個革命者的理性與冷靜之余,難免心生“寡然無味”之感,這個僧人一樣的革命英雄,即便占據(jù)了道德的制高點但與“并不那么完美”卻有著真性情飽滿人格的廳長夫人相比,瞬時黯淡無光。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fēng)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dú)坐亦含顰”,此劇寫于一九三四年,時隔近八十年如今讀來仍舊嚼之有味。縱然人易老,春難留,縱使人人都留不住他的春天,但人人卻都能再過回味他的春天,人的歷史未嘗不是積淀在記憶中的歷史呢,回憶讓愛更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