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古英語詩歌中荒野景觀的文化內涵——從亨利·列斐伏爾的后現代空間理論談起

2014-08-15 00:45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期
關鍵詞:拉克流浪者荒野

張 濤

(1.華東師范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241;2.安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20世紀末葉出現在人文研究領域內的“空間轉向”熱潮引發(fā)學者們對空間問題進行了多方向深層次解讀,空間理論漸漸形成跨學科的立體式發(fā)展:涉及建筑、地理、文學、哲學等不同方向。就文學評論而言,這種綜合性的空間視角不僅僅可運用于考察現當代的文學作品,對于研究古代的文本亦大有裨益。正如空間批評理論的奠基者——亨利· 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在其代表作《空間的生產》(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中提到的空間特征不是單一層面,可以從物質空間、心理空間、社會空間三個方面來思考其特性。受這種后現代空間理論的啟發(fā),古英語文學中的空間討論可以拓展至社會生產關系、個人心理狀態(tài)和宗教信仰等層面。

文化地理學的引進豐富了空間討論中對地理景觀的理解,現代英語的地理景觀(landscape)同源詞出現在古英語中為“l(fā)andscipe”,意為土地。這一概念發(fā)展到現代衍生出極豐富的內涵:包含地面景觀與歷史文化二位一體的形態(tài)。著名文化地理學家邁克·克朗(Mike Crang)強調應在文化的視角下解讀空間,不再把空間看作是純粹的客觀景觀,其實“地理景觀是人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實踐塑造出來,以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產物”。由此地理景觀的社會性被凸顯出來。

同時地景這一空間性元素在各類文學敘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常常以地域、場景、建筑等形式”出現,特定的地理空間對事件的發(fā)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是在敘事結構、人物形象相對簡單的古英語文學作品中,某些地理空間也絕不只是事件發(fā)展的場所,它對人物身份的構建具有推進作用。甚至這些地理空間本身就可被當作是一種精神建構而存在,是關于外部環(huán)境和社會關系的表征形態(tài)。古英語詩歌中的荒野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典型特征和復雜象征涵義的地理空間。本文借助列斐伏爾有關社會空間和段義孚、邁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學理論,分析古英語詩歌中的荒野地理景觀在基督教和日耳曼兩大傳統(tǒng)合力作用下所顯示出的功能和涵義。

一、文明城墻外的荒野——以史詩《貝奧武甫》為例

置身于都市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常??释貧w荒野,因為那是喧囂城市之外的一方世外桃源。但在社會生產力極度落后的盎格魯·撒克遜時期,人們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不能解釋很多自然現象,對未知的自然世界充滿了畏懼。他們認為“社會既為個人提供必要的防御同時又是脆弱的,隨時會遭遇未知力量的攻擊”。這種恐懼心理投射到文學作品之中,表現為各種怪物棲身于自然荒野,時刻威脅著人類社會。文明的城邦和蠻荒的自然雖敵對存在,卻也緊密相關。文明和荒野的存在本就是相對而言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荒野”,二者比鄰而居,互相影響對方的存在。正是由于早期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這種對峙,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社會性方才體現出來。

文明和蠻荒的空間對立在古英語長詩《貝奧武甫》(Beowulf)中尤為顯著。這首詩歌具有“時序前后跳動,空間不斷變換的非直線式敘事結構”,但主要敘述事件都集中在一些重要場景下?;囊白鳛槠渲幸粋€重要的敘述空間,它的出現總是和大廳這一重要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長期以來,學者對大廳的意象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是與之相對的荒野則一直遭遇忽視。實際上人物在荒野中的實踐展現了當時社會空間和自然空間的沖突,以及人們對文明易逝的焦慮。

宴會大廳占據了詩歌開始部分的中心地景。在《空間的生產》中列斐伏爾提出空間不僅僅為社會關系的發(fā)生提供場所,它“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關系,內含于財產關系之中,又和生產力息息相關”?!敦悐W武甫》中的大廳就是這樣一個直接體現生產和社會關系的地點,反映了當時氏族部落社會的價值觀念。詩歌早在第五行就出現了有關大廳的描寫,在介紹丹麥王希爾德戰(zhàn)勝敵人獲取王位時,用的是“奪來酒宴的寶座”(5)這樣的描述。希爾德過世之后,他的后代統(tǒng)治王國,國力日漸強盛,羅瑟迦繼承王位后更是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軍事成功,因此國王想要在丹麥建立一座蜜酒大廳,“要向老將新兵頒發(fā)/上帝賜給他的全部禮物”(71-2)。隨后大廳落成,取名“鹿廳”,羅瑟迦國王大擺宴席,招待扈從。由此可見,鹿廳的功用不只是提供宴會的場所,建立這樣一座輝煌的建筑,更多象征著國王的統(tǒng)治力和社會的安定。

除了體現日耳曼領主—扈從的社會關系外,鹿廳里的活動也展現出基督教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在國王與扈從們一起饗宴時,歌手大贊造物主的偉績:

上帝全能,創(chuàng)造這世界,

豐饒的平原,環(huán)之大洋。

勝利之王,指定了日月,

為蕓蕓眾生,照亮黑暗。(92—95)

這段頌歌表明當時在文明的城邦內基督教教義已經產生影響,人們歌唱上帝的力量,這樣歌聲環(huán)繞、觥籌交錯的鹿廳,仿佛一個充滿陽光和生命力的伊甸園,是得到上帝恩寵的美麗空間。而大廳圍墻之外,卻是一片荒蕪。

前面提到古英語文學作品中,荒野常設定為怪物的出沒地,這一特點在本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第一個敵人葛婪代正式登場時,就和荒野聯(lián)系在一起:“茫?;脑?,全歸他獨占/戚戚沼澤,是他的要塞”(103-4)。明亮的大廳和黑暗的荒野間的強烈反差直接激起葛婪代的殺戮之心:它無法忍受文明之地傳出的歡聲笑語。當夜幕降臨時,就從荒野走出,攻擊吞食衛(wèi)士,霸占鹿廳。怪物入侵鹿廳的行為是野蠻對文明的破壞,是對人類生存空間的侵犯,從而迫使武士們晚間不能棲居在大廳內,打破了國王和隨從們的聯(lián)系,穩(wěn)定的社會空間失去平衡。

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大廳和荒野不再只是簡單的對立,詩人在敘事上巧妙地設計了二者之間相互投射?!敦悐W武甫》的敘事主線是主人公和怪物間的三次搏斗,這三次斗妖的地點分別是鹿廳、母妖的巢穴和火龍的洞穴。第一次搏斗發(fā)生在鹿廳,第二次搏斗是貝奧武甫率領隨從去葛婪代母親的巢穴中去降妖。此時爭斗的性質已悄然生變:人類從第一次的被動防御到這次主動深入無人居住的空間。因此有學者指出,這場斗爭是國王和怪物的領土之爭,貝奧武甫旨在清除邪惡力量的行動實質上是在將丹麥王羅瑟迦對空間的控制延伸至怪物們居住的荒野。這種闡釋將文本中建構的空間實踐置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考察,反映出各部落不斷遷徙、爭奪土地和空間的情勢,也印證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正是一個不斷擴張領土的過程。

后兩次搏斗發(fā)生地——洞穴的外部場景描寫都充斥著典型的荒野元素,景觀非常相似。首先是葛婪代母親住的地方:

狼群出沒的山坡,

狂風掃蕩的海岬,

陰險的沼澤小徑。

那兒山泉瀉下懸崖下的黑霧,

在大地深處泛起洪流;向前不遠

再走幾英里路,便是那口深潭。(1358—1362)

而火龍盤踞在:

巨石下露出一個陰森森的穹洞,

山溪從水中急急奔出,

湍流夾著滾滾毒焰。(2044—2046)。

兩處場景的描寫均成功渲染出荒野的危險和神秘,也預示著貝奧武甫要面對更大的挑戰(zhàn)。

兩個洞穴的內部場景還與大廳的意象實現了某種并行。首先大廳一詞反復被提及指稱母妖居住的潭底洞穴(1513,1545,1557,1570);貝奧武甫也被戲稱為“大廳來客”(1545)。而在介紹火龍盤踞的洞穴內景時,和大廳有關的表述也被多次使用(2410,2422)。這種戲仿似的方式巧妙地將兩大對立空間并置起來。戲仿是更生動的對比:兩類地點皆藏有財富,但性質截然不同。怪物們的洞穴即使儲存了大量的財富,但是這些財富不能生產社會關系,發(fā)揮應有的社會功能,因而在鹿廳里體現國王和武士緊密社會關系的財富在這里只是靜止的存在,怪物居住的荒野沒有被納入到社會發(fā)展的范圍,是落后的自然空間。

即使荒野是隔絕在文明城墻外的落后空間,二者之間的界限卻不穩(wěn)定牢固。詩歌開始,丹麥王國的鹿廳甫一建成,詩人就指出它在靜靜等待“戰(zhàn)爭的火焰、恐怖的焚燒”(83)。而詩進行到后半部分時高特王國的大廳落得被火龍燒毀的結果。這首史詩最后的結尾類似挽歌:英雄死去,大廳被毀,文明社會的根基已然動搖,王朝陷入困境。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荒野是文明對立物,反證著社會空間的存在。

二、人物的內心荒野——以抒情詩《流浪者》為例

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在其重要著作《戀地情結》(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中提到:“荒野不能只是做客觀的定義,它既可以用于描寫自然也可以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歷來文學作品中不乏通過客觀景物描寫來揭示人物內心的例子,早在古英語抒情詩歌中詩人就已利用蠻荒的外部景觀來體現人物內心狀況。在此情況下,荒野的地景被暈染上了個人、社會命運的色彩。

《流浪者》(TheWanderer)講述的是一個失去君主和戰(zhàn)友、無依無靠、四處漂泊、尋求新主的武士的故事。詩歌開篇即展現出流浪者身處艱苦的環(huán)境,內心更是孤寂:

雖然他,滿心凄涼,

仍不得不長期在冰海上

劃動雙槳流浪,漫漫長途,

一切自有命運掌航。(2—5)

冰海旅行確立了詩歌的場景和基調。肖明翰總結過冰海的象征含義:冰海是塵世的象征,冰海航行體現人生,古英語宗教詩篇里經常以“大海上的孤獨航程來寓意基督教意義上的人生或人類命運”。

相比其他抒情詩,《流浪者》有關環(huán)境的描寫篇幅不長,但每次都是和人物的心理狀況聯(lián)系在一起。敘述者在戰(zhàn)爭中失去主人,“把主人掩埋在大地的黑暗之中”(23)就獨自在“冰海的波濤”上流浪,嚴酷環(huán)境呼應了流浪者內心的荒蕪和孤寂:他囚禁自我于哀思之中,盡管行動上四處流浪尋找“蜜酒廳”和新主(21—22,25—29),靈魂卻被困于冰冷的海上。本文第一部分已經分析過大廳是日耳曼物質文明和社會關系的主要象征地:武士在這里接受恩賜,擁有住處,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在落后的社會中,離開群體獨自生活是危險、令人害怕的。在日耳曼英雄文化中,團體(comitatus)有義務去保護個人免受隔絕之痛。了解這樣的文化背景,現代讀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流放者的傷痛和悲哀。

外部地景和內心感受互動的最精彩部分出現在詩歌中間關于流浪者夢境的描寫:夢中他回到主人身旁,“從寶座上接受賞賜”(45),但是睜眼“看見眼前無垠的海浪,/張開雙翅在水中嬉戲的海鳥,/還有嚴霜、白雪和冰雹飛揚”(47—49)。這樣夢中的歡樂立即被眼前的蠻荒景致驚走。這種甜蜜回憶和冷酷現實的對比烘托出流浪者內心的痛苦。寒冷、霜雪、冰雹以及稍后提到的廢墟都可以被當作是表現人物內心哀愁情緒的“客觀對應物”。然而在后面的詩行中,流浪者強調自己并沒有陷入悲觀和絕望,因為“沒有長年累月的生活磨煉,/誰敢自稱智者”(64-65)。真正殘酷的考驗不是個人失去家園,而是“世界的財富淪為廢墟”(74)。這樣的感嘆和前文《貝奧武甫》中大廳的意象相呼應:文明社會和蠻荒廢墟的界限是不穩(wěn)定的,文明隨時可以被摧毀。

細讀此詩可以看出流浪者在整首詩中經歷了三個層次的焦慮:第一層是海上漂泊時肉體所受的苦難;第二層是離開蜜酒大廳所象征的文明社會,個人精神上被孤寂折磨;第三層已經從流浪者個人的悲哀上升到對整個部落群體社會難逃最終消亡命運的擔心。在這三階段發(fā)展過程中,流浪者在荒野之中經受多重試煉,是否能通過此考驗,決定他能否真正找到家園。段義孚《戀地情結》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和客觀自然環(huán)境的情緒連接,“戀地”(Topophilia)是他自創(chuàng)的一個新詞。在《流浪者》中主人公對過去的家園——與主人、伙伴歡樂相聚的蜜酒廳懷有深深的眷戀,如今流放在海上,荒蕪的景象是失去家園的人內心煎熬的真實寫照。西方文學各個時期的文本里時常構建起一種家園感(sense of home),尤其在《奧德賽》這種旅行敘事中,家園的空間設定尤為明顯:“主人公先是出走他鄉(xiāng),飽受磨難,歷經種種奇遇,最后又回到家鄉(xiāng)”。各種古英語詩歌,無論史詩、抒情詩還是圣徒傳記都涉及了這一主題,因為盎格魯·撒克遜各族群是由北歐輾轉遷徙到不列顛島定居下來的,家園對他們而言分外重要。

在《流浪者》一詩的結尾,詩人沒有止步于對普通家園眷戀的描寫,揭示出流浪者尋求的是永恒溫暖的庇護之地:

讓我們在永恒的幸福中

努力向那方向一步步邁進。

那里生活充滿上帝之愛,以及

天堂的快樂。(110—113)

古英語抒情詩中還有很多作品同樣展現出地理景觀和個人心理層面的聯(lián)系,比如《航海者》(The Seafarer)和《婦怨》(The Wife's Lament)等。這些詩歌既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日耳曼部落群體生活的依戀,更加突出了他們對塵世的繁榮易逝的擔心,所以他們最終的追求都是要獲得天恩,通往永恒的天堂之家?!斑@種渴望不僅根源于基督教對上帝的理解和對天堂的描繪,而且很可能還與劇烈動蕩的中世紀社會現實有關”,使得抒情詩人們表達出對“塵世動蕩不安、變化無常的生活的否定,而把眼光投向天堂的幸福和永恒”。

三、通往永恒家園的閾限荒野——以圣徒傳記《古德拉克A》為例

《流浪者》中詩人已表達在海上的磨難是遠離家園的流浪者獲取永恒幸福的必經階段,荒野的閾限性(liminal)功能在宗教詩歌尤其是圣徒傳記里有著更明確的闡釋。吳慶軍在討論英國現代小說的空間建構時提出“現代主義作家不再把空間僅僅看作事件展開的場所和舞臺,而是一種蘊含身份、宗教和權力等多維社會文化要素的指涉系統(tǒng)”。其實回看古英語詩歌文本,荒野這一特定空間與居住者的身份構建有著密切關聯(lián),空間場所的涵義已經被打上很深的文化和宗教的烙印。以下以圣徒傳記《古德拉克A》為例,分析荒野為圣徒構建身份過程中的重要空間。

古德拉克(Guthlac,673?—714)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隱修苦行僧。他出身貴族家庭,年輕時是成功的武士,獲得卓越戰(zhàn)功,擔任首領,后來卻懺悔于殺戮的生活,皈依基督教,前往一座荒島定居,在那里苦修15年,聲名遠播,吸引眾多信徒前往參拜。古英語詩歌《古德拉克A》記載了他在荒野中修行的事跡。

詩歌一開頭天使在傳遞神諭:上帝將在人世間選出一些人賦予他們力量,庇護他們到達永恒的家園。顯然這些人就是信仰上帝、意志堅定和品德高尚的圣人:“他們居住在荒廢之地,憑借毅力定居于此,在離群索居的生活中,等待通往天堂之路。”(81—83)這段詩行已經點明:在荒野中經受磨難,獲得精神的提升是成為圣徒的必經之路。很快詩人將敘述聚焦于古德拉克由普通修士成長為圣徒的過程。

首先古德拉克被召喚離開熱鬧的社會,到荒野中去尋找新的住處。這個棲身之所不能隨意而定:“這片土地直到上帝顯示,才讓人們在樹林中尋見”(146—148)。這樣的地點充滿神秘的色彩,普通人無法接近。詩文中并未指明這片荒地的確切位置,但正是這種空間上的不確定性使它區(qū)別于人類社會里的真實地景,具有普遍性和隱喻性;雖只寥寥幾筆,卻勾勒出荒野遙遠、神秘、危險的特質。

誠如前文論述,相較文明社會而言,荒野是充滿邪惡、危險力量的邊緣地帶,但是在宗教主題下,這種邊緣地卻被賦予了積極的意義:無論身處沙漠、海洋還是荒山,修行之人可以從艱苦的環(huán)境中得到精神的力量,荒野成為更易獲得圣意的地點?;囊暗倪@種功能可以追溯到《圣經》之中。例如《舊約》中摩西在引導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在沙漠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折磨;再如《新約》里施洗者約翰在不毛之地傳遞教義時所經受的困難。古德拉克在成為圣徒之前,不能逃離外部惡劣生存環(huán)境和魔鬼敵人的折磨。在此意義上,古德拉克選擇做一名潛心修行的隱士時的身份是含混的,處于“模棱兩可、似是而非”(betwixt-and-between)的狀態(tài):既脫離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家園,還尚未獲得天恩進入天堂?;囊熬褪且粋€閾限的中間地帶,充斥著誘惑和挑戰(zhàn),但卻不是一個被動的地點,亦具備對人物發(fā)展的促發(fā)功能。面對各種危險時,隱士唯有獲得“大多數上帝殉道者們擁有的勇敢”(178),通過這個階段,才能獲得個人的救贖,構建起完整的身份。

詩人在《古德拉克A》中對荒野客觀的艱苦環(huán)境著墨不多,更多表現的是主人公與魔鬼的空間之爭。在古德拉克定居這片荒地之前,撒旦的擁躉們被上帝流放,只能“一直游蕩在陸地上,疲憊的時候在此休憩”(210—212)。對這些魔鬼來說,此處荒地是歡樂的源泉,所以一旦失去控制權,“他們將遭受永遠的悲傷,他們就不能享受在陸地上的停歇之處,失去避難所和家園”(218—222)。古德拉克的到來使得雙方產生沖突:都想搶占土地的所有權。在《古德拉克A》近八百行的詩篇里有六百多行都圍繞著這場爭斗。魔鬼反復對古德拉克進行言語上的攻擊和精神上的折磨,古德拉克一直鎮(zhèn)定地面對。他清楚自己面臨的困境:“荒野之中,是很多逃亡者的居處,這是那些邪惡靈魂的藏匿之處,居住在此的是惡魔”(296—298)。但是他無所畏懼,他有上帝給予的“精神的武器”(175,302),堅信上帝關注著他的行動,因而堅定地為上帝看護領地,驅走惡魔。詩歌中突出戰(zhàn)斗意象的寫作手法無疑是與當時日耳曼社會的尚武傳統(tǒng)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的。這種例子在古英語宗教詩歌中屢見不鮮,很多有關經典宗教主題的古英語詩歌同時融合了日耳曼傳統(tǒng)的價值觀,比如古英語詩歌《創(chuàng)世紀》中相比《圣經》里的描述,“對于部族之間的沖突和戰(zhàn)斗場面,詩人則濃墨重彩,盡情發(fā)揮”。與普通的世俗爭斗不同,宗教詩歌更多是用外界的戰(zhàn)斗來概念化內部的精神之爭。在討論詩歌中人物的神圣性時,夏爾馬就強調外部空間和精神空間的聯(lián)系:“與魔鬼身體上搏斗的進行顯示的實際是主人公精神的提升。”霍瓦特認為荒野中古德拉克的住處象征他的心靈,“戰(zhàn)爭實際就是在他的心中展開”。這些引申解讀都共同論證了荒野概念不只囿于物化的外在環(huán)境,它與宗教信仰影響下人物的精神力量產生了關聯(lián)。

從廣義上看主人公古德拉克和魔鬼們都是流放者,但本質不同。魔鬼作為撒旦的屬下,反叛上帝,因而被驅逐出伊甸園,注定永在塵世流浪。與此相對,古德拉克是主動放棄貴族武士的身份,從社會的中心來到邊緣,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榮光,與世隔絕、充滿危險的荒野成為他尋求榮耀的途徑。家園對古德拉克來說是棲居身體更是安放靈魂之處。諸多有關二者空間之爭的討論中,頗具啟發(fā)的是科恩將土地得失與身份構建聯(lián)系在一起?!澳Ч硎プ约盒蓓耐恋仫@示他們缺乏一個群體的社會身份”,它們注定只能在“在空中飄蕩”(126),“這些流浪的邪惡魔鬼沒有根基,沒有家園的基礎”。由此可見,物質存在和精神世界的交互是刻畫人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在中外古代文學中并不罕見,正如湯瓊在比較奧德修斯和孫悟空的漂泊之旅時所總結出的“自然界中遭遇的艱難險阻象征著人類物質存在的平凡世界和面臨的生存環(huán)境;外來的誘惑象征著人類風光旖旎的內心世界;而人必須經過雙重磨煉才能心智成熟,才能達到生命豐富多彩的境界?!?/p>

中世紀西方文學家和藝術家擅用外部地景的改變來顯示人物內心精神的提升。在《古德拉克A》中,主人公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終是通過改變外部景觀來實現的。詩歌最后,古德拉克堅毅的品行使其獲得與魔鬼斗爭的勝利,上帝派出使者宣布了他對這片荒地的掌管權力,隨即出現在他眼前的景觀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荒地變成一片盎然綠色,那里鳥語花香、生機勃勃(729—751)?;囊爸械淖√幵凇吧系鄣谋幼o下經歷了一次蛻變”,流放蠻荒之地可以變?yōu)槭ヒ獗Wo下的精神樂園,古德拉克也跨越了閾限,完成了身份的構建:成為上帝忠實的信徒和地域的合法看護者,從而在荒野中建立起一座光明之城,分享天堂的榮光。

《貝奧武甫》、《流浪者》和《古德拉克A》等古英語詩歌中,荒野地景表現為沙漠、沼澤、海洋、荒山等豐富的形式。這些外在的地景承載著多層的象征涵義,涉及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文化、社會、宗教等方面?;囊凹茸鳛橐粋€充滿危險的自然空間與人類文明城邦對立存在,但二者的界限并非亙古不變,不安定的社會背景下,蠻荒力量有可能摧毀文明。荒野在基督教教義影響下又傳遞出積極的意義:它為尋找永恒家園的流放者提供一片中間地帶。唯有經歷荒野中的一切考驗和折磨,才可能跨過閾限,接受圣意通往永恒之地。本文借助現代空間理論開掘荒野地景的涵義旨在為古英語文本的空間研究拓展更廣的視角。雖然中世紀的文化對于現代人來說是不熟悉的“他者”,但二者不是斷裂的存在。古英語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已經通過客觀外部景觀的描寫來揭示個人、社會、命運的交互關系。跟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場景功能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長河中逐漸獲得多維發(fā)展,才呈現出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復雜和精妙的空間建構。

[1]Lefebvre,Henri.Trans.Donald Nicholson-Smit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1991.

[2]Crang,Mike.Cultural Geography[M].London:Routledge,1998.

[3]張海榕.劉易斯小說的地理景觀敘事與文化情感結構[J].當代外國文學,2010(2).

[4]Neville,Jennifer.Representationsof the NaturalWorld in Old English Poetry[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Nash,Roderick.Wilderness and the American Mind[M].3rd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6]劉乃銀.時間與空間:《貝奧武甫》的結構透視[J].國外文學,1995(2).

[7]貝奧武甫[M].馮象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

[8]Michelet,Fabienne L.Creation,Migration,Conquest: Imaginary Geography and Sense of Space in Old English Literature[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9]Tuan,Yi-Fu.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and Valu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

[10]肖明翰.英國文學傳統(tǒng)之形成(上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11]陸揚.空間理論和文學空間[J].外國文學研究,2004(4).

[12]吳慶軍.英國現代主義小說的空間解讀[J].外國文學,2010(5).

[13]Bradley,SA J.ed.Anglo-Saxon Poetry[M].London: J.M.Dent,1995.

[14]肖明翰.從古英詩《創(chuàng)世記》對《圣經·創(chuàng)世記》的改寫看日耳曼傳統(tǒng)的影響[J].外國文學,2008(5): 81.

[15]Sharma,Manish.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Guthlac A:The Extremes of Saintliness[J].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sophy,2002(101).

[16]Horvath,Agnes Reffy.Saint Guthlac,the Warrior of God in the Guthlac Poems of the Exeter Book[J]. AnaChronist,2000.

[17]Cohen,Jeffrey J.Medieval Identity Machines[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3.

[18]Bridges,Margaret.Generic Contrasts in Old English Hagiographical Poetry[M].Copenhagen:Rosenkilde and Bagger,1984.

[19]湯瓊.奧德修斯、孫悟空的漂泊與追求:古典時期中西英雄觀比較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8).

[20]Janet Poindexter Sholty,“Into the Woods:Wilderness Imagery as Representation of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Transition in Medieval Literature.”Diss.U of North Texas,1997.

[21]Wentersdorf,Karl P.Guthlac A:The Battle for the Beorg[J].Neophilologus,1978(62).

猜你喜歡
拉克流浪者荒野
回歸
流浪者成美國防疫“定時炸彈”
小狐貍拉克探長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給你一個溫暖的家
浮世繪
流浪者之家
大姚县| 建瓯市| 永州市| 增城市| 沛县| 庆城县| 花垣县| 文成县| 鄢陵县| 白银市| 蓬莱市| 新化县| 电白县| 金堂县| 波密县| 华坪县| 扶绥县| 大悟县| 汉川市| 镇平县| 广德县| 齐河县| 长岭县| 松原市| 蓝田县| 贺州市| 安福县| 宽城| 卢氏县| 城市| 云梦县| 南华县| 朝阳县| 南宁市| 水城县| 元江| 滨海县| 扎兰屯市| 商水县| 邹平县| 启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