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
實施素質(zhì)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已經(jīng)成為當今教育的主旋律,以塑造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為根本目標的審美教育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詩歌因為有著生動典型的意象,優(yōu)美凝練的語言,熾熱濃郁的感情,優(yōu)雅深邃的意境等特點,對人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朱光潛說:“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開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它種類文學?!弊鳛橐幻咧械恼Z文老師,我覺得更應該利用詩歌教學,來致力于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如何在高中的詩歌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呢?筆者認為首先必須優(yōu)化教學方法。下面就教學方法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吟唱法
自古以來詩歌就和音樂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音樂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它會喚起學生心中的情緒,在學生的心中形成一個或者一系列模模糊糊的形象。而高中生大都是喜歡音樂的,吟唱法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吟唱法利用音樂可以有效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讓學生產(chǎn)生審美的興趣,能夠更有效地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有了音樂,學生在吟誦中可以記誦的更快,記誦的更牢固?,F(xiàn)在又有了多媒體的加入,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渲染課堂氣氛,能引領(lǐng)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在教授《月下獨酌》的時候,我就引入名家吟唱,播放了古樂《高山流水》,在古樂聲感染下,學生很快就能理解李白孤傲的心情;教授《登高》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杜甫的郁積難舒的愛國情思和排遣不開的羈旅愁思,我把阿炳的《二泉映月》作為課堂的背景音樂,讓二胡那如泣如訴的聲音引領(lǐng)學生走進杜甫的世界。
二、誦讀法
古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弊钤绲脑姼杈褪抢习傩赵谌粘5纳a(chǎn)勞動中喊出來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在瑯瑯的讀書聲中來讀出詩歌的情感。誦讀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無疑是有它的優(yōu)勢的,特別是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受能力時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一直以來,由于缺乏適當?shù)闹笇?,往往是讀了很多遍都只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不能體會到詩歌中的神韻。
誦讀有三種方式,即:音讀、意讀、情讀。音讀就是讀準字音、讀出句子的語氣、讀準句子的節(jié)奏。它是誦讀詩歌的基本方式。例如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sh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讀的時候停頓準確,詩歌的情感漸漸地就通過詩歌的這種節(jié)奏與韻律傳達出來。意讀是初步感知詩歌內(nèi)容的學習過程。在教授李白的《將進酒》的時候,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意思,也感受到李白的滿腔豪情。在初步理解詩歌的基礎(chǔ)上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情讀,就是要讀出作者通過詩歌所要表現(xiàn)的情感。教師要求學生在誦讀時要感悟字里行間的濃濃的情感,讓自己一步步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讓字字句句仿佛出之于己口,讓濃濃情意仿佛出之于己心。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出神入化的音樂的描繪,我讓學生朗讀時,要注意抑揚頓挫,要讀出琵琶聲的忽而如急雨,忽而如私語,忽而如黃鶯的啼叫,忽而如泉流的阻塞,要體現(xiàn)出音樂本身音韻的和諧、旋律的優(yōu)美、節(jié)奏的高低長短變化。在朗讀中學生走進了琵琶女的世界,感受到了琵琶女飄零的身世,變“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趣味。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向?qū)W生展示實物、直觀教具,向?qū)W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演示的種類可分為實物、標本和模型的演示;圖片演示;實驗的演示;幻燈、錄音、錄像和教學電影等演示;教師示范動作的演示等。演示法一般是用來展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中難以展現(xiàn)的模糊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將所要教授的內(nèi)容,比如所涉及的物像、現(xiàn)象、過程,再現(xiàn)于課堂教學中,并按照教學要求一步一步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
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對社會的了解不深入,生活經(jīng)驗有限,同時還不是很了解對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詩人當時的思想。正是由于這時空的差距,學生們對當時歷史、服飾、器物以及風土人情等的理解上是有隔閡的。這種隔閡阻礙了審美主體對客觀形象的把握,不利于審美能力的提高。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演示法,再現(xiàn)當時的風土人情、服飾器物,有利于審美感知力的培養(yǎng)。同時利用多媒體的詩歌教學,有音樂,有畫面,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從不同角度刺激學生的感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進一步走入詩歌創(chuàng)設的意境氛圍,深刻體會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比較法
學生在比較中提高審美感知能力、審美鑒賞能力以及文學素養(yǎng)。
1.同題詩歌的比較
比較品味同題或相同題材的詩作,比較同題詩歌的細微之處,有利于把握詩歌的精妙之處,也有利于高雅純正的鑒賞趣味的養(yǎng)成。一個富有詩心的語文教師都就是在不斷比較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就如謝眺的《玉階怨》和李白的《玉階怨》,這兩首詞都是宮怨詩,都未著一個“怨”字,字里行間怨意直露,比較吟讀之后,發(fā)現(xiàn)怨意不同。謝眺的詩中抒寫的是幽居深宮的宮女長年不見君王的怨情,但更多的是對對方的牽掛、關(guān)愛。李白用其題保留其意象,但女主人怨對方更多的是失望。同樣的在教授賀知章的《詠柳》和曾鞏的《詠柳》時,我讓學生比較柳的意象,學生對柳的象征意理解得也更加深刻了。通過同類題材的詩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明白作品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的問題,從而更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詩歌意象的比較
我在教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時,我就放棄了逐字逐句講解的傳統(tǒng)教法,而運用了比較法。我讓學生閱讀了三首同是寫愁的詩詞,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還有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研究三首詞選用了哪些意象來表現(xiàn)愁思的,并說明這些不同的愁思與所用意象之間的關(guān)系。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中的“雙溪舴艋舟”表示國破家亡之痛,痛之悲是舟難以承載的;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的“一江春水”,則表示亡國之愁綿長,愁之洶涌如這春水一般;李白的《秋浦歌》中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同樣也是寫出了愁之深,愁之綿長。在此基礎(chǔ)上我稍加引導,學生便理解到不同的物象可以表達詩人不同的情感,從而把握了詩歌創(chuàng)作“意”與“象”之間的關(guān)系。在理解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中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也就更簡單了。
3.詩歌情感的比較
詩歌貴在抒情,古今中外的好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帶領(lǐng)學生體驗、陶醉在這種審美的情感之中成為詩歌教學的首要任務,詩歌的不同情感的比較,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詩歌的情感是多種多樣的:有親情、友情、愛情、愛國之情、山水隱逸之情、羈旅之情、傷悼之情……有激情、溫情、豪情、柔情、慷慨之情、悲憤之情等等。蘇軾的《江城子》是悼亡詞的優(yōu)秀詩篇,之所以有穿越時空的感動力量,就在于它的情真意切,數(shù)百年來引起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
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詩歌中抒發(fā)不同的情感,“月”這個意象,既可以表達思鄉(xiāng)思念親人引發(fā)的離愁別緒,如“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又可以表現(xiàn)亡國之怨,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也可以抒發(fā)盛衰無常之感,“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不過女嬙來”,也可以表現(xiàn)對團圓的期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優(yōu)美的詩歌就好比春夜細雨,它于無聲處洗滌心靈,陶冶性情,塑造品格,培養(yǎng)高尚情操。優(yōu)美的詩歌可以直接撼動心靈,升華情感。詩歌魅力源自它的無強制性的、非功利的審美方式,幫助學生體悟詩歌魅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對詩歌之美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中去理解作品,理解作者,進入一個精神的理想境界,由此實現(xiàn)對學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就其教育的效果而言是超過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對學生的影響是更加深刻而久遠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語文詩歌教學,闡述詩歌中所蘊含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審美教育始終貫穿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