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生大鼠高膽紅素血癥及腦病模型的建立與評價*

2014-08-09 00:37王曉麗郭明星梁俊暉張常娥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2014年8期
關鍵詞:腦病膽紅素血癥

王曉麗, 郭明星, 梁俊暉, 張常娥

(廣州醫(yī)科大學病理生理學教研室, 廣東 廣州 51018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由膽紅素產生增加或排泄減少所致,其臨床主要癥狀是黃疸[1]。新生兒黃疸發(fā)生率為80%[1],其中發(fā)生在出生后0~6 d的占64%[2]。膽紅素腦病指新生兒出生1周內,血清中膽紅素的濃度升高所致的急性腦損傷[3]。膽紅素的毒性作用導致永久性的腦損傷稱之為核黃疸,其死亡率為10%,并且存活的70%患兒留有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4]。膽紅素腦病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的負擔[5],因發(fā)病機制仍未闡明,臨床上也無特效的治療措施,故膽紅素介導的神經系統(tǒng)損害仍是研究的熱點。膽紅素腦病研究的疾病模型有很多種,包括先天基因缺失型,后天代謝損傷型等,但各自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疾病研究模型。本文以3 d齡SD新生大鼠為研究對象,利用新生鼠血腦屏障不完善[6]的特點,腹腔注射膽紅素,制作一種既不改變基因型,又不改變體內正常物質代謝的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大鼠,并對其進行相關指標測定和評價,以期為該領域的研究建立和確定穩(wěn)定的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動物模型。

材 料 和 方 法

1 動物與材料

1.1動物 3 d齡新生SD大鼠,SPF級,體重(7.79 ±0.74)g,由廣東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為44007200000384/440720929,在室溫環(huán)境和50%濕度[7]的條件下,新生鼠避光、母鼠哺育。

1.2藥品及試劑 膽紅素購自Sigma,血清總膽紅素測試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DC蛋白定量試劑盒購自Bio-Rad,ATP檢測試劑盒購自碧云天生物技術研究所,其余生化試劑均為進口分裝或國產分析純。

1.3主要儀器 電子天平(Denver instrument),照相機(SAMSUNG),勻漿器(FLOKO),離心機(Eppendorf 5810R),多功能全波長酶標儀(Thermo),振蕩切片機(Leica2000),顯微鏡(Olympus BX51)。

2 方法

2.1膽紅素的配制 避光稱取晶體膽紅素66.7 mg,溶于1 mL 0.5 mol/L NaOH中,加入雙蒸水9 mL,用0.5 mol/L HCl 調節(jié)pH至8.5,濃度為6.67 g/L。

2.2膽紅素腦病動物模型的建立[8]將新生SD大鼠按窩別和體重隨機均分為7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Con 組),以及膽紅素6.25 μg/g組(T1 組)、12.5 μg/g組(T2 組)、25 μg/g組(T3 組)、50 μg/g組(T4 組)、100 μg/g組(T5 組)和200 μg/g組(T6 組),每天2次,共注射6次,室溫環(huán)境下避光哺育,第1次注射前(0 h)及末次注射12 h后(72 h)拍照、稱重并取材。

2.3測定指標

2.3.1動物一般情況 每次注射膽紅素及取材前,觀察新生鼠一般情況,包括:皮膚顏色、精神狀態(tài)、吃奶情況、呼吸、運動、對外界的刺激反應等,并稱重。記錄死亡新生鼠的數(shù)量,并計算生存率和死亡率,停止注射后再延續(xù)觀察記錄1周。

2.3.2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和游離膽紅素濃度 新生鼠末次注射12 h后,斷頭取血, 4 ℃ 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暫時避光儲存于-20 ℃ 冰箱備用。用重氮化反應法,用酶標儀在600 nm波長處,分別測定血清總膽紅素及結合膽紅素的吸光度(A)值,根據(jù)標準曲線[9]計算出血清總膽紅素和游離膽紅素的濃度,具體操作步驟按試盒說明書進行。

2.3.3胃內容物重量及其指數(shù) 新生鼠斷頭后,將鼠尸體置于冰上片刻,待胃內容物冷卻凝固,取出全胃,去除胃表面系膜后,稱胃全重。沿胃小彎縱向剪開,將胃內容物擠出,觀察胃內容物顏色并稱胃濕重,計算胃內容物重量(胃全重-胃濕重)及胃內容物指數(shù)(胃內容物重量/胃濕重)。

2.3.4肝/體重百分比 末次注射膽紅素12 h后,新生鼠稱重,斷頭,剖開腹腔,分離肝臟,去除血管蒂、表面系膜等,觀察肝臟結構及顏色,稱肝重,并計算肝/體重百分比(肝重/體重×100%)。

2.3.5腦組織膽紅素的含量 新生鼠斷頭后,用眼科剪將顱骨從枕骨大孔開始,沿矢狀縫向前剪開,并充分暴露大腦,彎鑷將大腦前極輕輕翻開,夾斷視神經交叉,取出全腦,4 ℃生理鹽水漂洗,濾紙去血跡吸干,用氯仿微量抽提腦組織中的膽紅素,重氮化反應法[10]進行測定。在570 nm波長處,測定腦組織膽紅素的A值,同時制作標準曲線,并計算腦組織膽紅素含量。

2.3.6腦組織ATP的含量 新生鼠斷頭后取出腦組織,用ATP試劑盒的裂解液將腦組織制成10%的組織勻漿, 4 ℃、12 000×g離心10 min,取上清檢測ATP濃度,具體操作步驟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用Lowry 法定量腦組織蛋白質的含量,并計算腦組織ATP的含量。

2.3.7腦組織的含水量 新生鼠斷頭后取出腦組織稱腦濕重后,將腦放于62 ℃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中,待其恒重后稱干重,計算腦組織含水量=(濕重-干重)/濕重×100%。

2.3.8腦組織形態(tài)學檢測 新生鼠末次注射12 h后,將大鼠麻醉,開胸開腹,充分暴露心臟及肝臟,去除心包膜,用眼科剪將肝臟剪破,將事先改造好的注射器針頭,由左心室心尖部小心刺入心腔,順著主動脈走行方向將彎針頭小心地插入主動脈。用預熱37 ℃肝素生理鹽水灌流,待肝臟流出清亮液體1 min左右停止,共灌注大約10 mL; 再用4%多聚甲醛溶液灌流。停止灌流后,斷頭,將大鼠腦組織輕輕取出,于10%多聚甲醛中進行后固定約24 h。振蕩切片機連續(xù)切片,厚度為20 μm。常規(guī)乙醇梯度脫水,蘇木素-伊紅(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尼氏染色(Nissl staining),透明、封片,光鏡下觀察組織病理改變。

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對于隨機區(qū)組設計資料,方差齊,則多重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其中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首先進行相關性分析,如果相關則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如果不相關則采用重復測量設計資料的單變量方差分析;方差不齊,則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的多重比較Bonferroni法。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

1 一般情況、皮膚顏色和體重

1.1一般情況 所有的新生鼠經過3 d不同濃度的膽紅素注射處理后,Con和T1組皮膚顏色紅潤,彈性好,活動正常;T2和T3 組皮膚出現(xiàn)輕度黃染,彈性一般,T2 組可見輕度精神萎靡、肌張力減低,T3 組活動減少,允吸不佳,有肌張力降低所致的輕度翻滾和俯伏癥狀出現(xiàn);T4組皮膚中度黃染,彈性差,活動顯著減少;T5組皮膚重度黃染,甚至發(fā)綠,皮膚彈性極差,吃奶次數(shù)明顯減少,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明顯減弱,甚至不活動;T6組皮膚呈現(xiàn)黃綠色,色澤晦暗,拒奶,隨著注射次數(shù)的增加出現(xiàn)呼吸減慢,甚至昏迷,末次注射12 h后,基本全部死亡,故后續(xù)實驗未設置T6組,見圖1。

Figure 1. The skin color of neonatal rats at the time points of 0 h(A) and 72 h (B) after the first injection.

1.2新生鼠體重 為了消除不同窩別新生鼠的體重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我們按窩別隨機區(qū)組分配,每組12只,每次注射膽紅素前稱重。隨著注射次數(shù)的增多,Con和T1組新生鼠體重也隨之增加,2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T3 組在注射6次后(72 h)、T4 組在5 次注射后(60 h)、T5和T6組注射2次后(24 h),新生鼠體重與Con 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 T5 組新生鼠從注射開始到結束體重無增長。T6 組注射2次后,體重增長開始抑制,隨著注射次數(shù)增加,呈負增長,與Con和T1組相比,體重差異顯著(P<0.01),見圖2。

Figure 2. The changes of body weight of ra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Mean ±SD.n=12.*P<0.05, **P<0.01 vs Con; #P<0.05, ##P<0.01 vs T1; $P<0.05 vs T2.

2 新生鼠生存率的比較

新生大鼠經過3 d膽紅素注射后,對參與實驗的部分存活大鼠進行統(tǒng)計和拍照,并計算大鼠生存率。Con、T1和T2 組生存率分別為100%、100%和97.62%,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3 組生存率為86.57%,T4 組65.00%,T5 組46.15%,T6 組2.70%。與Con和T1 組相比,T3 組生存率顯著降低(P<0.05),T4和T5 組分別與其它任意組相比,生存率均有顯著差異(P<0.01),且依次遞減。經過6 次注射,T6組死亡率接近100%,出于實驗可行性及統(tǒng)計學的考慮,不參與其它指標的比較。停止膽紅素注射后,繼續(xù)觀察和記錄,1周后,T2 和T3組大鼠的生存率分別維持在 97.6%和86.5%,沒有進一步的大鼠死亡;而T4組為53.2%,T5組為10.1%。T4和T5組1周后的死亡率與其它各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3。

3 胃內容物重量及胃內容物指數(shù)

經過3 d膽紅素注射后,72 h處死新生鼠,取全胃稱重,清除胃內容物后稱胃濕重,計算出胃內容物的重量。觀察發(fā)現(xiàn):Con、T1、T2和T3組胃內容物呈乳白色,T4 組呈黃色,T5 組呈黃綠色。隨著膽紅素注射濃度的加大,新生鼠進食的奶量明顯減少,與Con和T1組比,T3、T4 和T5組胃內容物重量顯著降低(P<0.05或P<0.01),見表1。

隨著膽紅素注射劑量和次數(shù)的增加,胃內容物指數(shù)整體呈現(xiàn)降低趨勢。與Con和T1組相比,T2~T5 組胃內容物指數(shù)顯著降低(P<0.05或P<0.01);與T2和T3 組相比,T5 組胃內容物指數(shù)顯著降低(P<0.05),見表1。

4 肝/體重百分比

新生鼠膽紅素末次注射72 h后,剖腹取肝,稱肝重,并切開肝臟觀察。 Con、T1、T2和T3 組肝臟色澤紅潤,結構完整,T4 組色澤黃染,結構尚完整,T5 組色澤暗黃,結構不完整。與Con和T1 組相比, T5 組肝/體重百分比顯著升高(P<0.05),見表1。

Figure 3. The survival rate of rats in each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1 新生鼠胃內容物重量、胃內容物指數(shù)及肝/體重百分比

5 血清總膽紅素和游離膽紅素的濃度

新生鼠膽紅素注射72 h后,處死,取血清檢測總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含量,并計算游離膽紅素的量。與Con 組相比,T1 組血清總膽紅素和游離膽紅素的含量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2~T5 組顯著升高(P<0.05或P<0.01);與T2、T3和T4 組相比,T5 組血清總膽紅素和游離膽紅素增高(P<0.01),見表2。

6 腦組織膽紅素含量

末次注射膽紅素72 h后,取出新生鼠腦組織觀察,可見T3 組大腦皮層和腦干出現(xiàn)輕度黃染,T4和T5 組大腦皮層、小腦和腦干出現(xiàn)明顯的黃染,但均無明顯的出血灶。腦組織勻漿后測定膽紅素含量,結果顯示:與Con 組相比,T3、T4和T5組腦組織膽紅素含量顯著增高(P<0.05 或P<0.01);與T2和T3 組相比,T4和T5組顯著升高(P<0.05 或P<0.01),見表 2。

表2 新生鼠血清總膽紅素、游離膽紅素濃度和腦組織膽紅素含量

7 腦組織ATP含量

取新生鼠腦組織勻漿液,測定ATP的含量。隨著注射膽紅素濃度的增加,腦組織中ATP的含量增加,T3 組達到最高峰,隨后T4和T5 組ATP濃度下降,呈現(xiàn)拋物線式。與Con 組相比,T1、T2和T3組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T4和T5組則顯著降低(P<0.05 或P<0.01),見表 3。

8 腦組織含水量

新生鼠經過6 次注射膽紅素后,72 h取出腦組織,稱腦重,經過62 ℃烘烤,待恒重后,稱腦組織干重,計算各組新生鼠腦組織含水量,比較發(fā)現(xiàn)各組之間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腦組織ATP含量和腦含水量

9 HE染色

對新生鼠進行72 h膽紅素腹腔注射后,灌流固定,振蕩切片,進行HE染色。光鏡下可見:Con組大鼠腦皮質神經元結構清晰完整,細胞排列密集整齊,神經元胞漿豐富淡染,細胞核居中,核仁清楚,細胞漿紅染,細胞周圍間隙致密沒有水腫。隨著膽紅素濃度的升高,大腦皮層不同部位神經元數(shù)量逐漸減少。T4和T5組,神經元結構紊亂,可見細胞腫脹,核固縮、碎裂、溶解等,部分細胞呈嗜酸性變,腦組織膽紅素沉積逐漸增多,可見黃染顆粒。大腦皮層可見部分神經元核染色質濃縮,染色加深,甚至核碎裂等現(xiàn)象,推測為凋亡細胞。部分神經元呈均質紅染的無結構物質,核染色消失,推測為壞死的細胞,見圖4。

10 尼氏染色

末次膽紅素注射12 h,灌流固定后取材,振蕩切片,進行尼氏染色。普通光鏡下,紫色為尼氏小體,皮質神經元的結果顯示:隨著膽紅素濃度的增高,皮質神經元胞體變小,尼氏小體減少,胞質染色逐漸變淺,T5組部分神經元溶解甚至消失,見圖5。

Figure 4. HE staining of cortical neurons in the rats with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A: scale bar=50 μm; B: scale bar=20 μm.

Figure 5. Nissl staining of cortical neurons in the rats with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scale bar=50 μm; B:scale bar=20 μm.

討 論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常見的病理過程,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皮膚和黏膜黃染,臨床發(fā)病率極高。高膽紅素血癥的程度及持續(xù)時間與膽紅素腦病的嚴重程度有關,重者可以出現(xiàn)膽紅素腦病或留有永久性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因其確切的發(fā)病機理未完全明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故死亡率高。為了更好地研究疾病的發(fā)生機制,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亟需建立一種穩(wěn)定而有效的動物模型。

目前用于研究高膽紅素血癥的動物模型品種繁多,包括:(1)膽紅素大劑量一次性靜脈注射:雖然能成功地復制高膽紅素血癥模型,病理檢查腦干中可見膽紅素結晶[11-12],但這種造模方法操作難度相對較大,應用于新生鼠有其局限性,但成年大鼠一次性靜脈注射需另外加藥物使血腦屏障開放,因而增加了造模過程中其它因素的干擾,更關鍵的是其與新生兒黃疸發(fā)病的時間窗及大腦神經元的發(fā)育水平不一致,不利于模擬新生兒核黃疸發(fā)病及其對個體長遠影響的研究。(2)基因突變(缺陷)模型: 純合子Gunn大鼠因編碼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基因缺陷,新生鼠體內游離的膽紅素不能轉化成結合型膽紅素被排泄而出現(xiàn)黃疸,但血液中膽紅素的濃度達不到核黃疸的程度[13],需要用藥物抑制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14],或破壞紅細胞[15]來提高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1A1(UDP bilirubin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 是調控人類膽紅素代謝的關鍵肝酶[13],新生幼鼠UGT基因突變后體內的膽紅素濃度高且穩(wěn)定,是復制人類先天高膽紅素血癥的理想模型,但因為存在基因改變的特性,可能會對新生鼠造成一些潛在的影響,同時基因突變所導致的可重復性差也是一大難題。(3)溶血性模型:用藥物破壞紅細胞,可以成功制作溶血性高膽紅素血癥動物模型[16],也可以誘導核黃疸,適用于膽紅素腦病的研究,但這類藥物除損傷紅細胞外,也可致白細胞減少,損傷動物的免疫功能。綜合起來,各種模型均有利弊,且適合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不利于全面整體的研究。

為了更有利于基礎及臨床研究,我們參考安麗等[8]方法,利用新生鼠血腦屏障發(fā)育不完善的特點,在7d齡新生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首次以3 日 齡SD新生鼠為對象,進行膽紅素連續(xù)6次注射,使其血液膽紅素的升高非一過性而是維持一定時間,從而建立一種持續(xù)穩(wěn)定的高膽紅素血癥模型。

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大鼠經過膽紅素注射后,隨著膽紅素注射次數(shù)及濃度的增多,大鼠血清和腦組織中游離膽紅素的含量逐漸升高。一般表現(xiàn)為食欲逐漸降低,吃奶量減少,且大鼠活動能力受抑制;體重也逐漸被抑制,到200 μg/g(T6組)劑量時,體重出現(xiàn)負增長,72 h死亡率接近100%,3 d后停止膽紅素注射,繼續(xù)對幸存的新生鼠觀察和記錄1周后發(fā)現(xiàn),膽紅素對新生鼠的影響依然存在,T4和T5組新生鼠因出現(xiàn)高膽紅素血癥,死亡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繼續(xù)增加,1周后死亡率分別為46.8%和89.9%,其余各組死亡率幾乎沒變化。同時,濃度越大,皮膚、黏膜和腦組織黃染的程度越嚴重。并且隨著膽紅素注射量的升高,肝臟受損傷的程度也加重,但各組新生鼠腦組織的含水量沒有顯著差異。腦組織的ATP含量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在濃度為25 μg/g(T3組)時,ATP 的含量達到最高值。有文獻表明[17],在神經細胞進行抗損傷過程中,初期的能量代謝是一個代償過程, 表現(xiàn)為ATP的含量增加,當損傷達到一定程度時,神經元細胞能量代謝呈現(xiàn)失代償反應,表現(xiàn)為ATP含量降低。另有文獻報道[18],在體外進行神經元單獨培養(yǎng)時,其抗損傷能力相對較差,膽紅素作用后,ATP含量只會降低,而在神經元與膠質細胞共培養(yǎng),加藥4 h檢測時,發(fā)現(xiàn)ATP的含量會增高達到峰值,隨著藥物損傷的加重,ATP的含量才會降低,研究者認為,這是高膽紅素血癥能量代謝增強的佐證,我們的檢測結果與其相似。新生鼠作為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機體,各種神經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xié)調,在輕度高膽紅素血癥時,能量代謝代償性增強,ATP含量會有所增高。嚴重高膽紅素血癥和核黃疸時,線粒體損傷嚴重,細胞能量代謝嚴重障礙,ATP含量也隨之降低,有關能量代謝雙向變化的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從腦組織切片HE及尼氏染色發(fā)現(xiàn),隨著膽紅素注射劑量的增加,各組大鼠大腦皮層及海馬等不同部位神經元數(shù)量減少逐漸明顯,結構紊亂,可見細胞腫脹,核固縮、碎裂、溶解等,部分細胞呈嗜酸性變,腦組織膽紅素沉積的顆粒逐漸增多,神經元存在不同程度的凋亡與壞死。隨著膽紅素注射劑量的增加,神經元內尼氏小體染色亦逐漸變淺,小體數(shù)量明顯減少,部分溶解甚至消失,說明各實驗組神經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從我們的實驗結果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可以確定,3日齡新生鼠經腹腔注射膽紅素12.5、25、50和100 μg/g均可以成功建立高膽紅素血癥模型,鑒于各組間腦組織ATP含量、HE及尼氏染色等的變化差異,我們認為50和100 μg/g劑量可以成功復制出膽紅素腦病的模型,因 100 μg/g 后續(xù)死亡率增加,50 μg/g造模更穩(wěn)定和全面,更適合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及其后遺癥的長時間研究。

膽紅素是親脂性的,血漿游離膽紅素濃度升高,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致腦組織損傷,產生膽紅素腦病,這與新生兒期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和核黃疸發(fā)病的時間窗及條件相似,可以更精確地模擬早產兒黃疸的發(fā)病過程;同時我們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該模型進行了測定、觀察和評價,成功復制出高膽紅素血癥和膽紅素腦病的新生大鼠模型,為該領域的后續(xù)研究建立了穩(wěn)定的研究模型和具體的研究方法。我們采用腹腔注射膽紅素的方式造模,操作難度小,經濟易行,不存在因基因型改變所造成的潛在影響,還避免了藥物或化學物質注射引起的干擾。通過不同濃度膽紅素的注射,還可以靈活控制血液膽紅素的濃度,可以達到不同的研究目的。該模型的確定對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及其后遺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Burgos AE, Flaherman VJ, Newman TB. Screening and follow-up for neonatalhyperbilirubinemia: a review[J]. Clin Pediatr, 2012, 51(1): 7-16.

[2] Tikmani SS, Warraich HJ, Abbasi F, et al. Incidenc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in Pakistan[J]. Trop Med Int Health, 2010, 15(5): 502-507.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 Pediatrics, 2004, 114(1): 297- 316.

[4] Ip S, Chung M, Kulig J, et al.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J]. Pediatrics, 2004, 114(1): e130-e153.

[5] Burgos AE, Schmitt SK, Stevenson DK, et al. Readmission for neonatal jaundice in California, 1991-2000: trends and implications[J]. Pediatrics, 2008, 121(4): e864-e869.

[6] Xu J, Ling EA. Studies of the ultrastructure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in the developing corpus callosum in postnatal rat brain using electron dense tracers[J]. J Anat, 1994, 184 (Pt 2): 227-237.

[7] Tsuchie K, Miyaoka T, Furuya M, et al. The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s on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of the Gunn rat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rat), a rat model of schizophrenia[J]. Asian J Psychiatr, 2013, 6(2): 119- 123.

[8] 安 麗, 王曉琴, 王 平, 等. 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大鼠腦組織激活素A、caspase- 3表達的研究[J]. 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 2008, 7(3): 262-266.

[9] 邵 燕, 胡 濱, 孫慧穎, 等. Doumas血清總膽紅素參考方法標準曲線的復現(xiàn)[J]. 臨床檢驗雜志, 2013, 31(2):139-141.

[10] Bratlid D, Winsnes A. Determination of conjugated and unconjugated bilirubin by methods based on direct spectrophotometry and chloroform- extraction. A reappraisal[J].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1971, 28(1): 41-48.

[11] Hansen T, Tommarello S, Allen J.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bilirubin in rat brain afterinvivoi.v. administration of [3H]bilirubin[J]. Pediatr Res, 2001, 49(2): 203- 207.

[12] Mesner O, Miller MJ, Iben SC, et al. Hyperbilirubinemia diminishes respiratory drive in a rat pup model[J]. Pediatr Res, 2008, 64(3): 270-274.

[13] Nguyen N, Bonzo JA, Chen S, et al. Disruption of the ugt1 locus in mice resembles human Crigler-Najjar type I disease[J]. J Biol Chem, 2008, 283(12): 7901-7911.

[14] Daood MJ, McDonagh AF, Watchko JF. Calculated free bilirubin levels and neurotoxicity[J]. J Perinatol, 2009, 29(Suppl 1): S14-S19.

[15] Rice AC, Shapiro SM. A new animal model of hemolytic hyperbilirubinemia-induced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kernicterus)[J]. Pediatr Res, 2008, 64(3): 265- 269.

[16] Mejia GB, Sanz CR, Avila MM, et al. Experimental hemolysis model to study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in rat brain[J]. J Neurosci Methods, 2008, 168(1): 35-41.

[17] Taylor DL, Edwards AD, Mehmet H. Oxidative metabolism, apoptosis and perinatal brain injury[J]. Brain Pathol, 1999, 9(1):93-117.

[18] Falc?o AS, Silva RF, Vaz AR, et al. [J]. Cross-talk between neurons and astrocytes in response to bilirubin: early beneficial effects[J]. Neurochem Res, 2013, 38(3):644-659.

猜你喜歡
腦病膽紅素血癥
遺傳性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癥研究進展
發(fā)育性癲癇性腦病75型家系的遺傳學分析
MRI,CT檢查診斷酒依賴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腦病的效果對比
新生兒不同部位經皮膽紅素值與血清總膽紅素值的對比
總膽紅素偏高,需警惕肝臟疾病
怎樣看待升高的膽紅素
高尿酸血癥的治療
論“血不利則為水”在眼底血癥中的應用探討
Ⅱ型冷球蛋白血癥腎臟損害1例
中藥有效組(成)分配伍防治腦病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