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贈贈++宋澤亮
摘 要: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總結我國文化建設經驗教訓和繼承發(fā)展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基礎上,重申文化發(fā)展“雙百”方針,提出新“二為”方向;正確處理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間的關系;構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放型文化范式;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鄧小平的這些舉措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新時代,成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
關鍵詞: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001-03
引言
現(xiàn)階段,我國正處在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站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回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所走過的,我們能夠迫切地感受到,如果沒有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就一定不會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持續(xù)繁榮與健康發(fā)展。鄧小平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此進行更為系統(tǒng)地回顧和總結,將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
一、“雙百”方針的重申和新“二為”方向的提出
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非常重視我國的文化建設,并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要堅持“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的提出順應了新文化發(fā)展的時代要求,促進了新文化的繁榮發(fā)展。由于在貫徹執(zhí)行中受到了“左”的方面的干擾,我國文化建設“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的堅持在很長時間內受到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為促進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發(fā)展,保證文化建設“雙百”方針的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鄧小平重新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他指出,“我們要永遠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但是,這不是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以不顧安定團結的大局。如果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以不顧安定團結,那就是對于這個方針的誤解和濫用......我們堅持安定團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雙百”方針,是完全一致的。”[1]256鄧小平還結合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充實并調整了“雙百”方針的內涵,他提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要在文化藝術形式和文化風格上實行“雙百”方針,還應該在文化題材和文化內容上實行“雙百”方針。為準確把握好“雙百”方針和四項基本原則的關系,鄧小平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雙百”方針同我國的民主法制和安定團結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把民主法制和安定團結分別作為貫徹實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雙百”方針的重要條件和重大前提。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便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被重新確定了下來。
與此同時,鄧小平還及時糾正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關于“文藝從屬于政治”的錯誤觀點,提出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把文化的“二為”方向明確概括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鄧小平指出,“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盵1]256他還特別強調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鄧小平認為,文藝是從屬于人民的,“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我們的文藝“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人民群眾”[1]211。
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雙百”方針的重新確定和文化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新“二為”方向的提出是對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文化建設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xù)堅持和進一步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時期一貫堅持的正確方針。鄧小平的這一舉措不僅使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生機和活力被重新喚醒,而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方向的正確性和堅定性得到了切實保證,更為重要的是,“雙百”方針的重申和新“二為”方向的提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走過的光輝歷程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并將持續(xù)地證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對于“雙百”方針的重申和新“二為”方向的提出是非常正確且及時的。
二、正確處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非常重視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各方面的建設和發(fā)展,毛澤東曾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揭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鄧小平在辯證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以及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在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進一步準確把握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該而且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為包括經濟建設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整體事業(yè)服務。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是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我國現(xiàn)階段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2]。他指出,“為了建設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如像經濟與教育、科學,經濟與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1]250“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過去二十多年,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太沉痛了。”[1]250鄧小平還在全國第四次文代會上指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fā)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盵1]208這就十分鮮明地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到了與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同等的戰(zhàn)略高度,構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總體布局。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經濟建設為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政治建設為文化建設提供根本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設則為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提供必需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鄧小平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者關系的辯證處理,特別是關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方針的提出對于順利推動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產生了至關重要的意義,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全面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三、構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開放型文化范式,推進科教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
文化范式乃是決定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根本面貌和屬性的核心的命題[3]。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就及時提出了“向外國學習”的號召,但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的阻礙,包括文化發(fā)展在內的我國各方面的發(fā)展仍然沿著“閉關自守”的前行,從而形成了我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封閉型文化范式。為了順應世界發(fā)展潮流和時代發(fā)展要求,鄧小平以高度包容性的心態(tài)高瞻遠矚,及時而果斷地提出了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鄧小平認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包括內容、范圍等在內的全方位開放,是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多層次多內容的對外開放。鄧小平指出,“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盵1]91他還通過歷史經驗證明指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4]78,“歷史在前進,我們卻停滯不前,就落后了”[4]274。自此,鄧小平便將對外開放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他還突出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正確路線,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來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從而構建起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開放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范式,實現(xiàn)了我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封閉型文化范式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開放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范式的一個重要轉變。
endprint
教育和科學文化事業(yè)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積極致力于推動我國教育和科學文化事業(yè)的恢復性發(fā)展。為了大力推進科學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恢復性發(fā)展,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著名論斷,其中對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重新確定,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熱情。鄧小平還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并積極指出,“四個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1]86。鄧小平還在為景山學校的題詞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4]35,從而更加明確的確立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教育發(fā)展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最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最鮮明的時代特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網絡時代的到來,文化的發(fā)展更加呈現(xiàn)出了全球化、開放性的發(fā)展態(tài)勢。鄧小平所積極構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開放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范式以及對改革發(fā)展科學教育事業(yè)的積極推進不僅強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而且提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世界話語權,壯大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四、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同中國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以及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提出來的;是在中國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和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從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任務,到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新的歷史時期加強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鄧小平始終站在時代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新高度不斷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并且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主要內容、根本任務、戰(zhàn)略地位、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而系統(tǒng)地闡述,這一系列的闡述觀點便構成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戰(zhàn)略構想,從而確立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戰(zhàn)略地位。鄧小平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盵1]367這就更加明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鄧小平還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5]。鄧小平還指出,“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精神文明建設“都是我們的真正優(yōu)勢”[6]144,“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4]144。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兩者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提出和系統(tǒng)闡述構成了鄧小平文化理論的重要內容,不僅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鄧小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思想體系中的豐富內容無疑為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也對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顯示出重要的借鑒意義。由此可見,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提出和系統(tǒng)闡述成為新時期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開創(chuàng)了我國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階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又一重大貢獻。
綜上所述,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在繼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和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同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推動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順應世界潮流和時代發(fā)展要求,通過及時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重申了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雙百”方針;提出了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新“二為”方向;正確處理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構建起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開放型文化范式,推進了科教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而且還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尤其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做出的這一系列貢獻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改革開放和新時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成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探索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點。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榮文仿.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創(chuàng)新論要[J].求索,2004(6).
[3]王振軍.國內鄧小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評[J].高校社科動態(tài),2006(4):30.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人民出版社,1986:1176.
endprint